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 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 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①,益 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②。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③,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 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 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④,以衾拥 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 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⑤,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 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 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⑥,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 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 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 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 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⑦,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 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 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 人者,岂知余者哉! 【注释】①加冠:指二十岁。古代 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② 先达:指有德行、学问而显达的前辈。 ③援疑质理:提出疑惑,问明道理。④ 媵人:古代贵族妇女出嫁时,随嫁的 人。这里指陪送自己上学的人。⑤容 臭:香囊。⑥廪稍:官府发给的粮食。 ⑦撰长书以为贽(zhì):写一封长信作 为见面礼。 【鉴赏】 明代洪武十一年 (1378),致仕的宋濂去京城(今江 苏南京)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在国 子监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 访。宋濂有感于其“善学”,便写了 这篇赠序送给他。以自己勤苦求 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 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励,文 章写得情真意挚,语重心长。 本文主旨是勉励后生好学,但 作者并不以自己是长者或身居高 位而板着脸孔来说教、训诫,而是 如忘年之交似的促膝谈心,娓娓道 来,情真意切。着重现身说法,循 循善诱。 作者并不避讳自己早年家贫、求学艰难的往事。以“嗜学”“家贫”四 字提纲挈领,坦诚地叙述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艰苦的求学历程。作者家 贫无书,靠借书笔录,得以“遍观群书”;趋百里外拜师求教,毕恭毕敬, “卒获有所闻”;不顾长途寒冷、衣食恶劣,而有“足乐”之感,获得了矢志 于道,耽于读书悟道之乐的精神升华。作者以自己的求学历程勉励后生 们勤奋学习。 全文从整体结构到具体行文,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记叙自己 勤苦求学,将主观上的勤奋与客观上的艰苦作对比;写某些太学生心懈志 惰不爱学习,则与自己的勤奋专心作对比;写太学生的学习条件时,也处 处拿自己的条件作对比,肯定太学生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有师资之 备、图书之富,因此,若太学生业有不精、德有不成,那只能归于他们用心 不专、不知勤苦为学的道理……文章大量运用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和说服力。 郑洪欢,汤克勤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361-363页.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这是一篇赠序。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致仕。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马君则,以同乡后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励,情真意挚,语重心长。 就文章的内容而言,作者主要以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作者简洁生动地叙述早年的经历:幼时酷爱学习,但因家境贫寒,无书可读,只得向人借阅。借到书,即使在严冬季节,也要自己动手抄录;为了取信于藏书之家,到期一定归还,可见得书之难。年长以后,仰慕圣贤的道统,渴望名师指点,且又并非容易的事;为了求师,不顾穷冬烈风,负箧曳屣,奔走于深山巨谷之中,以致足肤皲裂。生活上,自己也甘于贫苦,自得其乐。这些典型事例全面地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正是以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地克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笔墨酣畅,说理透彻,为下文的对比蓄满了气势。接着,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太学生的优越条件:“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有教授相伴,有丰富藏书。