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泰山石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泰山石刻又称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 登泰山, 丞相李斯等为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而刻的石碑。 此碑立在泰山顶上, 石形扁圆, 四面都刻字, 前三面为始皇时所刻, 第四面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 东行郡县时所刻的诏书和从臣姓名。相传均是李斯书写。 字形工整, 笔画圆健, 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标准小篆字体。石碑传至明代, 只存29字。 清乾隆五年 (1740年) 遭火烧。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 有人从玉女池中找到两块残石, 仅存10字。 现在所能见到的, 是29字本和10字本。 泰山石刻 泰山石刻被人称为“历史书法展览”的泰山古代碑刻,星罗棋布,从秦至晚清,各代都有,仅保存在岱庙里的古碑石刻就有一百六十余块。这些石刻有的记载了历代帝王巡游、封禅泰山的情形,有的铭记了泰山庙宇的修葺历史,还有的镌刻下历代咏泰山的诗文华章。最早的是秦朝李斯小篆石刻,称秦《泰山石刻》或《泰山秦碑》。距今已近2200年历史。它是秦始皇之子、二世胡亥于公元前209年东巡时,命丞相李斯篆书,刻碑立于泰山顶。随着时代变迁,它几次失而复得。原立于泰山玉女池,后迁碧霞祠内。清乾隆年间在一次火灾中佚失。清仁宗嘉庆二十年(1815年)找到,仅存残字10个。置山顶东岳庙“宝斯亭”内。道光十二年(1832年)亭坍后,从瓦砾中寻到运至山下存于岱庙。光绪十六年(1890年),该石被盗,后又找到,复置于岱庙至今。秦《泰山石刻》为我国稀世珍宝,历代都受到高度重视。汉代《衡方碑》和《张迁碑》为我国较著名的碑刻。《衡方碑》立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高2.75米,宽1.08米,碑文较长,为我国古代三大长碑之一。《张迁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高2.7米,宽1.15米。晋代《孙夫人碑》、唐代《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也是我国少有的石刻。其它朝代、如宋、元、明、清的石刻名碑也很多。 ☚ 泰山 配天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