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周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周易

《周易》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大部分。《易经》是古代算卦的书,大约产生于殷周之际,包括由八卦推衍出来的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易经》是对卦、卦辞、爻辞所作的解释、说明和阐述,大约产生于战国至秦汉年间。
《周易》在体系和范畴两个方面都对中国美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周易》以旷古绝后的恢宏气魄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历史发展等等作出了总体性的概括和说明,试图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世界模式。它明确地提出了无人合一的思想,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并从素朴辩证法的眼光,指出世界的运动、发展在于阴阳的相反相成,平衡统一。这一思想体系为中国美学理论的建立、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其次,《周易》阐发了中国美学的一些范畴,如:“和”,体现了平衡、和谐的审美理想,“文”,则是追求审美对象的形式美;“意”、“象”之辩,涉及审美中介理论;“变”,则体现出古典美学的艺术发展观;“阳刚”与“阴柔”是对美感类型的分析;“神”则提出了一种审美境界。
《周易》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点,同时又吸收了道家的观点,企图从阴阳的对立统一出发构成一个无人相通,无所不包的宇宙观念,广泛而深刻地涉及了美的形态和规律问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吕氏春秋   立象以尽意 ☛

周易

 儒教经典。因传说成书于西周,故名 《周易》,又称《易经》,简称 《易》。《易》一名而含三义: 变易 (变化之道)、简易 (以简驭繁)、不易 (永恒之理)。《易经》 原来是一部筮占的“巫书”,所谓筮占,是一种以蓍草为工具来预知吉凶的神秘仪式,简单地说,就是将蓍草 (一般是五十根) 按照一定的规则变化组合,得出某卦,然后根据 《易经》上的卦辞或爻辞,来判断吉凶。《易经》 的基础是阴阳八卦,阴阳是相反相成的事物或性质的抽象,例如天地、男女、夫妇、刚柔等等,《易经》 上用 “--” 与“—” 两个符号来表示,“--”与 “—”叠加组合成八种基本图象,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这八个图象就是八卦,分别命名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再两两相重,就组合成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卦象、卦名和卦辞; 卦象由爻组成,每卦有六爻; 每一爻也有爻象,“--” 为阴爻,“—” 为阳爻。一部 《易经》,原来就是由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以及三百八十六爻的爻辞组成的。卦象与爻象是一种含有象征意义的图象,其变化的基础是某种神秘的数理,据说,根据这种图象与数理,就能预测吉凶祸福。这在古代是专门之学,名为 “象数之学”。《易经》还有所谓 “十翼”,取辅翼本经之意,就是解释卦形、卦辞、爻辞的十篇文字,包括 《文言》、《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序卦》、《说卦》、《杂卦》等,也称为 《易传》。《易传》本来是与《易经》分开的,东汉经学家郑玄注释 《周易》 时,就将 《易传》分门别类附在经文的后面,这种经传合一的版本,就是后来通行的 《周易》。据说,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周文王重为六十四卦,孔子作 《十翼》,所谓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才有了这部 《易经》。《易经》 自古以来就是一部神秘的 “天书”,《易·系辞上》说: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据说,远古时,龙马驮着“河图” 从黄河出现,伏羲根据此“图”画成八卦。《易·观卦·彖》说: “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也就是说,《易经》 这部“预测吉凶” 的天书,是圣人“神道设教” 之具,它对于古代中国人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在西学东渐之前,中国人对于自然、社会、人生变化规律的认知模式,始终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尽管从近代以来,历史学家力图将《易经》 “还原” 为古史,哲学家力图将 《易经》“抽象” 为哲学,文学史家力图将 《易经》“升华” 为诗歌,但在普通中国人心中,《易经》依旧是一部神秘奇妙的 “天书”,而这,也许正是其魅力所在。

