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痹
病名。 出《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三焦心主脉并络喉。若有气热循脉内结,则为喉痹。 清·尤氏《喉科金针》曰:“云喉痹者,谓喉中呼吸不通,言语不出,此天气闭寒也。”清·方坞樵《喉科种福》曰:“经言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此溯其源,而未悉其形,即历代诸家,亦但因其名,而概言其病。 至于形色,犹未详悉。《金鉴》谓:“膈上有风热,则咽喉肿痛,风热之邪盛,则生乳蛾,在会厌两旁,热极则肿闭,汤水不下,语言难出,呼吸不通,名曰喉痹。又有谓肿于两旁者,为喉痹,肿而大者,且麻且痒,为缠喉风。外生瘰疬肿塞咽喉者,为锁喉毒。 腮项满肿,喉中有块如拳者,为喉闭。咽喉肿痛,声音不出,痰壅,声如拽锯者,为紧喉风。 咽喉肿塞,语言不出,牙关紧闭者,为痖瘴喉风。咽喉肿痛,舌出不缩者,为弄舌喉风。喉痹而暴发暴死者,为走马喉风。 此皆各立名目,遂令喉痹不知果何形状,作何治法。其实各证皆喉痹类也。”故凡症见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统称为喉痹。其发病急骤,并发全身症状。临床因其病因病机不同而分为风热喉痹、伤寒喉痹、酒毒喉痹、阴虚喉痹、阳虚喉痹等;以其发病后喉间颜色不同而有白色喉痹、淡红喉痹等;以其发病之急骤而有急喉痹,走马喉痹等。 其病名繁多,但总不外外感内伤两类。 详见各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