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河之争
北宋政府内部修治黄河的方略之争。 宋神宗、哲宗时,对导河东流或北流,颇有争议。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黄河决,泛滥大名府、恩、冀等州,至乾宁军(今河北青县)东北入海,是为北流。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塞口,修六塔河,黄河归故。当年又决口。嘉祐五年,又在大名第六埽决口为两股河。经旧马颊河故道,至阳信(今属山东)东北入海,是为东流。 嘉祐初对修六塔河,宋人已有争议。另还有两次争议:(一)神宗熙宁初,一主维持北流,沿岸筑堤,下游河床深阔,可防御契丹;一主塞北流,开两股河东流。 神宗同意后说,于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封北流。至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河决口,复北流,东流塞。 (二)哲宗时,回河东流之议再起。论者认为北边有塘 阻契丹,若任流过,无险可倚;又河口若再北移,南岸将属辽界,河南一带地势平坦,直抵京师,更为危险。 反对者则认为塘 无军事价值,地形北高,河道不会北移。争论数年,至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封北流。 但元府二年(公元1099年),河决依旧北流,东流断绝,回河之争亦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