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佩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佩觿借指少年。唐司空曙《送王使君小子孝廉登科归省》诗: “年少通经学, 登科尚佩觿。 ” 佩觿象骨制成的用来解结的锥子。也作为饰物。佩觿,表示已成年,具有才干。《诗经·卫风·芄兰》: 芄兰之友,童子佩觿。”毛传:“觿所以解结,成人之佩也。” 《佩觿》觿(xi)正字类文字书。 宋郭忠恕撰。3卷。书名取自 《诗·卫风·芄兰》 “童子佩觿”, 言此书是正文字, 为学童所用。 内容为 “三段十科”。 上卷为“三段”: (a) “造字之旨”。列举文字分析、运用、沿袭的近20种毛病和实例, 均为形体结构方面的问题。(b) “四声之作”。 主要论列 “音讹字替” 诸种现象。(c)“传写之差”。罗述因形近而传写互讹之例。中下卷以形近易误的两个字 (也有少量三个或四个字) 为一组详辨形音义之法。 其排列方法是据上下两字的四声, 分为十种, 即 “十科”: (a) 平声相对; (b) 平声上声相对: (c) 平声去声相对; (d) 平声入声相对;(e)上声自相对; (f)上声去声相对; (g)上声入声相对; (h) 去声自相对; (i) 去声入声相对; (j) 入声自相对。 由于郭氏有很深的文字学修养, 故所论所析“具中条理”(《四库提要》)。书中亦有疏漏欠妥处,如说 “车” 无 “居” 音, 以 “示” 为 “视” 之正字,“视”为俗字等。现存善本为明嘉靖六年(1527年)孙沫万玉堂刻本。通行本有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张士俊泽存堂本。 古代名物 > 香奩類 > 佩飾、衣飾部 > 佩飾 > 佩觿 佩觿 pèixī 佩飾之一種,佩帶的牙錐。明·徐渭《次夕降搏雪》詩:“桩塗恨少施肌髮,刻畫争先解佩觿。” 佩觿 佩觿字书名。五代宋初郭忠恕著。三卷。书名取自《诗·卫风·芄兰》“童子佩觿”中的“觿”是骨制的可以解结的锥子,意谓其书可以解决疑难。上卷论文字形声的变迁,历举俗书之误,其中有一些颇有见地的解释。中下两卷按四声分为“十段”,每段取笔画相近的字加以对照辨析。如“去声入声相对”的第九段:“束,千赐翻,木芒;束,收录翻,束缚。”卷末所附辨正舛误一百一十九字,为后人所加。 ☚ 说文新附考 汗简 ☛ 佩觿觿(xi)文字学书。三卷。宋·郭忠恕著。“觿”是古代解结的用具,也可以用作佩物。《诗·卫风·芄兰》: “童子佩觿。”郭忠恕以“佩觿”作为书名,表示此书是童子应当学的。上卷阐述对文字变迁的看法,着重分析文字形体的讹变、读音复杂传写差误的原因,附带也说明编书的意图。中、下两卷,把形体和声音相似,容易混淆的字按平上去入分为十部,一对对排列在一起,间或亦有并排三、四个字的,注明它们音义的不同。卷末附有辨证舛误的119字,不知出于谁手。此书辨别音义,大多精当。但也偶有疏失。有《铁华馆丛书》影印《丛书集成》本。 佩觿pèixī佩带的牙锥。觿,象骨制成的解绳结的角锥,亦用为饰物。常表示人已成年,具有才干。《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汉毛亨传:“觿所以解结,成人之佩也。”汉刘向《说苑·修文》:“能治烦决乱者佩觿,能射御者佩韘。”唐元稹《王悦昭武校尉行左千牛备身》:“佩觿有趋跄之美,释褐参侍从之荣。” 佩觿 佩觿字书。三卷。宋郭忠恕撰。郭忠恕(?—977),字恕先,又字国宝。河南洛阳人。后周广顺中(951—953)曾任宗正丞兼国子监书学博士、《周易》博士;入宋,被宋太宗召授国子监主簿,参与校刻石经及历代字书。后因与监察御史争忿于朝堂被贬,遂不复仕宦。博学多能,善于辨识古文蝌蚪字,擅长各种书体,精于绘画。另著有《汗简》。 ☚ 龙龛手鉴 汗简 ☛ 佩觿三卷。宋郭忠恕(?—977)撰。忠恕字恕先,又字国宝,洛阳(今属河南)人。初仕汉为从事,仕周为博士,归宋后仍为博士,官至国子监主簿。太平兴国二年(977),批评时政被贬流登州,行至齐州临邑卒。工书善画,精通小学,所著尚有《汗简》三卷。本书题名,取于《诗·卫风·芄兰》“童子佩觿”之句,“觿(xi)”为古代解结的工具,郭氏以“佩觿”名其书,意谓其书乃是童子必备的解决疑惑的工具书。其上卷备论文字变迁的原因: (1)形体讹变,(2)四声复杂,(3)传写差误;中、下两卷把形体和声音相似、容易混淆的字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为十部,一组一组 (多为两字,亦有三四字)地注明它们的不同。未附与篇韵音义异者十五字、辨证舛误者一百一十九字,系后人所加,不知出自谁手。是书辨别音义,虽然偶有疏失,“然忠恕洞解六书,故所言具中条理”,“则忠恕所论,较他家精确多矣”。(《四库提要》)是书以泽存堂本最善。《铁华馆丛书》本亦精,《丛书集成初编》据以影印。另有《唐宋丛书》本,《续知不足斋丛书》本,《清芬堂丛书》本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