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宋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宋濂1310—1381

明初开国文臣、文学家。字景濂,号溪,浦江(今属浙江)人。曾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受学于元代古文家吴莱、柳贯、黄溍。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十余年后,因李善长推荐,被召至南京,为江南儒学提举。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修《元史》。史成,授翰林院学士。四年任国子司业。为太子师十余年,常以礼法讽劝。六年迁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九年进学士承旨知制诰。十年致仕。十三年,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他亦被流放茂州,中途病死夔州。著作颇多,以散文最著名,既能用各种不同手法塑造人物,又能用一些生动的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兼有写人、说理之长。据传当时高丽、日本、安南出重金购其文集。传世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居易斋铭

☚ 处约斋铭   宋濂 ☛

宋濂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潜溪人,至濂才迁浦江。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至正二十年(1360)以李善长荐,除江南儒学提举,改起居注,侍朱元璋左右,备顾问。除翰林学士、迁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赞善大夫。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有《宋学士全集》、《宋景濂未刻集》等著述多种。

☚ 宋濂   居易斋铭 ☛
宋濂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少从吴莱学,又游学于乡先生柳贯、黄溍之门。元末召为翰林院编修,以亲老固辞,人山为道士,易名玄真子。明初征至建康(今南京),主修元史,仕至翰林学史承旨兼太子赞善大夫。明太祖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世称“太史公”。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贬四川茂州,死于途中。谥文宪。专长散文。传记文以简洁的细节描写见长。写景文不多,笔致清秀。有《宋学士文集》。

☚ 危素   刘基 ☛
宋濂

宋濂

明代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从师吴莱、柳贯、黄,累官至翰林学士。他的著作为明初一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他的文集中有许多优秀的寓言作品,文笔流畅,故事性强,有深刻的寓意。代表作品有《晋人好利》、《剜股藏珠》等。

☚ 邹必显   张本 ☛
宋濂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少聪敏好学,九岁即能诗,曾师从吴莱、柳贯、黄缙等元末著名道学家及文学家,尽得其学,以文名海内。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以大臣荐授翰林院编修,以亲老固辞,入仙华山为道士,自号玄真子,又著书于东明山,历十馀年。明太祖取婺州,召见;次年,征至金陵,授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改起居注。太祖洪武二年(1369),充《元史》总裁官。史成,除翰林院学士,官至翰林承旨,知制诰,兼赞善大夫。明初许多典章制度皆其手订,太祖称其为开国文臣之首。洪武十年(1377),致仕。洪武十三年冬,以长孙慎坐丞相胡惟庸党案,阖家安置于茂州。明年,以疾卒于夔州。武宗正德(1506—1521)中,追谥文宪。其文学成就主要在古文;诗传世者不多,但亦颇可观。其诗除为庙堂所撰颂体歌词外,多为言志摅怀之作,如《赠虎髯生诗》、《忆山中》、《浩怀》、《始衰》、《遣兴》、《赠刘俊民先辈》等皆为其代表作品。《晓行》诗描写一位奔走国事的士人形象:“荒鸡一再号,驱车事晨征。寥寥秋风肃,况此花月明。万顷琉璃中,着吾一身行。肝胆皆冰雪,毛发亦含情。超然鸿蒙初,顿觉百虑冥。安得王子乔,为言此时情。”这也正是作者生活的写照。濂长于古体,其才力格调规模杜甫、韩愈,但较为平易,主要以情辞恳切感人。著有《潜溪》、《銮坡》、《芝园》、《萝山》、《朝天》诸集,凡七十五卷。明正德间,张缙合刻为《宋学士文集》。清朱兴悌、戴殿江编有《宋文宪公年谱》。《明史》卷一二八有传。

☚ 胡翰   袁凯 ☛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白牛生、仙华生、仙华道士、南山樵者、南宫散吏、禁林散吏、龙门子、无相居士。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散文家。元至正九年,荐授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不就。隐居东明山著书,历十余载。明初受太祖朱元璋征聘,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以老致仕。晚年长孙慎坐法,全家谪茂州,中途遇疾卒,谥文宪。著有《宋学士集》三十六卷。
索引:宋濂,景濂,潜溪、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白牛生、仙华生、仙华道士、南山樵者、南宫散吏、禁林散吏、龙门子、无相居士,学士,文宪;无相居、芝园、萝山石室。

宋濂

 明代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金华(今浙江金华)人。明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修《元史》,任总裁官,卒谥文宪。有《宋学士全集》。
宋濂

