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莺莺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莺莺传 莺莺传传奇小说。唐元稹作。又名《会真记》。写崔莺莺与张生相互爱慕,私下结合,后被张生抛弃。作品成功塑造了美丽痴情的莺莺形象,心理刻画细致,语言优美动人。但对张生卑劣行径曲为回护,表现了作者的封建意识。本篇对后世影响很大,据以改编为说唱、剧本者颇多,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王实甫《西厢记》即为其中名著,然情节有所变动。今载张友鹤编《唐宋传奇选》。 ☚ 东城老父传 虬髯客传 ☛ 《莺莺传》《莺莺传》
唐传奇篇名。元稹作。宋苏轼《赠张子野》诗中,有“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之句,注言所谓张生乃张籍也。王铚(字性之)云:“元微之所传奇莺莺事,在贞元十六年春,又言明年生文战不利,乃在十七年。而唐《登科记》,张籍以贞元十五年商郢下登科。既先二年,决非籍明矣”。认为张生即是元稹自己,而莺莺乃是崔鹏之女(《辨传奇莺莺事》,见赵德麟《侯鲭录》卷五)。近人陈寅恪据小说结尾“贞元岁九月,执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理第,语及于是”云云,推断本文的写作时间,“贞元二十年乃最可能者”。(《元白诗笺证稿》第一章)认为“《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莺莺亦非直名,元稹用此名是“暗指其情人”;她也不姓崔,可能出于郑氏。但“莺莺所出必非高门”。“唐世娼妓往往谬托高门”,莺莺的情况可能即是如此(《读莺莺传》)。鲁迅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中国小说史略·唐之传奇文》)社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云:张生“却是一个必须受到批判的人物。他对莺莺并没有真实深厚的感情,他追求莺莺只是为她的美丽所动心。并且他又站在封建士大夫的观点上把美丽的莺莺视为‘尤物’。因此,他不仅‘始乱之,终弃之’,而且还对自己的‘忍情’感到洋洋得意。张生是一个玩弄女性而不以为耻的封建阶级的知识分子。可是,作者却对这一人物抱着肯定的态度,并且以赞赏的笔调去写他的‘善补过’。这反映出在作者的思想中存在着浓重的封建意识,因此造成整个作品前后分裂的现象,致使作品的后一部分完全失去光彩”。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认为“小说的女主角崔莺莺刻画得很成功。她出身名门,深受封建意识的熏陶,举止端庄,沉默寡言”。禹学文、吕有宽《〈莺莺传〉新解》一文认为人们的评价冤枉了张生,以为张生遗弃莺莺,是“很大的误会”,张生是因为“没考中进士”,“不能改变自己一个寒儒的地位”,所以决定和莺莺这位望族千金割断关系。“想一下他所考虑的原因,他所坚持的原则,他的自重,他的牺牲”,就得承认这个人的高尚。莺莺信中斥责张生,实际上是因为爱张生,不愿意看着张生因为自己的缘故而失去光彩,使他必须从深重的失败情绪中排解出来。尽力帮助他排解、回避和掩盖,信中用“遗弃”的字样,就是最方便最有力的办法(《郑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二期)。郭豫适认为“《莺莺传》是一篇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又是“经过艺术虚构的创作,不是真人真事的记录。尽管小说《莺莺传》曾以作者某些生活作为素材,但是作品中的张生和莺莺毕竟是经过艺术虚构的文学形象,并不就是小说作者元稹及其曾与之有过私情的实在的人”。“考证可能帮助评论,但不等于也不能代替评论”(《一支凄婉动人的恋歌》,载《中国古代小说论集》)。这篇小说写封建社会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悲剧,艺术上突出成就是人物形象的刻划细致生动,尤其是莺莺的内心矛盾描写很成功。 莺莺传《莺莺传》是一篇著名的传奇小说。作者是与白居易齐名的诗人元稹。但本篇却未见于元稹的诗文集中,最早收入此篇的是《太平广记》。宋元以来,它是传奇中流传最广泛的作品。如宋人话本有《莺莺传》(见罗烨《醉翁谈录》话本目录传奇类),明人的许多才子佳人小说,《玉娇鸾百年长恨》等也滥觞于此。南戏有《崔莺莺西厢记》,明人“传奇”有《南西厢记》、《翻西厢记》。清代有《续西厢》、《西厢印》。