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岩白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岩白菜 【名称出处】:《分类草药性》 【概况】: 异名 呆白菜、矮白菜(《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 为虎耳草科岩白菜属植物岩白菜、厚叶岩白菜的全草。岩白菜属全世界有6种;中国有2~3种,均供药用。 原植物 国产岩白菜通常有2种:岩白菜Bergenia purpurascens(Hook.f.et Thoms.)Engl.(Saxifraga purpurascens Hook.f.et Thoms.),又名岩壁菜、雪头开花、石山菖蒲(云南)。厚叶岩白菜Bergenia crassifolia(L.)Engl.(Saxifraga crassifolia L.) 历史 岩白菜首载于《分类草药性》。 《植物名实图考》石草类中名为呆白菜,云:“呆白菜生山石间,铺生不直立,一名矮白菜,极似莙达,长根数寸”。另有一岩白菜“生山石有溜处。铺生如白菜,面绿,背黄,有毛茸茸。”经考证,前者与岩白菜相似;后者与厚叶旋蒴苣苔Boea crassifolia Hemsl.类同,但与图略异。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50cm;具粗而长的根状茎。 叶基生,有粗柄;叶片稍肉质,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5~16cm,宽3.5~10cm,顶端钝圆,基部楔形,边缘有钝齿,上面红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叶柄基部扩展成鞘,鞘以上长0.5~3.5cm。花序通常圆锥状,偏向一侧,长3~8cm,花序梗和花梗均被腺毛,有花5~15朵,花常下垂;花萼宽钟形,外被腺毛,5裂,舌形,长6~10mm,宽4~5mm,顶端近圆形;花瓣5,紫红色或暗紫色,倒卵形至阔倒卵形,长10~12mm,宽7~9.2mm;雄蕊10枚,长5~6mm,花柱顶部2裂,通常比花瓣短。子房半下位,蒴果。 花果期6~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24页.图1978)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3500~4000m的林下灌丛、亚高山草甸和石隙中。 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也有分布。 厚叶岩白菜 与岩白菜区别在于植株较大,高30~60cm。叶圆形或宽椭圆形,长5~35cm,宽3~30cm,边缘具钝齿或细锯齿。 圆锥花序顶生,花瓣白色或粉红色。生于潮湿石隙中。 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区。 。【生药】: 采集 5~6月采全草,晒干备用。 药材产于四川。 鉴别 性状 岩白菜干燥全草长25~30cm。 根茎粗直。 圆柱形,长约10cm,直径1~1.5cm,表面粗糙,有大型的环节状纹理,棕褐色根皮多成片脱落。 质脆,断面中心棕红色。叶片大,长椭圆形,绿黄色,较厚,无毛,背面色淡,微带粉红,叶柄粉红色,易破碎。 以叶片大,根茎粗壮为佳。 理化 取样品粉末1g,加乙醚10ml,回流10分钟,滤过,滤液挥去乙醚,加甲醇0.5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甲酸(5∶4.2)为展开剂,展距17cm,岩白菜素为对照品,置紫外灯(254nm)下检视,样品在与岩白菜素相同Rf值处有一相应斑点。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88页.图58) 。【化学】:岩白菜全草含岩白菜素(Bergenin)等香豆素类。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345 【药理】: ❶ 镇咳作用 岩白菜中提得的岩白菜素,300mg/kg ig,对小鼠氨引咳法有镇咳作用,强度与磷酸可待因60mg/kg相当[1]。 岩白菜素250mg/kg ig,对小鼠氢氧化铵喷雾法试验,有镇咳作用,其镇咳强度相当于磷酸可待因的1/4~1/7;对刺激猫喉上神经引咳法,0.02g/kg ig也有镇咳作用,其镇咳机制为中枢性的,但不抑制呼吸,也无镇痛作用,故不同于一般吗啡类的镇咳药[2]。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通讯 1975;(6):12 [2] 中华医学杂志 1973;53(12):706 [3] CA 1975;83:533q [4]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3;3(5):288 。【药性】: 性味 甘,平。 《四川中药志》:“平,甘。” 归经 入肝、脾二经。 功效 滋补强壮,止血,止咳。 主治 虚弱头晕,劳伤咳嗽,吐血,咯血,淋浊,白带,肿毒。 ❶ 《植物名实图考》:“治吐血。”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使用注意 《四川中药志》:“虚弱人有外感发热者慎用。”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吐血:岩白菜9g,配旱莲草,白茅根,水煎服。” 食疗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结核咳嗽:岩白菜、百部、百合、沙参、老紫苏根、麦冬、天冬各6~9g,炖猪心肺服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