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孩儿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孩儿茶 中药名。 见《饮膳正要》。别名:乌爹泥,乌丁泥,西谢。为豆科植物儿茶的枝干或茜草科植物儿茶钩藤的枝叶煎汁浓缩而成的干燥浸膏。儿茶Acacia catechu(L.)Willd.落叶乔木,高6~13米。 树皮棕色,成薄片状剥离。小枝纤细柔弱。 叶为双数2回羽状复叶,互生。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儿茶钩藤Uncaria gambier Roxb.常绿藤本。树皮棕色,具对生枝。叶对生;二叶基部侧面有大形托叶2片;儿茶膏:12月至翌年3月,采收儿茶的枝干,剥去外皮,砍成碎片,加水煎熬,过滤,浓缩成糖浆状,冷却。 制成方形块状。表面黑色,平滑。质脆易破碎,内部棕红色。方儿茶:割取儿茶钩藤的带叶小枝,入铜锅中,加水煮,待叶变黄时,取出枝叶,浸出液,过滤,浓缩成糖浆状,冷却。制成方块状,呈褐色。质脆易破碎,内部浅棕红色。味苦涩,性凉。入心、肺经。清热,化痰,止血,消食,生肌,定痛。治痰热咳嗽、消渴、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血崩、小儿消化不良、牙疳、口疮、喉痹、湿疮。《饮膳正要》:“去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本草纲目》:“清膈上热,化痰生津,涂金疮、一切诸疮,生肌定痛、止血,收湿。”《本草正》:“降火生津,清痰涎咳嗽,治口疮喉痹、烦热、止消渴、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湿热痢血、及妇人崩淋、经血不止、小儿疳热、口疳、热疮、湿烂诸疮、敛肌长肉、亦杀诸虫。”煎汤,0.9~3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❶ 消痰:儿茶、薄荷叶、细辛。 为末,蜜丸。饭后含化三、五粒(《本草述》)。 ❷ 治咳嗽:儿茶60克,细辛12克,猪胆1个。前二味药共研末,取胆汁炼熟,三味药共为丸,每丸重3克。每日4次,每次1丸,空腹含化(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❸ 止血:煅龙骨、象皮、陈石灰、老松香末、血竭、儿茶、白及末等分。共为细末,研至无声,撒于疮口(《实用正骨学》)。 为末搽(《本草纲目》)。 ❾ 治龟头烂:孩儿茶合冰片涂之(《本草撮要》)。 现代临床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儿茶研碎口服,1岁左右0.15克,2岁以上0.2克,每天3次;或按每日每公斤体重25~50毫克计算,分3~4次口服,疗程3~7天。治疗宫颈炎:将儿茶碾成粉末,均匀撒布于炎症溃疡面,每天1次。用于止血:柏勒树儿茶浸膏,每次0.5克,每日3~4次内服。 曾治疗溃疡病合并出血、肝硬化合并崩漏、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慢性黄疸型肝炎合并鼻衄、牙衄。儿茶心材含儿茶鞣酸,1-及dl-儿茶精,赭朴鞣质以及非瑟素、槲皮素、槲皮万寿菊素等黄酮醇。深色心木除含色素外,还含原儿茶鞣质和没食子酚鞣质。 树皮含微量原儿茶鞣质。儿茶钩藤的叶和根茎中含儿茶钩藤碱A、B、C、D、E,钩藤碱、异钩藤碱、圆叶帽柱木碱、二氢柯楠因碱和黑儿茶碱等生物碱,又含儿茶鞣酸,黑儿茶荧光素、槲皮素、没食子酸、儿茶红等鞣质。药理研究表明:儿茶膏之成分与用途与棕儿茶相似,工业上用作制革、染料,医疗上用作收敛、止泻。体外试验,其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鞣质之防腐作用主要为使细菌不能获得食物营养,在培养基上,10%溶液24小时可杀菌;在体外还能灭活流感病毒。 20%煎剂在体外能伤害腹水癌细胞。给空腹家兔以不同浓度的儿茶水溶液,能抑制十二指肠及小肠的蠕动,但能促进盲肠的逆蠕动而有止泻作用。静脉注射儿茶等含鞣质生药制剂使豚鼠骨骼肌张力降低,血压下降,呼吸加快,大量使呼吸麻痹,重复注射有蓄积作用,内服可以在小肠吸收。儿茶有抑制链激酶对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 方儿茶含多量鞣质,故可作收敛剂。儿茶鞣质还能抑制大鼠实验性膀胱结石之形成。右旋儿茶精可收缩离体兔耳血管,对离体蟾蜍心振幅先抑制后兴奋;它能增强酪氨酸酶的活性,抑制酪氨酸脱羧酶之活性,因而降低体内肾上腺素含量,此即可能为其降压之原理。 它能抑制组胺脱羧酶之活性,可能与其抗组织胺之作用有关。 还能抑制透明质酸酶,胆碱乙酰化酶,而对胆碱酯酶则无影响。此外,它又能降低兔血糖,延缓羊毛脂引起的血清胆固醇水平之升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