《周易》

古代文化著作。其中的思想对太极拳的产生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均有重大影响。据载,上古有三易,为 “连山易” “归藏易”“周易”。前两种已失传,“周易”则被儒家尊为 “群经之首”,历代诠注作品达三千部以上,对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众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亦为养生家、武术家所推崇。“周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它的起源一般认为于殷周之际。其作者目前尚无定论。有传说为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传,缺乏佐证。而从其内容及流传情况分析,当历经多时、多人形成。《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包括六十四个卦画,六十四条卦辞及三百八十四条爻辞,分为上下两经。《易传》是对《易经》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和发挥。凡七种,分别为《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 《说卦》 《序卦》 《杂卦》共十篇文章,又称 “十翼”。《周易》的主要思想有: (1)阴阳互用的辩证思想。明确提出了 “阴” “阳” 两个概念,并作为演卦的最基本单位。认为世界由阴、阳两方面构成。它们互相矛盾,互相转化,互为其用。(2)八卦互补的系统思想。以阴、阳爻组成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基本卦象,独立代表自然界的八种属性。它们之间互相感应,互为关联,并进而演生出六十四卦,用以表示事物的运动规律。(3)太极的整体思想。《易传》中明确提出了 “太极” 的概念,强调阴阳之间的动态的、整体的平衡性。后人根据这一思想发挥生成的 “太极图”更是形象化了这种观念,并对太极拳技术风格、理论结构起到导向作用。(4)生生不已的运动思想。“易” 即为变,“变则通,通则久”。运动的思想贯穿 《周易》 始终,“天地交感” “刚柔相推” “水火相济”,认为 “往来不穷” 的运动是事物的本质。这一思想在中国养生学上影响深远,在太极拳体系中更是得到充分体现。

周易

周易

书名。旧传伏羲作卦、文王作辞、孔子作传。近人以为这些说法未必可信,认为此书大抵起源于春秋之际,完成于秦汉之间。《周易》的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附有卦辞和爻辞。《传》含《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十篇解释卦辞和爻辞的文章,统称《十翼》。《周易》中包含有观物取象、万物交感、发展变化等哲学观念。古代武术理论,部分地采用这些观念来解释拳理技法,也有一些论述只停留于简单的比附。

☚ 古籍   孙子兵法 ☛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經書 > 易 > 周易
周易  zhōuyí

即《易》。


古代名物 > 占相類 > 易占部 > 圖籍 > 周易
周易  zhōuyì

周人所用之占筮經典,即今本《周易》之上、下經。《左傳·昭公七年》:“孔成文以《周易》筮之,曰: 元尚亨衛國。”又《莊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 見陳侯者。”《史記·太史公自序》:“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周易zhōu yì

〖名词〗
儒家经典之一。又称《易经》,简称《易》。其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3)。《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从前西伯被拘禁在羑里,推演出《周易》。《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被拘禁而后推演出《周易》。《黄冈竹楼记》:手执《周易》一卷。——手里拿着一卷《周易》。

周易

书名“易经”,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易”有变易、简易、不易等义。相传系周人所作(一说“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义),故名。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传说伏羲氏作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了爻辞。《传》是对《经》的解说,共十篇,统称《十翼》,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内容涉及法律的很多,如《噬嗑卦》记载了对犯人实行肉刑的情况;《革卦》反映了当时的诉讼程序。还记载了大量关于马、牛、奴隶的转移和诉讼的情况,并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依照自然现象来进行司法活动的观点。对研究古代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有重要价值。今本《周易》有三国魏王弼注,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近人高享《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等。

周易

书名。又称“易经”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易”有变易、简易、不易等义。相传系周人所作 (一说“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义),故名。内容包括 《经》 和 《传》 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传说伏羲氏作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了爻辞。《传》是对《经》的解说,共十篇,统称《十翼》,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内容涉及法律的很多,如 《噬嗑卦》记载了对犯人实行肉刑的情况;《革卦》反映了当时的诉讼程序。还记载了大量关于马、牛、奴隶的转移和诉讼的情况,并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依照自然现象来进行司法活动的观点。

