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去故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去故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亾。 【集校】: 洪兴祖:去故鄕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亾。 朱熹:去故郷而就 黄省曾、朱多煃、毛晋:同洪本。 明繙宋本:去故乡而就 汪瑗:去故 庄允益:去故 【集释】: 王逸:遵,循也。 江夏,水名也。言己东行,循江夏之水,而遂流亾无还期也。 洪兴祖:前汉有江夏郡。 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爲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 《水经》云:夏水出江流[按,应据《水经注》作津],于江陵 注云:应劭曰:江别入沔,爲夏水。源[按,应据《水经注》作原]夫夏之爲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 旣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入之所,土谓之赌口焉。 郑玄注《尚书》沧浪之水,言今谓之夏水。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云:夏水,古文以爲沧浪,渔父所歌也。 因此言之,水应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其势西南,非《尚书》又东文。余亦以爲非也。 自赌口下沔水,兼通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故《春秋传》:吴伐楚,沈尹戍奔命于夏汭也。 杜预曰:汉水曲入江,卽夏口矣。 朱熹:江,大江也。 夏,水名。或以爲自江而别以通于汉,还复入江,冬竭夏流,故谓之夏。 而其入江处今名夏口,卽《诗》所谓江有汜也。 汪瑗:故乡,指郢都也。就远,谓东迁也。江、夏,二水名。此句总言之,下八 流亡,谓爲罪人而迁徙也。 陈第:言己亦循江夏之水而去故乡。 钱澄之:原初发郢,由夏口出江而转溯湖湘也。由郢入汉,以至夏口,皆东行,故曰东迁。过夏首则西浮矣,旣过夏口,溯鄂渚以益西,直上洞庭,转与郢直,其曰东自郢至江也。曰背夏浦而西思,自江至湖,望郢而思也。 王夫之:旧郢一曰丹阳,今枝江也。楚自熊通迁于江陵,亦谓之郢。至是东迁,泛江而下,逕江夏、陵阳,由江入淮,以达于陈。江夏者,江汉合流也。汉水方夏,水涨于石首,东溢,合于江,故汉有夏名。其 则汉谓之夏,相沿久矣。流亡者,迫于彊邻,弃其故都。 林云铭:流亡,应上离散句,是起行之地。 张诗:言去郢都之故 奚禄诒:自郢至江夏,乃东迁也。 戴震:夏水,首受江入沔,合沔以会于江,其所经之地,皆在楚 胡文英:此是豫言其所至。江夏,卽今之武昌府地。遵江夏以流亡,王命其如此行也。 刘梦鹏:远,谓江南,指迁所而言。原之初放,自夏入江而南也。 陈本礼:痛己亦随流民之亡于道路。 沈德鸿:按下文“江与夏之不可涉”,可知江与夏係两水名;屈原是时循夏水而行,然以夏水自江而别,故曰江夏。 徐英:与《思美人》中遵江夏同。 夏卽汉水之异称,此追抚前事,故通言江夏。其实祗循汉水或遵陆行江汉之间耳。 知夏水爲汉水之异称,则洪引诸説,可以尽废。案汉水以出广汉得名,至武都与漾水合,又通称漾水。 又谓之襄水,故南郡有襄阳。沔水出武都沮 因水有沔夏诸名,故汉口又有沔口夏口之称。六朝或称鲁口,则以大别别名鲁山。当汉水入江之口,因山名水,遂得鲁名。谓鲁水入江之口,故又名鲁口也。 闻一多:疑江夏本一水,如江汉江湘之类。下文“江与夏之不可涉。”或衍与字。 郭沫若:江水,指长江。 夏水,古水名,长江的分支,故道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分长江东出至沔阳县入汉水,至夏口(卽今汉口)再入长江。又汉水自沔阳以下亦称夏水。 文怀沙:去,离开。就远,踏上远行的道路。 江夏,指夏水,在今湖北省境。(《屈原集》注) 高亨:就远,到远方去。屈原当时由郢都(今湖北江陵)出发,先沿著长江走,然后离开长江东行,到汉水,又沿著汉水走。 姜亮夫:“遵江夏以流亡”指江陵东南夏汛,过石首监利至沔阳入汉之夏水言,以出江又入江,而别名夏水,故得曰“江夏”,(朱熹释爲“大江夏水”,似不如王注体会词气及上下文义之深切)江夏,亦得单言“夏”。 流亡,屈子被放后习语,《离骚》宁溘死而流亡兮,余不忍爲此态也,是。盖谓放逐爲流亡也。(《重订屈原赋校注》) 马茂元:夏,夏水,也就是从石首到汉阳一段的汉水的别名。汉水到了夏天水位高涨的时候,在石首东溢合于江,故汉水又名夏水。 流至汉阳,才 蒋天枢:叔师以《哀郢》爲屈原自叙己身放逐离郢事,不特与篇首四句不合,卽篇中言及国事处亦无一可合。 唯下文“哀见君而不再得”句可相比附耳。四句承上文文意,前二句就国事立言,后二句就己身立言。 就远,尚无迁徙目标时心情。言国家与人民俱沿江夏二水向东流亡。 痛心于国事无备,有衆而不能战,以微词见意。 王泗原:这以下因郢都失陷而自敍见放离郢以后之胸怀。 去与就相对而言,去是离去,就是依附。 汤炳正:此谓与楚都民衆一起经夏水进入长江,开始流亡。 (《楚辞今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