宋濂1310—1381

明代著名文学家、辞赋家。《明史》有传。字景濂,号潜溪,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少时受业于著名学者吴莱、柳贯、黄溍,刻苦攻读,文名早传。元至正九年(1349)被征召为翰林编修,借口父母年老坚辞不就,入山隐居著述。明初,与刘基同受朱元璋征聘。宋濂曾任江南儒学提举、太子经师、皇帝顾问、翰林学士承旨,负责草拟朝廷典册诏令,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洪武十年(1377)以老病辞官归乡,三年后,因长孙宋慎牵连丞相胡惟庸谋反罪,全家系狱,流放茂州(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一带),途中病死于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刘基称他为“当今文章第一”。为文醇深演迤,雍容浑穆,大抵宗经明道,理胜于情,但内容较为充实,体现出崇实务本的特色。存赋2篇,骚辞10篇,或咏物言志,或因事抒愤,时见佳思与真情,然总体水平略逊刘基。著有《宋学士全集》。

☚ 沈叔埏   张宁 ☛
宋濂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先祖潜溪(今属浙江金华)人,至宋濂时迁到浦江(今浙江浦江县)。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卒于明太祖洪武十四年,享年七十二岁。他幼年家贫,常借书苦读。先后受业于散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人。曾以聪敏强记和出色文章享誉一时。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就,隐居龙门山著书十余年。朱元璋起兵取婺州,召见宋濂,命其为五经师。朱元璋称帝后,又命他为文学顾问、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洪武二年(1369)以后,历任修纂《元史》的总裁官、翰林院学士、国子司业、礼部主事等职。当时朝廷的祭祀、朝会、诏谕、封赐文章多出他之笔墨,并参与重大事情的决策,因此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洪武十年(1377),因年迈辞职家归。洪武十三年(1380),因长孙慎列入胡惟庸党,宋濂受牵连,全家谪茂州,(今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带)。正统年间,追谥为文宪。
他一生著作宏富。有《宋文宪公全集》53卷,亦有版本称《宋学士全集》或《宋学士文集》;还有《篇海类编》20卷,《洪武正韵》16卷;主编有《元史》210卷等。宋濂一生的赋作主要有《孤愤词》、《哀媺人辞》、《志释》、《崆峒雪樵赋》、《奉制撰蟠桃赋》等。他的赋作,在元朝末年较有生气,在思想内容上能针砭时弊,直斥不平。如《孤愤词》,就中州某人“无罪而被废斥”发感述怀,力陈正义,文风质朴而实,是典型的不满现实之作。入明以后的作品,大不如元。总的说,清淡平庸,缺乏生气。惟有《奉制撰蟠桃赋》批判神仙虚妄之说,主旨深刻而佳。其他如《哀嫩人辞》、《志释》等多为宣扬道统与文流之作,文采匮乏,缺乏特色。
然而他的散文却值得称道。为文宗法唐宋,崇实务本。文风“醇深演迤”,“雍容浑穆”,尤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散文更有特色。在某种意义上他开了后来的“台阁体”之先河。其文虽较多粉饰明朝开国盛世之状和宣扬封建统治之策,但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抨击时弊之作。如《李疑传》、《杜环小传》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作品。一些写景文章,如《环翠亭记》、《桃花涧修禊诗序》等,笔墨清秀,辞采富丽,自然生动,情景交融,不仅响誉国内,而且流芳海外,高丽、日本、安南等国使节曾以重价购其文集,可见影响之大。

☚ 杨维桢   刘基 ☛

宋濂sòng lián

〖名词〗
宋濂(1310—1381),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官至学土录旨知制诰。死后谥“文宪”。著有《宋学士文集》(1)。《亲政篇》: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洪武年间,像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像杨士奇、杨宗等每天侍奉在皇帝身边。

宋濂

元末明初文学家。浦江(今属浙江)人。生于1310年,卒于1381年。元末隐居,潜心著书10余年。明洪武二年(1369),奉命修《元史》,为修撰总裁。其间为朝廷写了大量祭祀、朝会、诏谕、封赐等文章,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当今文章第一”。其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尤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最为出色。著有《宋文宪公全集》(亦称《宋学士全集》)53卷,《篇海类编》20卷,《洪武正韵》16卷。主编《元史》210卷。