在以《莺莺传》为素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当推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及元初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这篇传奇因有作者续张生《会真(仙)记》三十韵的话,后人故又称此篇为《会真记》。 传奇描写崔莺莺与张生恋爱的故事。贞元年间,张生出游蒲州,寄居普救寺。恰逢崔莺莺的寡母带了她们姐弟俩回长安,也暂住寺中。当时,河中绛州节度使浑瑊刚刚去世,军士哗变,危及普救寺的僧俗,张生借助好友观察使杜确的力量,保护了崔氏一门老小。崔家设宴款待他。席上,张生这个从来不随便接近一般女色的人,这次见莺莺姿容艳丽,却不觉动情,便暗托莺莺的婢女红娘送去《春词》两首,表示爱慕之情。莺莺感激张生救了她一家人,更被他的才华所打动,就托身张生,第二年,张生赴京应试,中途回寺一段时间,以后滞留京师,两人音讯遂绝。崔莺莺见张生对自己始乱终弃,只好另嫁他人。数年后,张生偶过莺莺住处,要求幽会,但被莺莺拒绝了,宋代文人王性之经过认真考证,考定这个德行凉薄的张生,就是元稹的“夫子自道”。也就是,《莺莺传》是元稹以自己的一般爱情生活为素材创作的一篇传奇小说。 这篇小说暴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和妇女在封建社会里的悲剧命运。这主要是从小说的人物形象中反映出来的。尤其是作品里崔莺莺的形象,刻划得非常鲜明真实。她是一位大家闺秀,美丽、聪明、勇敢、多情。作品突出地描写了她追求自由的爱情与封建礼教冲突时的心理状态。她虽从小受封建礼教的薰染,但当她认识张生后,萌发了追求真诚爱情的愿望,便敢于冲破礼教的樊笼,大胆地去爱张生。然而,就是在她热恋张生的时候,她也敏锐地感到这种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恋,前途是没有把握的。所以,当张生头次去长安时,张生怕莺莺不同意,还“以情谕之”,莺莺却表面上没有一句不乐意的话,但“愁怨之容”怎么也难从脸上消失。因为她知道分离是早晚会到来的。不过,她到底是多情的人。张生再次去长安时,莺莺已经预感到将彻底分手了,但她还把希望寄托在张生的爱上面。委婉地告诉张生,如果能百年偕老,那就是你对我恩惠了。过去,张生听见莺莺的琴声优美,多次请她弹奏,她都拒绝了。这次分别,她却主动地提出要为张生弹一曲,这都表达了她的爱,也表达了她希望用自己的爱换得张生的爱,共同携手同礼教抗争。张生滞留京师不归后,莺莺还给张生写去情深意切的信,并寄去玉环一枚,乱丝一束,湘妃竹做的茶碾子一个。丝与“思”诣音,暗喻别后相思,玉环,玉是坚硬的洁白的东西,希望张生对自己的爱情是纯结的、坚贞的。环,首尾相接,暗喻希望两人的爱情能始终如一。唐人爱饮茶,而茶是茶砖,要用碾子碾碎。湘妃竹,据说舜死后,他的妻子啼哭,眼泪滴在竹上,便出现斑纹。湘妃竹的茶碾子,也是希望两人能常伴相随的意思。总之,这些礼物,是想“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这表现了莺莺追求自由爱情的热烈和坚定,也表现了她强烈要求冲破封建礼教的愿望。然而,她的追求落空了。张生还是抛弃了她。莺莺在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中,确有自怨自艾的情绪,有时显得软弱。但是,这正好说明封建礼教的强大,莺莺凭个人的力量去反抗它,不能不出现这种情绪。同时,她到底是大家闺秀,封建礼教的压力也比一般平民子女要大些。这种情绪的出现,使人同情莺莺,痛恨罪恶的封建社会。 张生这个形象是复杂的。他见了莺莺后,便惊羡她的艳丽,几不自持。数日来,走路忘了停脚,吃饭忘了饥饱。急切地想把莺莺弄到手,用淫词去挑动,只想迅速达到情欲的目的。目的达到后,虽然他对莺莺有一定的情爱,但并不坚定,在封建礼教面前,他最后退却了。他是一个如前人评说的“德行凉薄”的人。最不能让人原谅的是他还要为自己的过失掩饰。大谈什么“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宣传女人祸国,正因为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胜妖孽,所以才抛弃莺莺。这真是一副令人生厌的嘴脸。回过头来,当他偶到莺莺住所时,又去要求同莺莺相会,足见其卑劣。莺莺赠诗给他:“弃置复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意思是:我被你抛弃了,我还能说什么呢?可是当时,你我何等热烈相恋啊。你还是拿你曾经对我的情意,去好好去爱你的新婚妻子吧。这是委婉的批评,批评张生爱不专一;这是善意的规劝,规劝张生去爱妻子,不要让另一个女人又落个悲剧的结局。