周易

亦称《易经》,简称《易》。文集。佚名撰。不分卷。此书是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为“六经之首”,其中也有大量反映古代生活的歌谣。文学史家称之为巫术文学, 卜辞与诗经中之桥梁。古代有《连山》、《归藏》、《周易》三种不同系统的易学。《连山》据说是夏代的易学,《归藏》是殷代的易学,《周易》是周代的易学。前二书皆佚,今只存《周易》。旧传伏羲画卦,文王作辞(一说周公),孔子作传。据近人研究,其萌芽期当在殷周之际,主要经周人著作,直至战国或秦汉人增益,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易之取名有变易(穷究事物的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易经的结构(或内容)包括“经”(本文)与“传”(解说)两大部分。“经”由六十四个用象征符号的“卦”与所附解说的“卦辞”和“爻辞”构成。六十四“卦”是由—与—两种称作爻的符号,由下而上,顺序以六画构成。—代表阳、乾、男、君、强、奇数等,--代表阴、坤、柔、女、臣、弱、偶数等。所以—称作阳爻,--称作阴爻。八卦的原始形态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用此八种符号以象征宇宙万物(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卦再两两重叠组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卦辞(亦称彖辞),爻有爻辞。全部经文又可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传”(解说)的部分又称“易大传”,共七部分十篇,又称“十翼”,即经的羽翼。《周易》以阴阳变化,阐释宇宙万物一切现象,以占断天人变化的法则。启示人们遵循自然法则则可以趋吉避凶。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乾、坤、刚柔、阴阳相济等辩证的深奥哲理。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其中记载许多殷周历史故事,民间习俗及歌谣,如“屯如遭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屯六二)。”“女承箧,无实。士刲羊,无血(归妹上六)。”为文学史和文化史家所必读。历代研究不衰,治《易》著作不下千种。约可分为义理与象数两大派别。前者以探索哲理为主(如孔颖达《周易正义》),后者以研究筮法为主(如焦赣《易林》)。今人研究《易经》多从哲学角度论述。金景芳《周易讲座》、金景芳和吕绍纲合著《周易全解》(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高亨《周易古经通说》、《周易古今注》(中华书局)、孙振声《易经今译》(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均可参考。

周易

中国古代典籍。儒家和阴阳家的重要经典。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易经》成书于西周初年周王室史筮之官。据传,伏羲氏作八卦,周文王困居羑里时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简短文字说明,称卦辞、爻辞。主要内容涉及到商周时期经济、政治、军事、伦理等方面的生活和意识。在对人与人格方面,区分出王、大人、小人、丈夫、妇人、君子、小子等。在道德思想上提出君子之德,有“乾”德,《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有“谦”德,《谦》卦辞:“谦,亨。君子有终。”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在道德概念上,提出“敬”的规范,《需》上六:“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离》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提出“节”的规范,提倡安节、甘节,反对苦节。《节》卦辞:“节,亨。苦节,不可贞。”六四:“安节,亨”。九五:“甘节,吉,往有尚”。提倡“无妄”,反对“妄”,《无妄》卦辞:“无妄,元亨,利贞。”初九:“无妄,往,吉”。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提倡“惠”德,《益》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提出“恒”德,《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易经》的伦理观念在周人建立周朝统治后,成为官方道德。在古代产生深远的影响。古代哲学家多在诠注《易经》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道德理论,形成易学。《易传》亦称《十翼》、《易大传》。旧传孔子作。但各篇观点不尽一致,出自不同人之手,成书于春秋末至汉初。有《彖》上下、 《象》上下、 《系辞》上下、 《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彖》解说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象》分大小二传。 《大象》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小象》则补以爻辞。 《系辞》用阴阳学解释《易经》和占筮方法。《文言》解释乾坤两卦。《序卦》解释《易经》六十四卦排列顺序。《说卦》解释八卦的卦象和卦义。《杂卦》说明六十四卦取三十二个对立面以立卦名。全书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道德等理论。在道德思想上提出“圣人”的最高人格范畴。《易传·咸卦彖传》:“圣人感人心。”圣人类近柏拉图所提出的“哲学王”,《易传·说卦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响明而治。”又论证了《易经》中的“君子”范畴,认为君子刚健自强,《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备具厚德,《坤卦·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提出易的道德体系,《系辞传下》:“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提出自然的道德生成理论,《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以此推衍出一整套生活道德规范。在夫妇关系提出夫妇规范,《恒·象传》:“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提出“家道”,《家人·彖传》:“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提出君臣之德,《小过·象传》:“不及其君,臣不可过也。”《坤·文言》:“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在一般道德规范上,提出仁爱范畴,《乾·文言》:“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系辞传上》:“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论证了义命关系,《说卦传》:“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主张义利统一,利是义的和谐体现,《乾·文言》:“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在道德修养上注重学习道德知识,注意向别人学习好的行为,并强调内省和自我克制,提出“见善思迁,有过则改”,“以恐慎修省”,要求人“惩忿窒欲”。《易传》作者用世俗道德解释卜筮爻辞,使之哲理化。在道德理论上突出了儒家道德的倾向,从而开创了以义理解说《易经》之先河。其后,儒家和道教理论家从不同思想立场阐扬各自易学理论,以之为基础创立了多种思想体系,在中国道德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周易》