宋濂

117 宋濂1310—1381

明代学者、散文家。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元末首任翰林院编修,后应朱元璋征召为五经师。洪武年间,任《元史》总裁,累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被称为“明开国文臣之首”。洪武十年,因老病致仕;十三年,因长孙涉胡惟庸案,全家谪茂州,次年病卒。著有《宋文宪公全集》,作品以传记见长,文风雍容温润,典雅醇正。

☚ 罗贯中   刘基 ☛
宋濂

宋濂1310—1381Song lian

明初散文家。字景濂,号潜溪。先祖为潜溪人(今属浙江金华),至宋濂迁至浦江(今浙江浦江县)。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就,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应朱元璋之聘到应天(今南京市),任江南儒学提举,给太子讲经,兼任顾问。后又历任修纂《元史》的总裁官、翰林院学士、国子司业、礼部主事等职务。明朝当时的许多庙堂典册文字、开国功臣的神道碑等大都出自他的手笔,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洪武十年,因年老辞官还家。洪武十三年,因长孙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被谪往茂州(今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带)。正统年间,追谥为文宪。
宋濂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方面。他的文章能取法唐宋诸家之长,风格“醇深演迤”,“雍容浑穆”。他的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最为出色。传记小品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环小传》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作品。写景散文,如《环翠亭记》、《桃花涧修褉诗序》等,笔致清秀,生动自然,近似欧阳修。宋濂还著有寓言体散文集《燕书》及《龙门凝道记》,书中以一些生动的故事说明抽象的哲理,寓意深刻。如《尊卢沙》、《鼠齧狸狂》、《成阳肭借梯》等都是风趣诙谐、启人深思的讽刺小品。宋濂的文章中也多有颂扬封建统治,宣扬封建道德的内容,对后来台阁体的产生有不良影响。
著有《宋文宪公全集》、《篇海类编》、《洪武正韵》等。

☚ 明代文学理论批评   刘基 ☛
宋濂

宋濂1310—1381Songlian

字景濂,号潜溪。幼时家贫,常借别人藏书,刻苦攻读。先后受业于元末学者吴莱、柳贯、黄溍等,以聪敏强记和文章闻名于时。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病辞不就,入龙门山隐居著书。明初,应朱元璋之聘到应天(今南京市),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兼任顾问。以后又历任修纂《元史》的总裁官、翰林院学士、国子司业、礼部主事等职务。洪武十年(1377), 因年迈辞官。洪武十三年 (1380), 长孙慎陷入胡惟庸案, 宋濂受牵连, 被贬往茂州(今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带)。正统年间,追谥为文宪。著有《宋学士全集》)。宋濂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创作上,他的文章注意汲取唐宋诸家之长,风格“醇深演迤”,“雍容浑穆”,尤其是传记文写得很有特色。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环小传》等, 都是比较著名的作品。一些写景的文章,如《环翠亭记》、《桃花涧修禊诗序》等,笔致婉秀,辞采絃丽,颇近欧阳修文章风格。在明初, 宋濂文名最高, 影响很大。《明史》本传称宋濂 “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 ‘太史公’, 不以姓氏。”

☚ 高启   王冕 ☛
宋濂

宋濂1310~1381

明初散文家。字景濂,号潜溪。先祖潜溪(今属浙江金华)人,至宋濂时迁至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一生勤奋好学,幼家贫,借书苦读,博览强记,卓有成就。曾就学于元末著名古文家吴莱、柳贯、黄溍。元至正九年(1349)被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隐居浙东龙门山,读书著述十余年。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称吴王授宋濂王经师,未就职。次年,授任江南儒学提举,从此以文学受知于朱元璋,以顾问常侍左右。洪武二年(1369)奉命修《元史》,为修撰总裁官。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时朝中公文多出其手。洪武十年因年老辞归。后因长孙宋慎涉胡惟庸案,全家谪茂州(今四川北川、汶川县境),中途病死于夔州。正德时追谥文宪。
宋濂平生著作很多,以散文最为著名。论文提倡明道至用,宗经师古,应取法孟子、韩愈、欧阳修及三苏之文,要求文章内容充实,作者要有好的自身修养和对社会人事的了解,主张“辞达明道”,曾作《文原》上下篇及《文说赠王生黼》等文阐述其为文主张。其散文尤以传说小品文和记叙性散文为最出色。传说小品如《王冕传》、《抱瓮子传》、《记李歌》、《樗散生传》、《竹溪逸民传》、《李凝传》、《杜环小传》、《秦士录》等,皆着墨不多就传神地表现出人物性格,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善用事件表现人物性格和刻画人物心态。谋篇布局有章法,文气跌宕多变。写景记叙散文如 《环翠亭记》、《看松庵记》、《桃花涧修禊诗序》、《送东阳马生序》等。文笔朴茂简练,写景状物生动、自然,秀丽清新,讲述生活哲理,平易生动。其寓言体散文集《燕书》及 《龙门子凝道记》,以生动故事说明抽象的哲理,寓意深刻,耐人回味。刘基推许他“当今文章第 一”。宋濂因身居显位,又逢明初盛世,文章中多颂扬封建统治、宣传封建道德的内容,部分作品流布佛老思想,有消沉感伤情绪。其著作有 《宋文宪公全集》53卷,或称《宋学士全集》或《宋学士文集》,还有 《篇海类编》20卷、《洪武正韵》16卷、主编《元史》210卷等。

