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塔 中国佛教寺院中的建筑。 原是佛寺中珍藏“舍利子”(释迦牟尼的骨殖)的地方,梵语“窣塔坡”。在印度,塔是佛寺中佛教徒膜拜的主要对象。 东汉初传入中国后,塔与殿都可作为寺院中主体。早期多以塔为中心,即前塔后殿式,南北朝时颇为流行。 唐代塔渐居佛殿之下,或置于殿侧,或以体形较小的塔置于殿前。宋、辽、金已不是每寺必有塔。 元代以后,大多数寺院中只建殿不建塔。也有的塔建在寺院附近的高丘上,只作为寺院所在的标志或风景观赏点,与原来的宗教意义大相径庭。 塔的形式,早期受印度和犍 初期为方形,五代起八角形渐多,六角形为数较少;材料由全部用木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用砖石;每层均可登临,凭栏眺望。密檐塔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底层较高,上施密檐五至十五层,塔基和底层的装饰十分华丽。因檐密窗小,没有平座栏杆,观览效果较差。北魏早期的密檐塔较简朴,辽金为其盛期。 单层塔大多用作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唐代时,外形多模仿木构,隐出各种构件,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形等。 喇嘛塔多作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塔,多见于西藏和内蒙。内地喇嘛教初始于元代。 塔的台基为凸形平面,上设亚字形须弥座两层,座上置复莲及水平线脚数条,承以肥短的塔身(宝瓶)、塔脖子、十三天(即相轮)和金属宝盖。白色的塔体与金色宝盖在蓝天背景下相互辉映,明净而壮观。金刚宝座塔则是在高台上建密檐塔五座,中央较高,四周较小。仅见于明清两代,为数极少。 塔通常设在山的峰顶或水道转弯处,其宗教意义是请神灵镇守险山恶水,以保平安;其审美意义是增加山水风景之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