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印度菩提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印度菩提树 【概况】: 基源 为桑科榕属植物菩提树的树皮。 原植物 菩提树Ficus religiosa L.,又名思维树、菩提树《酉阳杂俎》,卑钵罗树(《大唐西域记》)。 历史 《植物名实图考》首载于木类,谓:“菩提树产粤东莞县,只一株。树身数围,形状如桑,叶蓊翳似盖,色青。采叶用水浸数日,去青成纱,画工取之绘佛像。 ”《南越笔记》云:“菩提树子,可作念珠。”《广州志》载:“诃林有菩提树,梁、智药三藏 形态 常绿大乔木,高10~20m;全株无毛,幼时常附生于其他树上。叶互生;叶柄长6.5~13cm;叶革质,三角状圆形或三角状长圆形,长7~17cm,宽5~12.5cm,顶端急尖而成长尾状,基部平截或微心形,全缘或微波状,上面暗绿色,有光泽,下面干时有微小的小瘤体;基生脉3~5出,侧脉6~8对,小网脉明显。榕果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近球形,无梗,成熟时直径约1cm,基部苞片3,圆卵形;雄花、瘿花和雌花同生于1榕果内;雌花少数,生在榕果近口部,无梗,花被片3,雄蕊1枚;瘿花和雌花有梗或无梗,花被片5,披针形,花柱侧生;瘿花多于雌花,且很多缺花被,但子房具粗而长的柄,柱头不为长圆形。花果期全年。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486页.图971) 生境与分布 福建、台湾、广东、云南有栽培。常种植于公园、寺庙或温室内。 原产印度;亚洲南部广为种植。 。【化学】: 含β-谷甾醇1)葡萄糖甙[1]、树脂和微量生物碱[2]。 参考文献 [1]CA 1967;67∶10165e [2]CA 1961;55∶96761 【药理】: ❶ 降血糖作用 提取液ig,对四氧嘧啶引起的糖尿病家兔有降血糖作用。 其机理可能是促进内源性胰岛素分泌[1]。其成分甾醇甙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并降低血糖。 小鼠ip 4.0mg/kg,能增加自发活动、氧耗量及体温:家兔ig 25mg/kg,可使血糖降低198,并持续达5h之久8❷ 其它作用 热水提取物对多种动物的小肠及子宫平滑肌有松弛、解痉作用,能阻断乙酰胆碱对心血管的作用;对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有预防作用[3]。 参考文献 [1]Ann Rev Pharmacol 1964;4∶336 [2]Ind pharm 1966;28(12)∶341 [3]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60 。【药性】: 功效 固齿,止痛。 主治 牙痛。《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树皮的汁漱口,治牙痛,固齿龈。”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绞汁漱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