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地肤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地肤子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地葵、地麦、落帚子。 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L.)Schrad.的果实。一年生草本。 高约50~15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绿色,秋季常变为红色,幼枝有白柔毛。 叶互生,无柄;狭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7厘米,宽1~7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无毛或有短柔毛;幼叶边缘有白色长柔毛,其后逐渐脱离。花1朵或数朵生于叶腋,成穗状花序;花小,黄绿色;花被筒状,先端5齿裂,裂片三角形,向内弯曲,包裹子房,中肋突起似龙骨状,裂片背部有一绿色突起物;雄蕊5,伸出于花被之外;子房上位,扁圆形,花柱极短,柱头2。 胞果扁圆形,基部有宿存花被,开成5枚横生的翅。种子1枚,扁球形,黑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分布我国东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江苏、甘肃等地。各地多有栽培。本植物的嫩茎叶(地肤苗)亦供药用,见专条。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打下果实,除净枝、叶等杂质。 干燥果实呈扁圆形五角星状,直径1~3毫米,厚约1毫米。外面为宿存花被,膜质,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土灰绿色或浅棕色;有的具三角形小翅5枚,排列如五角星状。顶面中央有柱头残痕,基部有圆点状果柄痕,及10条左右放射状的棱线。花被易剥离,内有1粒小坚果,横生,果皮半透明膜质,有点状花纹,亦易剥离,种子褐棕色,扁平,形似芝麻,在扩大镜下,可见表面有点状花纹,中部稍凹,边缘稍隆起,内有马蹄状的胚,淡黄色,油质,胚乳白色。 气微苦。以色灰绿、饱满、无枝叶杂质者为佳。主产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扫帚菜Kochia scoparia(L.)Schrad.f.trichophila Schinz et Thell.(东北);碱地肤K.sieversiana(Pall.)C.A.Mey.(东北、陕西)的胞果,亦同等人药。 其药材外形几无区别。华东以及湖南、湖北、贵州、山东等地,以同科植物藜Chenopodium album L.的胞果,俗称“灰菜子”作地肤子使用。藜的胞果呈钝三角球形,稍压扁,径约1毫米;草绿色至暗绿色。 花被紧抱果实,周围无膜质小翅,基部有短果柄,隆线5条。 种子扁平圆球形,有光泽,上有放射状排列的线状花纹。气味与地肤子相同。 味甘苦,性寒,无毒。入肾,膀胱二经。 利小便,清湿热。治小便不利,淋病,带下,疝气,风疹,疮毒,疥癣,阴部湿痒。《神农本草经》:“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 ”6~15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恶螵蛸。 服方寸匕,日五、六服(《补缺肘后方》)。 ❸ 治疝气:地肤子炒香,研末,每服3克,酒下(《简便单方》)。种子含三萜皂甙、油15%。 绿色部分含生物碱。药理实验表明:其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