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商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商鞅 (约公元前390~338) 本名公孙鞅。 战国时卫国人,也叫卫鞅。他年轻时“好刑名之学”,曾做魏相公叔座的家臣。 后入秦为官。先任左庶长,又升为大良造。 辅佐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富强,称霸诸侯国。秦孝公奖励其功劳,封赏给他于,商之邑。 所以称为商鞅。秦孝公死后,商鞅受诬陷车裂而死。 商鞅经济思想的要点是大力推行农战政策。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曾说:“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商君书·内外》)主张提高粟价以促进农业生产。于是他推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价格政策和租税政策,还不许权贵和私商利用不规则的度量衡器侵吞农利。“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作为推行农战政策的核心之一,商鞅不但破格奖励生产勤勉,交纳农产品多的农民,还要严厉处罚生产不力的农家和妨害农业生产的工商业者。 “僇力(尽力)本业(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劳役)。事末利(从事工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收没妻子为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对于农业生产者实行这样的奖罚,在中国历史上确是罕见的。商鞅甚至还禁止农民间的粮食买卖。 目的是使生产技术差和不努力耕作的农民得不到粮食,以促使他们提高粮食产量。这样的措施,也是历史上所仅见的。司马迁说他“刻薄”、“寡恩”,这也就是原因之一。 商鞅还推行酒肉等奢侈品高价的政策。 一方面是为了限制消费,另一方面,国家也可以从酒肉交易的高额利润中加重收取税金,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鼓励了农业生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