亦称《易经》,简称《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内容。《经》主要是64卦和384爻,附卦辞、爻辞。相传伏羲画卦,文王作辞,一般认为殷周之际作品。《传》主要是解释卦辞和爻辞的7种文辞,共10篇。称为《十翼》,旧传孔子作。简述事物变化和发展,认为阴阳二气相交作用是万物产生根源。又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的朴素辨证法观点。旧有东汉郑玄注,已佚。今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等。

周易

087 周易

简称《易》。由《经》、《传》两部分组成。旧说卦辞、爻辞为周文王所作,《传》为孔子所作,近人多持异议。《经》是古代占筮之书,由64卦、384爻组成了一个形似简单而含义深刻的符号系统。每卦、爻都各有其说明(卦辞、爻辞)。反映出早期数理逻辑思维的特点。《传》是对《经》最早的解释。认为《易》的8卦、64爻可以“类万物之情”,有“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的特点。《易》尤其《传》中有许多名辩思想,如主张“当名辩物,正言断辞”,“以类族辩物”等。今通行本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另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近人于省吾《周易新证》,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等。

☚ 著述   邓析子 ☛
周易

《周易》zhouyi

古代占筮用书。简称《易》。西汉以前有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周易》之说,后人已提出质疑,现一般认为是西周时卜筮之官根据旧筮辞整理而成。书中以八卦两两相覆,得六十四卦,每卦包括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和爻辞广泛地反映了商代至周初的社会生活,其中也包含着一些科学知识、哲学思想和政治见解。
卦爻辞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它们比甲骨卜辞的简略记事有了较大发展。其文字简洁生动,寥寥数语便能表现出某种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其中还有些言简意赅的说理成分。文中用了不少比兴手法和形容词语,形象鲜明,意趣盎然。其语言朴素流畅,词汇丰富,句式大体整齐而又错落有致,韵语约占了三分之一,有些片断具有短歌谣的性质。
《周易》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称作《易经》,陆续出现了一些解经之作,称为《易传》,共有7种10篇,包括《彖》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统称“十翼”,约出于战国、秦汉间学者之手。它们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哲学思想和散文发展水平。
《周易》的注本有魏王弼《周易注》、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近人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等。

☚ 招魂   尚书 ☛
周易

周易

古代占筮用书。简称《易》。西汉以前有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周易》之说,后人已提出质疑,现一般认为是西周时卜筮之官根据旧筮辞整理而成。书中以八卦两两相覆,得六十四卦,每卦包括卦面、标题、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和爻辞广泛地反映了商代至周初的社会生活,其中也包含着一些科学知识、哲学思想和政治见解。卦爻辞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它们比甲骨卜辞的简略记事有了较大发展。其文字简洁生动,寥寥数语便能表现出某种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其中还有些言简意赅的说理成分。文中用了不少比兴手法和形容词语,形象鲜明,意趣盎然。其语言朴素流畅,词汇丰富,句式大体整齐而又错落有致,韵语约占三分之一,有些片断具有短歌谣的性质。《周易》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称作《易经》,陆续出现了一些解经之作,称为 《易传》,共有七种十篇,包括《彖》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统称“十翼”,约出于战国、秦汉间学者之手。他们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哲学思想和散文发展水平。

