字词 | 抽动-秽语综合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抽动-秽语综合症 抽动-秽语综合症又称多发性抽动。临床主要特征是以面、颈、肩部开始的进行性不自主的重复抽搐。晚期除运动性抽搐以外,还有发声性抽搐、喊叫甚至谩骂。中医学“瘛疭”、“肝风”等病证中有类似的描述。 〔病因病机〕 约1/3有家族性,很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神经递质的研究,认为本病脑内多巴胺增多,考虑是多巴胺能神经元亢进所致。也有的研究发现脑内强啡肽减少。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肝风内动或痰瘀阻滞经络引动内风所致。阴血亏虚,脾虚肝亢等也可致虚风内动发病。病变涉及心肝脾肾,常可虚实夹杂。 〔西医诊断标准〕 多发于2~15岁,男多于女。 临床表现: 1.多发性不自主运动:有复发性、不自主、重复、快速、无目的动作,病初多见于眼、面、颈、肩部,表现为眨眼、皱眉、歪嘴、伸舌、摇头、耸肩等。以后上、下肢肌群也出现不自主抽动。症状可被意志短时控制,专心时减轻,睡眠时消失,情绪激动时加重。 2.发声性抽搐:病情加重出现喉中不自主发声、咳声、呻吟、清喉咙声、咯咯声、犬吠声、鼾声等。甚则呼喊、秽语。 〔鉴别诊断〕 1.风湿性舞蹈病:有风湿病征,无言语性抽搐。 2.习惯性痉挛:多局限于同一肌肉或同一肌群的收缩,转移注意力可以暂时缓解,无言语性抽搐。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肝风亢动 多发性抽动伴发声,抽动频繁有力,烦躁易怒,头痛头晕,胸胁胀痛,舌质红,苔黄,脉弦。 二、痰热动风 多发不自主抽动,喉中似有痰涎阻塞,时发异声,甚或骂人,胸脘痞闷,睡眠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三、脾虚肝亢 肌肉抽搐无力,时作时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睡卧露睛,喉中作响,声低力弱,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四、阴虚风动 形瘦神疲,五心烦热,抽动无力或震颤,喉中作声,头晕耳鸣,口渴唇红,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五、血瘀生风 不自主抽动,口作异声,时头刺痛,唇色晦暗,舌质暗,脉细涩。 〔治疗〕 一、一般治疗 适当休息,避免过劳或情绪激动,采取必要的心理、行为治疗。 二、中医分型治疗 1.肝风亢动 治法:清肝泻火熄风。 方药:泻青丸加减。 羌活 防风 川芎 当归 山栀 龙胆草 钩藤 菊花 大黄 加减:头晕头痛加夏枯草、白芷;夜眠不安加枣仁、牡蛎。 2.痰热动风 治法:化痰清热,宁神通络。 方药:涤痰汤加减。 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竹茹 胆南星 石菖蒲 钩藤 黄芩 加减:失眠多梦加枣仁、牡蛎、龙骨;痰多胸闷加瓜蒌、郁金。 3.脾虚肝亢 治法:健脾益气,扶土抑木。 方药:缓肝理脾汤加减。 党参 茯苓 白术 山药 扁豆 白芍 甘草 陈皮 钩藤 菊花 加减:气虚甚可加黄芪;纳差加焦三仙、鸡内金;肢冷便溏用桂枝、于姜。 4.阴虚风动 治法:滋水涵木。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龟板 鳖甲 生牡蛎 白芍 生地 地骨皮 钩藤 麦冬 甘草 加减:失眠多梦加枣仁、夜交藤;兼气虚加黄芪;夜热早凉者加青蒿、丹皮。 5.血瘀生风 治法:活血化瘀,熄风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桃仁 红花 赤芍 川芎 全蝎 僵蚕 地龙 钩藤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苔白腻者加半夏、胆南星。 三、西药治疗 1.氟哌啶醇:疗效显著,是多巴胺能受体阻断药,每日0.05mg/kg,逐渐增加,可达每日1~4mg,分次口服,2~3个月症状控制后改用小量维持,持续用药1~4年。若出现锥体外系副作用,可与安坦并用,每日1~2mg。 2.泰必乐:有一定疗效,从小量开始,每日50~100mg,分次口服,可渐增至每次50~100mg,每日3次,2~3个月症状控制后减量维持,以免复发。 3.联合用药:氟哌啶醇和泰必乐、氟哌啶醇和肌苷,以及氟哌啶醇、泰必乐和硝基安定联合应用。 四、中成药 1.安神补心丸:每次15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阴虚阳亢者。 2.当归龙荟丸:每次1/2~1丸,日2次服。适用于肝胆实火证 3.礞石滚痰丸:1/2~1丸,日服2次。适用于实热顽痰证。 4.参苓白术丸:1/2~1丸,日服2次。适用于脾虚肝旺证。 五、单方验方 二陈汤加减治疗本病,茯苓10~12g,半夏6~10g,瓜萎皮6~10g,生甘草3g,每日1剂,分3次口服。兼肝郁气滞加柴胡、枳壳;心血不足加太子参、黄芪、当归、白芍;兼有血瘀者,加红花、丹参、琥珀。 六、针灸疗法 1.体针:取百会、内庭、太冲、合谷、风池、肝俞、足三里、神门等穴。 2.耳针:取心、神门、皮质下等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