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广陈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广陈皮 【名称出处】:《药性切用》 【概况】: 异名 新会皮(《药性切用》)。 基源 为芸香科柑桔属植物宽皮桔类中大红柑的果皮。柑桔属全世界约20种;中国约16种,3变种。 原植物 大红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dahongan(Citrus nobilis Lour.var.chachikan Wang),又名茶枝柑(《广州植物志》)。 历史 广陈皮之名,首见于《药性切用》,《本经逢原》谓:“桔皮,苦辛温,无毒,产粤东新会,陈久者良”。 《本草诗笺》亦有:“桔禀东南阳气生,粤东新会最标名”之句。后《药物生产辨》谓:“陈皮产广东新会者最好,四会、潮州、四川所产者,俱不适用。”正品广陈皮为广东新会所产的一种柑桔品种大红柑的果皮(又名茶枝柑)。其药材的商品规格:皮三瓣(又称三花),猪肝色,凹点大而多,质地柔软,疏松,白皮层棉絮状,有浓郁而带甜味的香气,食之味甘等特征,可与其它柑桔品种的皮区别。 形态 常绿灌木,枝干密集,枝条三角状圆形,针刺短小或无,多直立向上。叶互生,单生复叶;叶柄长0.6cm,翼叶小而不显著;叶片长椭圆形,长6~6.5cm,宽2~2.3cm,质地较硬,先端渐尖,有凹头,基部楔形,上面浓绿色,具光泽,下面深黄绿色,叶缘锯齿不明显。 花单生或簇生于叶腋,无花序;花小,白色;萼黄绿色,5裂,萼片锐三角形;花瓣5,长椭圆形,先端尖,长1.3cm,宽0.5cm;雄蕊18~27,彼此相连,长短不一,与柱头等高或高于柱头;柱头扁圆形,黄色。果深橙黄色,扁圆形或圆锥状倒扁圆形,两端平,高5cm,宽6cm,果形大小不一,果面具光泽,油点凹入,少数平生,基部平或微隆起,如馒头状,顶端残凹,顶点中等大小;果皮易剥离,厚3.1~3.2mm,质地疏松;瓤囊11~12瓣,肾脏形,排列整齐;果心空虚,宽1.3~1.32cm,果汁黄色,甜酸可口;种子20余颗,中等大,卵形,表面有棱纹,外种皮淡黄褐色,内种皮浅褐色,合点紫色,多胚;子叶淡绿色。 (图见中药通报 1957;3(5):196) 生境与分布 以广东新会栽培最多,其它各地较少,不耐寒,多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 。【生药】: 采集 在霜降后至翌年春季,采摘成熟果实,剥取外层果皮,阴干或晒干。 药材主产于广东、福建、均为栽培。 鉴别 多剖成3~4瓣片,基部相连,或为不规则的碎片。厚约1mm。外表面橙黄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圆形小凹点,对光照射近透明,内表面黄白色,粗糙,呈海绵状,极易察见圆大而紧密的凹点,基部残留有筋络,质柔软,不易折断。 味辛而微苦。以瓣大、完整、颜色鲜、油润、质柔软、气浓、辛香、味稍甜后感苦辛者为佳。 加工炮制 陈皮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清水洗净,闷润至透切丝,晒干。 陈皮炭 取净陈皮丝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黑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化学】:含川陈皮素(Nobiletin),橙皮甙、枸橼酸及还原糖,另含挥发油,成分有柠檬烯、α-蒎烯、β-蒎烯、β-水芹烯、对-聚伞花素、α-松油烯、芳樟醇等[1],以及香豆素和甾体化合物[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44 [2] CA 1974;81:23072m 【药性】: 性味 辛、甘,寒。 ❶ 《纲目》:“橘皮苦、辛,温;柑皮辛、甘,寒。” 功效 下气调中,醒酒止渴。 主治 上气烦满,饮食失调,酒醉口渴。 ❶ 崔禹锡《食经》:“主上气烦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❶ 《食疗本草》:“多食令人肺燥、冷中、发痃癖。” 单方应用 独醒汤(《经验后方》)治酒醉:柑子皮(去瓤)不计多少,焙干为末,入盐点1.5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