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干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干姜 【概况】: 异名 白姜、均姜、干生姜(《纲目》)。 基源 为姜科姜属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原植物 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余项参见“生姜”条。 。【生药】: 采集 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根茎,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 药材主产于四川、山东、湖北、江苏、广东,陕西亦产。以四川、贵州的产量大,品质较好。 鉴别 性状 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棕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白色,显粉性和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可见黄色油点。 气香特异,味辛、辣。以质坚实、断面色黄白、粉性足、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 根茎(直径1.5cm)横切面:木栓层为多列扁平木栓细胞。皮层中散列多数叶迹维管束;油细胞随处可见;内皮层明显,可见凯氏带。 中柱占根茎的大部分,散列多数外韧型维管束,近中柱鞘处维管束形小,排列较紧密,木质部内侧或周围有非木化的纤维束,并散有油细胞。本品薄壁组织含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181) 粉末淡黄棕色,有特异香气,味辛、辣。 ❶ 淀粉粒众多呈卵圆形、椭圆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 ❷ 油细胞及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黄色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 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理化 ❶ 干姜与生姜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适量,磨碎,加甲醇适量,振摇后,静置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7∶3)为展开剂,以芳樟醇,1、8-桉油素为对照,展距10cm,用1%香草醛硫酸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82-1)。 2)糖类成分的薄层色谱取样品粉末适量,以水蒸气蒸馏提取蒸馏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9∶1)为展开剂,展开后,用茴香醛硫酸试剂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82-2B)。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有干姜片、炮姜和姜炭。 ❶ 干姜片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❷ 炮姜 取净砂子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热后加入干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显棕褐色,取出,筛去砂子,放凉。 此外,尚有土制、麸制、蜜制、盐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化学】:干根茎含挥发油2~3.5%,油中主成分为姜萜酮(Zingiberone),其次为β-没药烯(β-Bisabolene),α姜黄烯(α-Curcumene),β-倍半水芹烯(β-Sesquiphellandrene),姜醇(Zingiberol),d-莰烯(d-Camphene),桉油精(Eucalyptole),枸橼醛(Citral),龙脑(Borneol)等[1,2]。 根茎还含有辛辣的姜辣醇(Gingerols)类成分:[3,4] 〔3〕-姜辣醇n=1 〔4〕-姜辣二醇R=R1=H,n=2 〔4〕-姜辣醇n=2 〔6〕-姜辣二醇R=R1=H,n=4 〔5〕-姜辣醇n=3 〔8〕姜辣二醇R=R1=H,n=6 〔6〕-甲辣醇n=4 〔10〕-姜辣二醇R=R1=H,n=8 〔8〕-姜辣醇n=6 〔6〕-姜基姜辣二醇R=CH3,R1=H,n=6 〔10〕-姜辣醇n=8 〔4〕-姜辣二醇二乙酸酯R=H,R1=COCH3,n=2 〔6〕-姜基姜辣二醇二酸酯R=H,R1=COCH3,n=4 〔12〕-姜辣醇n=10 〔6〕-甲基姜辣二醇二乙酸酯R=CH3,R1=COCH3,n=4 注:方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分解后产生醛的碳原子数。 参考文献 [1]CA 1964;61∶6047c [2]CA 1972;76∶139120b [3]药学杂志(日) 1973;93∶318 [4]CA 1969;71∶60920a,1971;75∶25220h 〔5〕药学杂志(日) 1965∶85∶845 【药理】: ❶ 对胃溃疡的抑制作用 以干姜、炮姜水煎液4.5g/kg给大鼠ig观察对4种实验性溃疡(应激性溃疡、醋酸诱发溃疡、幽门结扎型溃疡、消炎痛型溃疡)模型的影响。 结果炮姜对前3种均呈明显抑制倾向,而干姜无此作用[1]。 毒性 炮姜水煎液对小鼠ig,观察1wk,其LD50为170.6±1.1g/kg。 而干姜水煎液250g/kg以上给小鼠ig,观察1wk未见死亡[1]。干姜醚提物小鼠ig观察7d,LD50为16.3±20ml/kg,干姜水提物120g生药%ig,在20只小鼠中观察7d无1只动物死亡[4]。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5)∶22 [2]陕西新医药 1984;13(5)∶53 [3]中国中药杂志 1991;16(2)∶112 [4]中国中药杂志 1991;16(3)∶170 。【药性】:性味 辛,热。 ❶ 《本经》:“辛,温。” 归经 入脾、胃、肾、心、肺经。 ❶ 《本草经解》:“入肝、肺、肾经。”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主治 胃腹冷痛,虚寒吐泻,肢冷脉微,痰饮咳喘。 ❶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4.5g。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人参,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食少便溏。 ❷ 配附子,治脾肾阳衰,肢冷脉微,心腹腰背冷痛及下焦寒湿痼冷。 ❻ 配吴茱萸,治胃气虚冷,不能饮食,食即吐酸水,或呕吐不止。 方选和验方 ❶ 干姜附子汤(《伤寒论》):“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干姜30g,附子1枚(生用,去皮,切片),水煎顿服。 为细末,生姜汁调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10丸,米汤送下,日3服。 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10丸,食前服,开水下。 煎汤服。 单方应用 ❶ 《补缺肘后方》:“治卒心痛:干姜末,温酒服9g,须臾,6~7服,瘥。” 每服12~15g,用水400ml,煎至8分,食前热服。” ” ⑾《普济方》;“治暴赤眼:白姜末,水调,贴脚心。” ⑿《诸证辨疑》:“痈疽初起:干姜30g,炒紫研末,醋调敷四周,留头自愈。” ⒀《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急性胃肠炎:黄连、干姜各3g,水煎服。” ⒁《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绕脐痛,手不可近,身厥冷:干姜(炮)、麦芽各9g,花椒50粒。水煎服。” ⒂《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寒喘:干姜6g,五味子3g,细辛2.4g,炙甘草3g。水煎服,1日2次。 ” ⒃《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血崩:干姜炭9g,研末。将姜炭末冲黄酒服。 ” 。【医药家论述】:❶ 张元素:“干姜气薄味厚,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又曰大辛大热,阳中之阳。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引,水煎服之,名姜附汤。亦治中焦寒邪,寒淫所胜,以辛散之也。 又能补下焦,故四逆汤用之。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汤用之者,以其回阳也。 ” 又云服干姜以治中者,必僭上,不可不知。” 有血脱色白而夭不泽,脉濡者,此大寒也,宜干姜之辛温以益血,大热以温经。 ” 若阴盛格阳、火不归元及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衄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之要药。”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