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
我国古代天文学假想之星名,又称“岁阴”或“太阴”。 古人把黄道分为12等分,自西向东依次命名为星纪、玄枵至大火、析木等12“次”。又以为岁星(木星)12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如岁星行经星纪,则该年称“岁在星纪”。 是为“岁星纪年法”。但岁星自西向东运行,和将黄道分为子丑寅卯等12辰的方向,顺序正相反,不便纪年,便假想有一太岁星,其运行方向与岁星相反而与12辰方向一致,当岁星行经星纪星次时,设想的太岁行经析木(寅),该年便称“太岁在寅”,是为“太岁纪年法”。旧时迷信遂以太岁所在为凶方,禁迁徙或兴建房屋。 汉王充《论衡·难岁》云:“徙抵太岁(迁居逆著太岁所在方向)凶,负太岁亦凶。”《土风录》:“术家以太岁为大将军,动土迁移者必避其方。”俗语以“太岁头上动土”喻触犯禁忌,亦缘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