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十三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十三行

鸦片战争前清代对外贸易的半官方垄断组织。

清初,对外采取闭关政策。1685年(康熙二十年)始下令开海禁,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附近)4处为通商口岸。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起,通商口岸只限广州一处,对外贸易又为公行所垄断。

公行的组织,始于康熙末年,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被正式认可为合法的通商机关。

公行不但负责输入货物的评价及买卖,而且成为清政府与外商的传递机关。凡货物的纳税、报关,均须由它经手;外商向中国政府陈诉,亦须由它代呈,否则,清政府不予受理。

清政府对于外人的生活行动,也责令公行监督。于是,公行成为一种特殊机关,它既具有商业的职能,又具有政治、外交的职能。公行亦称“洋货行”、“外洋行”、“商行”或“洋商”。初成立时,由16家组成,此后屡有增减。

最少时是4家,最多时26家,1813和1837年都是13家,故有“十三行”之称。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公行制度即被取消。

从此,中国对外贸易,即由买卖双方直接进行。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