这样,“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结论只有一个: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主观上是否努力。确凿的事实,强烈的对比,得出了无可置疑的结论,完成了所要揭示的主旨。此后,又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和宗旨。 就文章的写法而言,除全篇主体结构进行对比之外,在具体记叙的过程中,又处处予以对比。在记叙自己勤苦求学生活时,以主观上的勤奋与客观上的艰苦作对比。譬如,写得书需“手自笔录”时:“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写求师时,师严而礼恭:“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写求学时,不辞劳苦,困难愈大愈见其志坚;写生活方面,以同舍生若神人的打扮与自己的缊袍敝衣作对比;在记叙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时,又以客观条件的优越与主观上的努力与否作对比……作者以鲜明的对照,分辨事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和说服力量。而在对比中,又可看出文章错综变化,富有波澜,毫无单调呆板之感。加之,措辞委婉,如话家常,表达出一种恳挚的感情,自然会亲切动人,催人奋进。 〔注〕乡之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同乡前辈。按,宋濂曾游学于当时学者吴莱、黄溍、柳贯等之门。吴莱、柳贯与宋濂皆为金华府(元称婺州)浦江人,黄溍为同府之义乌人,都可称同乡。据史实和文中所说情况对看,这里可能指黄溍。未尝稍降辞色:态度始终非常严肃。辞色,言辞和脸色。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质询道理。媵(yìng应)人:这里指旅舍中雇用的仆役。汤:热水。沃灌:浇洗。容臭(xiù秀):香囊,装有香料的小囊。县官:古代指天子或朝廷。这里指朝廷。廪稍:廪食。这里指伙食费用,由朝廷供给。司业:即国子监司业。博士:即国子博士。都是太学里的教官。乡人子:同乡子侄辈。马君则是东阳(今属浙江)人,宋濂是浦江人。当时浦江、东阳同属金华府,故与宋濂称同乡。撰长书:写长信。贽:初次拜见长辈时所送的礼物。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
本文是太学生马君则将回家探亲时,宋濂赠送给他的一篇序。序,也称赠序,是送行的一种文体,其内容大多表示规劝勉励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着重讲宋濂自己少年时读书求学经历的艰难困苦,以勉励太学生马君则珍惜好的学习条件,刻苦学习。 本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从开头至“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叙述自己年轻时苦学的经过;第二段从“今诸生学于太学”至“岂他人之过哉”,批评那些有优厚条件的人反而不专心学习;第三段从“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至结尾,勉励马生勤奋好学。总之,全文是围绕着勉励好学这个中心展开的。 古人评论宋濂的文章“醇深演迤”,不仅思想纯正,见解深刻,而且行文如水的长流、路的延伸。《送东阳马生序》也有这些特征,具体地来说,文章的表现手法上有两个特点: (一)两相对照,前详后略。 本文用两大段回忆作者过去求学的情况,而用较短的一段概括太学生现在求学的情况。对照描写的侧重点在第一、二大段。作者首先回忆了自己过去求学的困难以及对待困难的态度。他求学的困难,概括地说有三个方面:一是家境贫穷,生活艰困;二是缺乏书籍,不便阅读;三是没有老师,求教不易。面对着生活艰难的情况,他甘愿吃苦,“缊袍敝衣”,生活在同学中间,认为书中“有足乐者”;面对着缺少书籍的困难,他想方设法向藏书多的人家借来抄录,就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可抄书这件事还是不懈怠;面对着没有老师的困难,他不辞劳苦,四方奔走,登门求教,有时“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还坚持穿深山,过峡谷,远道去求师。作者追记了自己过去求学时艰苦的环境,特别是通过对几个生活片断的回忆,表现了他刻苦求学、努力进取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如果说第一段是详写,那么,第二段则是略写,略写了当时太学生读书的情况,与作者过去求学时的艰难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些太学生有吃有穿,“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与作者过去家境贫穷、生活艰困的情况截然相反;这些太学生有司业、博士官做老师,坐在宽敞的大厦里诵读诗书,“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与作者过去没有老师、求教不易的情况又截然相反;如今太学里藏书丰富,太学生们要读的书应有尽有,与作者过去缺乏书籍、不便阅读的情况又是截然相反。一是求学艰难,一是读书条件优越;而求学艰难的却取得了难以想象的成果,如今是身为高官,名传四海。那么,读书条件优越的太学生该怎么样呢?作者企图以这样的对照描写,使太学生马君则明白自己今天所处环境的优越,从而,更激发起努力学习的热情。当然,这种热情中还渗透着学而优则仕、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性。 (二)亲切具体,语重心长。 第三段不象第一、二段那样是对照文字,而是作者的一段补述,它交代了太学生马君则与作者的关系,并提出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勉励青年人努力学习。以宋濂的身份来说,他当然代表长辈向后生马君则劝勉,同时要讲一番大道理。但是,他并没有摆出那种居高临下教训人的姿态,而是用自己求学的经历和体会来说明问题,一个长辈的心愿在娓娓而谈中和盘托出,显得语重心长,亲切有味。正是因为作者怀着劝勉后学的真诚之心,所以他详细地写了自己过去求学的情景,着重地讲了自己切身的体会和经验,借以启发后学马生;又因为太学生的生活是马生亲身经历着的,所以作者只是简略地加以描写,借以引导马生进行今昔对比。可见,两相对照、前详后略与亲切具体、语重心长的文章特色是相辅相成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