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金钱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金钱草 【概况】: 异名 铜钱草(四川),对坐草、仙人对座草、延地蜈蚣(浙江、江西),路边黄(湖北),遍地黄(湖南),寸骨七(陕西)。 基源 为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过路黄的全草。 原植物 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又名神仙对坐草(百草镜)。 历史 本品因叶近圆形而似钱,故名金钱草。 四川《万草堂验方》抄本(清·乾隆年间即1736~1795年)中就有金钱草治疗“黄痧走疸”的记载。 所述金钱草即四川传统应用的金钱草(过路黄)。但据考,《滇南本草》和《纲目拾遗》中的金钱草非本种。 而《纲目拾遗》中有关神仙对坐草的记载云:“名蜈蚣草,山中道旁皆有之,蔓生,两叶相对,青圆似佛耳草,夏开小黄花,每节间有两朵,故名对坐草。”则指本种。《植物名实图考》载的“过路黄二”也为本种。 形态 多年生草本,有短柔毛或近于无毛。 茎柔弱,平卧匍匐生,长20~60cm,节上常生不定根。叶对生,卵圆形至肾圆形,长1.5~6cm,宽1~4cm,先端锐尖或圆钝,基部心形或近圆形,全缘,两面均有黑色腺条;叶柄长1~4cm。 花成对腋生;花梗长1~5cm;花萼片长5~10mm,5深裂,分裂近达基部,裂片披针形;花冠黄色,长7~15mm,裂片狭卵形至近披针形,具黑色腺条;雄蕊5枚,花丝长6~8mm,下半部合生成筒;子房上位,卵圆形,花柱单一。蒴果球形,直径2.5~5mm,有黑色短腺条。 花期5~7月,果期6~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276页.图450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高可达2300m的路旁、沟旁阴湿处和山坡林下。 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生药】: 栽培 宜荫凉湿润环境;以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为好。 主要用扦插繁殖。通常在3~5月,将匍匐茎剪下,每3~4节剪成小段,作为插条。按行株距各16~20cm开浅穴,每穴扦插2根,入土2~3个茎节,插后覆土压紧,并盖上拌有人粪尿的草木灰1把。扦插后,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勤除杂草,适当追施人畜粪水,以利茎蔓生长。 当秋季收割后,结合清理迹地,再用人粪尿水或堆肥施上,以利植株再生。蛞蝓及蜗牛,咬食茎叶,可在早晨撒鲜石灰粉防治。 采集 5月采收,晒干或鲜用。 鉴别 本品多皱缩成团。 根纤细,表面淡黄色。 茎扭曲,表面棕色或暗棕红色,直径约1mm,有纵纹,通常无毛;断面外圈深棕色,中心淡黄色,实心;下部茎节上有时具须根。叶对生,多褶皱,展平后呈宽卵形或心形,全缘,上面灰绿色或棕褐色,下面色较浅,主脉1条明显突起;用水浸后,对光透视,可见黑色或褐色腺条;有时可见叶腋著生具长梗的花或果。花黄色。 蒴果球形,光滑,带宿萼,直径2~3.5mm,有黑色短腺条。种子黑色,多数。气微,味淡。以叶大、须根少者为佳。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 含酚性成分、黄酮、鞣质、甾醇、挥发油、胆碱、氨基酸[1]。 从全草分离到对羟基苯甲酸、尿嘧啶、鼠李柠檬素-4′,3-二葡萄糖甙,山柰酚-3葡萄糖甙,山柰酚-3-鼠李糖-7鼠李糖基(1→3)鼠李糖甙[2]。还分离到槲皮素、槲皮素-3-O-葡萄糖甙、山柰酚,山奈酚-3-O-半乳糖甙,山柰酚-3-O-珍珠菜三糖甙(Kaempferol-3-Olysiimachiatrioside)、3,2′,4′,6′,-四羟基-4,3′-二甲氧基查耳酮)3,2′,4′,6′~Tetrahydroxy-4,3-dimethoxy-Chalcone)[3],另含多糖类,具有抑制肾系统及尿路中形成结石的水草酸钙结晶生长[1]。 参考文献 [1]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809 [2]中草药 1988;19(6)∶5 [3]中药通报 1988;13(11)∶3] [4]沈阳药学院学报1988;5(3)∶208 。【药性】: 性味 甘,平。 ❶ 《草木便方》:“淡。” 功效 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主治 黄疸,水肿,胆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反胃噎膈,跌打损伤,疔疮肿毒。 ❶ 《采药志》:“治反胃噎膈,水肿臌胀,黄白火丹,阴症伤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服。外用:捣敷患处。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四川中药志》:“治骨折,四川大金钱草、二郎箭、见血飞、大血藤皮。研末,调麻油包敷患处。” 单方应用 ❶ 《上海常用中草药》:“治腹水肿胀:大金钱草鲜品适量,捣烂敷脐部。” 食疗 ❶ 《四川中药志》:“治肾虚水肿:四川大金钱草,小茴香,炖猪蹄子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