☚ 诸子百家   尚书 ☛
周易

周易

儒家典籍。又名《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六经之一。《周易》系何人所作,成书于何时,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近人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人和事,足证此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相传孔子所作之“传”,也是战国以来陆续形成的解经作品的汇集。现存《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称为《易经》;另一个部分是解释卦辞与爻辞的注释和论述,称为《易传》,共有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又称“十翼”,“翼”有辅助之义。
古人向神灵卜问吉凶的方法,有龟卜和占筮。筮用蓍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数目,求得某种卦象,依据卦辞、爻辞推测所问事情的后果。“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种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
《周易》的卦象指卦的图象,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卦中六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各爻均系有爻辞。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
《周易》中的《彖》又称《彖传》、《彖辞》,上、下两篇。彖,唐孔颖达疏依汉魏以来的注释,训为“断”,为断定一卦之义。他认为“彖辞”解卦象和卦辞,有三说:一、取象,以八卦所象征的事物解释卦义。二、取义,取卦的义理或德行,解释卦象和卦辞。三、析位,以爻象在全卦中所处的地位,说明卦辞的涵义。
《象》亦称《象传》,分为《大象》和《小象》两部分。《大象》主要是取八卦所象征的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解释卦象和卦名的涵义。
《文言》是专门对乾、坤两卦卦辞和爻辞的解释。孔颖达疏:“当谓释二卦之经文,故称《文言》。”(《周易正义·乾》)其主旨在于借阐发天地之德,说明君臣上下、进退存亡之道,修身、齐家、治平之理。
《系辞》又称《系辞传》,分上、下两篇。为《周易》经文之外,解说全书义理的通论,是《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对以后易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此文还说明了古代以蓍求卦的法则,成为象数学的依据之一。
《说卦》说明重卦的由来、八卦的涵义、八卦所取的物象和所处的方位。基于天道为阴阳,地道为柔刚,人道为仁义,提出重卦合“性命之理”。还提出“天地定位”说,以八卦所象征的八种自然现象的交错关系,说明重卦的由来。《说卦》中提出的八卦方位成为宋代后天方位说的渊源。
《序卦》是对通行本六十四卦排列顺序所作的说明,以“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的观点来解释乾坤两卦居于首位;以因果联系,物极则反,相反相生的观点,解释其他各卦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物不可穷”解释最后一卦未济,表示事物的变易是不封闭的体系。
《杂卦》以相反相成的观点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解释其卦义和相互间的关系。
《周易》中的《易经》部分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易传》对此加以阐释,使其哲理化。从《周易》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其中影响大的是《彖》和《系辞》。《彖》把“天地盈虚,与时消息”看成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普遍法则,承认世界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并且有其永恒的规律,从天地万物到人类都存在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系辞》以“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并以对立面的互相转化说明事物变化的过程;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明事物必须经过变革才有发展的前途。这些都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系辞》还提出若干哲学范畴,如太极、两仪、道、器、神、几、言、意、象等,对以后哲学的发展也具有深刻影响。
流传下来影响较大的版本有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本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版本。古今解易者,多达数百家,在儒家经书中为数最多。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的注解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宋程颐《程氏易传》,宋朱熹《周易本义》,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 哲学   尚书·洪范 ☛
周易