这也是实在的反抗,反抗那对女性不尊重的行为。张生是不值得称道的。作者却借“时人”之口,夸奖“张生为善补过者”。这就大谬特谬了。这正是作品的糟粕部分。“始乱终弃”是张生干的,但这行为后面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礼教。所以,莺莺的爱情悲剧是封建制度的产物。 这篇作品除了人物刻画细腻、鲜明外,重要的艺术特点是富于戏剧性。作品的故事情节发展自然,符合生活的真实。情节的聚焦是张生与莺莺的婚姻是否可以自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现实主义的曲折描写。外部冲突有军士哗变,大掠蒲人;内部冲突有张生与莺莺的感情纠葛。尤其是写出了由这些冲突引起的内心波澜。正因为如此,所以后人纷纷将它改为戏剧。其次,善于心理刻画也是本篇突出的艺术特点。尤其在刻画莺莺这个叛逆形象上,作者始终抓住她的心理冲突和变化。她开始时动摇,随后又坚定,过一段又反悔,最后又走向坚定,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终于走向高潮。红娘交给她张生写的《春词》,当晚,她便回答了诗柬《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是答应幽会的暗语诗。她回答得这么快,而且约个半熟的男子到自己住的西厢相会,这是大胆的,果决的。张生依约前来时,莺莺却端服严容;反而把张生数落一番,批评他是“以乱易乱”,同哗变的军士没有差别。弄得张生既尴尬又绝望。莺莺的出尔反尔,正是封建礼教在作祟,诗柬发出后,她考虑到种种封建的规矩,便后悔了,犹豫了。事到眼前,只好扳起面孔指责张生,以攻为守,遮掩退却。她到底是青春少女,初尝爱情的甜果,实在不能放弃。几天后的夜晚,她终于主动地找到张生的寝所。这个主动是她抗拒礼教压力的结果。她与张生同床共寝后,又后悔了,于是十多天不再来往。拿到张生的《会真诗》,她赞叹他的诗才,复又同张生幽会。这次,她似乎较彻底地挣脱了礼教的羁绊,朝来暮去,近一个月。张生询问莺莺妈妈的反应时,莺莺说,我走到这一步,妈妈知道也阻止不了了,只能将就着成全这桩婚事。现在,她已坚定地要实现自己追求的爱情目标。问题在于张生能否以同样坚定的态度对待爱情。张生这时的态度不明朗,莺莺又陷入愁苦之中,她要求张生能娶她,她则情愿终身同他厮守。张生一去无消息,她给他写信、寄礼物,希望张生能象过去一样的爱她。莺莺的希望落空了,当张生在她已嫁别人后,还想她相会时,莺莺拒绝了。这拒绝便是对张生负心行为的反抗。作者刻画莺莺的曲折、复杂的心理,有时用人物的语言、书信,更多地却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折射出来。因为行动是由思想支配的。从人物的行动中便能透视其内心的世界了。莺莺的内心冲突,实际是自由爱情同礼教的冲突,在爱情与礼教的冲突中,莺莺的形象也塑造得越来越丰满。 这篇作品流传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直到今天,莺莺的故事仍是很多剧种感兴趣的题材。只要封建的因素仍然存在,那么莺莺永远是个有光彩的典型形象。 莺莺传又称《会真记》。传奇。唐元稹(779—831)撰。一卷。稹有《元氏长庆集》已著录。是篇写崔莺莺与张生相遇于河东普救寺,从而相互倾慕,托婢女红娘往传书信,私自结合,后莺莺终被张生所弃的故事。作品着力刻画莺莺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婚姻幸福的精神,和温柔执着于爱情的善良性格。对张生始乱终弃,玩弄女性的卑劣行为,却加以辩护。尤其视女性为“尤物”,“不妖于身,必妖其人”,暴露了作者歧视诬蔑妇女的封建思想意识。后世学者多方考证,故事人物情节,多与作者艳史暗合,责元稹无行不义。篇中所谓为时人称许的“张生善补过”,自然视为作者美化自己之辞。书成于贞元十六年(800),因文中有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又道教称仙人为真人,描写张生遇莺莺有似遇仙女之意,故又称《会真记》。对后世文学艺术有重大影响。元人王实甫据此写成杂剧《西厢记》,常被各种地方戏曲所取材。有《虞初志》、《绿窗女史》、《唐宋传奇集》等丛书本。另《五朝小说》、《五朝小说大观》、《唐人说荟》、《唐代丛书》、《龙威秘书》、《无一是斋丛钞》均题《会真记》。 莺莺传 《莺莺传》yingyingzhuan唐代诗奇。又名《会真记》。元稹撰。原题《传奇》,《太平广记》收录时改作《莺莺传》,沿用至今。写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来又将她遗弃的故事。