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叶上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叶上珠 【名称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概况】: 异名 青荚叶、阴证药、大部参(《植物名实图考》),叶上花(《峨眉药用植物》),叶上果(《中国药用植物图鉴》),绿叶托红珠(通称)。 基源 为山茱萸科青荚叶属数种植物的果实及叶。青荚叶属全世界约8种,中国约5种。 原植物 正品叶上珠一般有3种:青荚叶 Helwingia japonica(Thunb.)Dietr.(Helwingia rusciflora Willd.;Osyris japonica Thunb.)。 中华青荚叶Helwingia chinensis Batal.。 西藏青荚叶Helwingia himalaica Clarke 历史 叶上珠原名青荚叶,始见于《植物名实图考》,谓:“青荚叶一名阴证药,又名大部参,产宝庆山阜,高尺余,青茎有斑点,短杈长叶,粗纹细齿,厚韧微涩,每叶上结实二粒,生青老黑,颇为诡异。俚医以治阴寒病。”所述与今叶上珠相符。 形态 落叶灌木,高1~3m。嫩枝绿色略带紫色。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长3~13cm,宽1.5~9cm,边缘具细锯齿,近基部有刺状齿;托叶钻形,边缘具睫毛,早落。 花雌雄异株,雄花5~12朵集成密聚伞花序,雌花单生或2~3朵簇生于叶片上面中脉的中部或近基部;花瓣3~5,三角状卵形;雄花具雄蕊3~5裂。雌花子房下位,3~5室,花柱3~5裂。 核果近球形,黑色,具3~5棱,花期4~5月,果期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110页.图3949)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00~1000m的山坡林下。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东、广西。 日本、不丹、缅甸也有分布。 中华青荚叶与青荚叶的区别在于:叶片为线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顶端尖尾状,基部楔形,长3.5~14.5cm,宽0.8~2cm;托叶边缘具细锯齿。聚伞状的雄花序除生于叶上面中部叶脉外,有时也生于嫩枝上。核果黑色。(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110页.图3950)生于海拔1200~2300m的密林中潮湿处。 分布于甘肃、湖北、广东、四川、云南。缅甸也有分布。 西藏青荚叶与上述2种不同之处为:嫩枝黄褐色。叶片为长椭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纸质,长11~13.5cm,宽1~3.5cm,先端渐尖或具尾尖,基部楔形,边缘具刺状锯齿;托叶边缘具钝锯齿。 聚伞花序著生于叶面近基部主脉上,也有生于嫩枝上的。核果红色,具棱。(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111页.图3951)生于海拔1200~2400m的山坡密林阴湿处。分布中国西南及广东、广西。印度、斯里兰卡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夏季或初秋叶片未枯黄前,将果实连叶采摘,鲜用或晒干。 贮藏 置干燥处。 【药性】: 性味 苦、辛,平。 ❶ 《四川中药志》:“苦,凉。”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止痛。 主治 痢疾,便血,痈疖疮肿,烫伤。 ❶ 《峨眉药用植物》:“清火。”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4g。 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陕西中草药》:“治无名肿毒,蛇咬伤:叶上花、紫花地丁、马齿苋各60g,蜈蚣1条。共捣烂外敷,每日换药1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