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核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 基源 为蔷薇科山楂属部分植物的种子。 原植物 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major N.E.Br.。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 Sieb.et.Zucc. 【药性】: 性味 甘、酸、涩,温。 功效 理气消食。 主治 食积,疝气。 ❶ 《纲目》:“吞之化食磨积,治 疝。” ❷ 《本草从新》:“治疝,催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30g;或研末入丸,散。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滇南本草》:“治胃积坚久,嘈杂吞酸,胁间积块作痛:山楂核(炒黄,研)、沙蒺藜(焙)、鸡内金(焙黄)各15g。共为细末。每服3g,温开水送下。忌生冷。” ❷ 《纲目》:“治阴肾 肿:橄榄核、荔枝核、山楂核等份。 烧存性,研末,每服6g,空心,茴香汤调下。” ❸ 《海上方》:“治难产:山楂核77粒,百草霜为衣,酒吞下。” ❹ 楂核白蔻散(赤脚医生1977;(5))治呃逆:山楂核30g,白豆蔻15g。取上药混合,共为细末。 每次服3g,日服3次。 ❺ 《山西省中医验方秘方汇编》:“治寒疝:山楂核(捣)30g,盐小茴15g。生姜30g。酒引。 水煎服。” ❻ 舒痛精(中成药研究 1987(5))治疗颈肩背痛:以山楂核提取物研制成舒痛精。取舒痛精Ⅰ号和Ⅱ号原药为主,加以适当佐剂配制而成。 将药物涂于压痛区的皮肤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四周胶布固定,隔日换药。4次为1疗程,间隔为3~4天。 ❼ 山楂核馏油硬膏、软膏、霜剂(中华医学杂志 1978;(6))治神经性皮炎,湿疹,及毛囊炎等三种急、慢性皮肤病:根据病损大小,煎取适当大小硬膏(5%山楂核馏油硬膏,由山楂核馏油5%、生橡胶25%、氧化锌20%、松香33%、凡士林6%、羊毛脂3%、液体石蜡6%、苯海拉明2%组成)贴于患处。 ❽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治腰痛:山楂核,瓦上煅焦存性,研末,每服10g,用老陈酒冲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