《周易》Zhouyi

古代占筮用书,简称《易》。包括《经》与 《传》两部分。《经》是西周初年人根据旧筮辞整理而成,共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卦辞和爻辞,反映了商周时期的战争、生产、婚嫁等多方面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一定的哲学和政治思想。卦爻辞韵散结合, 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既能表现一定的生活情景,又善于运用比喻阐明道理, 其中有些爻辞具有短歌谣的性质。《传》是战国以后出现的解经之作,包括《彖》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七种十篇,统称 “十翼”。《易传》表现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 在写作上也更为周密复杂。作为学术著作,《周易》的价值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 对它的研究长盛不衰。

☚ 尚书   春秋 ☛

周易

又称《易经》,简作《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易”有变易、简易、不易等义。相传周人作《易》,故名。包括《易经》、《易传》。《经》为古代占筮之书,有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说明。《传》为对《经》的最早解释,共十篇,统称《十翼》。汉初已有不同写本。今有东汉郑玄注、三国魏王弼注及唐李鼎祚《周易集解》等多种。

周易

周易

古代占筮用书。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关于作者及写作年代,众说纷纭。旧说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卦辞,周公演爻辞。今多认为是西周末年卜筮之官根据旧筮辞编撰而成。全书分《经》、《传》两部分。《经》以八卦两两相覆得六十四卦,每卦包括卦画、标题、卦辞、爻辞4部分。《传》包括解释卦辞、爻辞的7种10篇文辞,多认为是战国或秦汉间儒家的作品。书中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从中可以看到渔猎、畜牧、农、商等部门生产的不断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矛盾及战争、原始社会的婚俗等等。在书中渗透了作者比较辩证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哲学价值。《周易》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具有一定地位。书中大都一卦一说一类事,虽简短朴素,但常有生动形象、条理清晰的描写。散韵结合是其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书中保存了许多古代歌谣,这些歌谣大都朴素、流畅,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一个鲜明形象,有相当的艺术价值。

☚ 九歌   尚书 ☛
周易

《周易》

分为《经》、《传》两个部分。《经》大约起于殷周之际,记载六十四卦的卦名和卦辞以及爻题和爻辞。是古代用以占卜的书。《传》则是战国或秦汉之际所作,是用以解释《经》的。《周易》既是儒家的一部哲学著作,又比较广泛地涉及了有关审美和艺术创造特征等等重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深刻的思想。《周易》较早地提出了“文”的概念,在对革卦的解释中讲到: “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所谓“文”,即指形式。在对贲卦的解释中,又对“文”进行了区分。所谓“天文”,即指自然美,所谓“人文”,即指文饰美。这一区分,是对中国古代美学的贡献。《周易》还对“象”与“意”、“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形象、意义、语言是文学的三个要素。“立象以尽言”,即用形象来阐明深刻的思想。形象是以言语作媒介的,故而要领会其意,则需“观其象而玩其辞”.对“象”要“极深研几”,而且对他的领会理解,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这句被后世的艺术理论著作经常引用的话,说出了艺术的欣赏创造所具有的非概念所能规范的特征。除此,《周易》还提出了“阳刚”和“阴柔”之美,既看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又指出其相互渗透,相反相成:“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柔丽乎中正,故亨”,“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这些思想,对司马迁、刘勰、苏轼、姚鼐等人的散文美学思想,对后世散文的创作和评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尚书   左传 ☛