关于张生的原型,宋代王銍《传奇辨证》考证为元稹本人,今无异说。关于崔莺莺的原型,王铚认为是唐永年县尉崔鹏之女,今无定论。文中的莺莺是一个写得很成功的艺术形象。她出身名门,深受封建意识的熏陶,举止端庄文静,有强烈的爱情要求,但又在内心隐藏得很深。甚至在外表上有时会作出完全相反的姿态。本来她通过侍女红娘已用诗同张生互通心曲,但当张生按约赴会时,她却又“端服严容”正言厉色地数落张生的“非礼之动”。但几天之后,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曩时端庄,不复同矣”。崔莺莺的这种矛盾和反复,真实地反映了她克服犹豫、动摇而终于背叛封建礼教的曲折过程。但在她的思想深处,并没有彻底摆脱社会、出身、教养所加给她的精神桎梏。当她遭到遗弃后,竟认为“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只能自怨自艾,听从命运的摆布,表现出思想性格中软弱的一面。作品对她的性格和心理,刻划得比较细致,使得这一形象有血有肉,异常鲜明。相比之下,张生的形象则写得较为逊色。他对莺莺始乱终弃,是封建制度下醉心功名的士子的真实写照。作者为了替他辩解开脱,篇末不仅使人物形象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作者赞许他为“善补过者”,反映了世界观中的封建道德伦理观念。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论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 霍小玉传 酉阳杂俎 ☛ 莺莺传 《莺莺传》Yingyingzhuan唐代传奇小说,又名《会真记》。元稹(779—831)撰。元稹字微之,唐代文学家。河南洛阳人。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宰相等职。其文学创作以诗成就最高,他与白居易一起领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他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莺莺传》为其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元稹年轻时政治上较有作为,而私生活方面较为疏放,有过类似《莺莺传》中张生的经历。此文作于贞元二十年(804)九月,元稹讲故事给李绅听,李绅作《莺莺歌》,元稹作此传。原题《传奇》,《异闻录》收载。《太平广记》卷488收录此文,改题《莺莺传》。鲁迅辑《唐宋传奇集》亦收此文。本篇写贵族少女莺莺与书生张生恋爱、后被张生抛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热恋张生,克服了自己的犹豫动摇,与张生私自结合,表现了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叛逆,然其被张生抛弃后所表现出的软弱,削弱了这一形象的意义。文中的张生为了沿着科举的阶梯向上爬而遗弃了莺莺,并大骂莺莺为“尤物”,“妖孽”,还以“善补过”为其始乱终弃的无耻行径辩解,造成了作品主题思想上的矛盾。鲁迅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中国小说史略》)确为中肯之论。本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文笔优美,描写细腻,刻画了鲜明生动、血肉丰满的莺莺的形象,极富典型意义。此故事流传极广,唐代即有不少文人以诗歌之。宋赵令畤的鼓子词《商调蝶恋花》,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等,均写此事,至今家喻户晓。 ☚ 柳毅传 胡令能 ☛ 莺莺传 《莺莺传》唐代传奇小说名,又叫 《会真记》。唐代元稹撰。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文学家。 ☚ 李娃传 三国演义 ☛ 莺莺传传奇小说。又名《会真记》。唐元稹作。写张生在普救寺与崔莺莺相遇,羡其貌美,托崔氏婢女红娘传其心意,遂在西厢与莺莺私通。后张生赴考,莺莺竟遭遗弃。后世据此改作的剧本颇多,以元王实甫《西厢记》最为著名。此作收入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本。 《莺莺传》ying ying zhuanStory of Yingying→元稹 (Yuan Zhe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