周易

❶无卷数。宋刊巾箱本九经之一。只有正文,无注,无音义。凡贞、恒、桓等字皆缺末笔,知此为南宋时版本。全书凡二十二页,每半页二十行,行二十七字。其篇次皆依据魏王弼《周易注》,惟不设卷数;内容则悉据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周易》乃儒家五经 (或六经) 之一,也称《易》,汉以后尊为 《易经》。它的本子,据文献记载有今文古文两大类。今文本即田何、丁宽、杨何及施雠、孟喜、梁丘氏传授并立于学官的本子,经传分立别行,不相混淆;古文本出自西汉末年费直,解释经文的《易传》也被附于经文之下,将经传合编,之后陈元、郑众、马融、郑玄、王弼等人治《易》皆用费直的本子。《周易》版本中流传下来影响较大的是王弼注本。孔颖达的 《周易正义》,即将《彖传》、《象传》分置于卦爻辞之下,《文言传》分列乾坤二卦之中。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所收即是王注孔疏之《周易正义》。另宋朱熹撰《周易本义》,为宋以后通行本。此宋刊巾箱本《周易》,字若游丝,刻工精致,目录家、版本家多珍之。
❷ 三卷。九经白文,无锡秦氏巾箱本。只有正文,无注。题“锡山秦镤订正”。依次有孔颖达《正义》序、程《传》序、朱子《本义》序、上下篇义及朱子启蒙先后天等九图等。内容分《上经》一卷、《下经》一卷、《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一卷。每半页十三行,行二十四字,上有横栏,附注字音。自元明以来,学者承袭南宋余风,以程《传》、《本义》为学易正宗,此本即反映了这一点。该本字体端庄秀丽,刻工亦精,唯讹字较多,显逊于宋巾箱九经白文本。清莫友芝称: “秦版以附小学者为真”,又 “秦本14行”。今本虽13行,却不似翻刻本。其与《周易》版本学研究有颇多价值。

周易

周易

字时伯,号赤山。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兵部主事。擢御史,曾疏救吴彦。条论边防事务,词皆侃直。后督学北畿,官至布政司右参议。致仕归,59岁卒。所为诗文,沉雅瑰异,著有《赤山集》8卷。

☚ 胡爟   鲁崇贤 ☛
周易

周易

亦称《易经》,又简称《易》。我国先秦的重要典籍。“周”指此书为周代人所写。又有人认为“周”指此书有周密、周遍、周流之义。“易” 一名而含三义: 变易、简易、不易。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是古代占筮之书,有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及对卦、爻的说明 (卦、爻辞)。《传》是对《经》最早的说明,共十篇,统称《十翼》,包括《缘》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对我国哲学、史学、文学、民俗学、宗教以及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周易哲学“大化流行”、“阴阳对待” 的原则,“刚健自强”、“日新”、“生生” 的精神是我国传统辩证法的精华。通行本纳入《十三经注疏》,又有唐李鼎补的《周易集解》等。

☚ 十三经   尚书 ☛
周易

周易

简称《易》,亦称《易经》。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是周代卜筮之书,内容又分《易经》与《易传》两部分。《经》部即为卜筮经验的集结与加工,含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及各卦之卦辞与爻辞。相传为周文王所作(另有神农氏、伏羲氏和夏禹三说)。《传》部即《十翼》,含《彖辞》、《象辞》、《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计7种,共10篇,其形式是对于《经》的解说,而实质则表现了相当系统、完整并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哲学观点,可视为一部哲学专著。相传为孔子所作(近人多以为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对“周易”二字,亦多种理解,谓“周”为“周朝”或周密、周普、周遍等,谓“易”为变易、简易、不易等。由于此书文简义丰,又试图对自然、社会、宇宙、人生做出种种根本性的规律概括,因而对中国社会历史之整个意识形态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今存《周易》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及唐李鼎祚《周易集解》等,今人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亦很有影响。详见“易经”与“易传”。

☚ 周礼   周泽 ☛

《周易》zhou yi

Book of Changes

周易

卜筮类的经典之一,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思想、文化的重要著作。它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部分产生于商末周初,源于人们的求神问卜。《易传》共有十篇,旧传为孔子所作,实为战国乃至秦汉时的作品,非出自一人之手。它的内容是对《易经》进行解释和论述。《易经》把自然界中人们接触最多的天、地、雷、火、风、泽、水、山这八种物质,视为产生万物的根本,其中又以天、地为最根本。给这八种物质各起一个卦名,如天为乾,地为坤。按照数学的组合方法,八个卦名可组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用这种卦、爻的变化解释万物的生成。书中还认为凡事都有阴、阳二者,阳者积极进取,阴者消极保守,二者相对立,即所谓“刚柔相推”,而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又可以“物极必反”。书中还强调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如《系辞传》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些说明它不简单是一部占卜迷信书,而是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成就,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参考图11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