☚ 汤显祖   杨慎 ☛

宋濂

明初散文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谥文宪。著作甚多,以散文闻名当世。其文典雅雍容,辞采丰富,从容简洁。所作传记善于塑造人物,《王冕传》、《秦士录》等为人称道。《送东阳马生序》传诵甚广。寓言体散文集《燕书》及《龙门子凝道记》风趣诙谐,启人深思。写景亦多佳作。有《宋文宪公全集》五十三卷。参见“历史”中的“宋濂”。


宋濂1310—1381

明初大臣、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初与刘基、叶琛等同为朱元璋谋士。明开国后奉命主修《元史》。深得宠信,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胡惟庸案被贬,死于途中。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

宋濂1310—1381

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先祖潜溪人(今浙江金华),到宋濂时迁到浦江(今浙江浦江县)。自幼喜欢学习,曾从师于散文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至正九年(1349)被荐为翰林编修,借照顾父母之由不赴召,隐居龙门山著书10余年。明初朱元璋命其为五经师、文学顾问、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书。洪武二年(1369)奉命修《元史》,任修撰总裁官。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当时朝廷中的各种公文多出自他手,因而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后因长孙犯法,又牵扯胡惟庸案,全家谪居茂州,中途病故。平生著作很多,尤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最为突出。文中对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性格鲜明。散文内容充实、辞采丰富,文字简练,当时颇为有名,公认为是明初文坛领袖。他的寓体散文集如《燕书》,用一些生动故事说明抽象的哲理,很耐人寻味。还有一些写景散文,其中佳作也不少,如《环翠亭记》等。然而,由于他恪守儒家之道,又身居显位,多数作品宣扬和维护封建道德,文学主张也有重内容轻形式的倾向。尽管如此,他的散文作品还是影响深远,不但国内,就连朝鲜、日本等国使节也曾以高价要购买其文集。其著作有《宋学士全集》75卷,还有《篇海类编》20卷,《洪武正韵》16卷。

☚ 明代文学   李梦阳 ☛

宋学士全集/宋学士全集/宋学士文集/宋文宪公全集/宋景濂未刻集/宋文宪先生集选/宋景濂先生文选

☚ 夷白斋稿   宋学士全集 ☛

宋濂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人。宋濂以文章闻于世,其文论亦值得重视。他文论的基本点是复古,具体说来有二:一是宗经师古。宋濂推崇圣贤之道与圣贤之文为至高至上,故其论文以宗经为规,以师古为法。他在《文学篇序》中说:“文学之事,自古及今,以之自任者众矣,然当以圣人之文为宗。”他认为古之六经是经天纬地之作,无所不包,道在其中,文亦在其中。所谓“天地之间有全文焉,具之于五经”(《赠梁建中序》),所谓“载道之文,舍六籍吾将焉从”(《文原》),强调的就是这一点。二是明道致用。宋濂论文,强调文以载道。他在《文说赠王生黼》中说:“明道之谓文,立教之谓文,可以辅俗化民之谓文。”又在《文原》中说:“吾之所谓文者,天生之,地载之,圣人宣之,本建则其末治,体著则其用彰,斯所谓乘阴阳之大化,正三纲而齐六纪者也。”他强调文章的内容和社会作用,把宣扬儒家道统看作是文学最根本的任务。因此,他在《赠梁建中序》中把文章分为三等:圣贤之文为上,明道之文为中,失道之文为下,表现出重道轻文的观点。宋濂还提出了“养气说”,认为明道要养气,作文也要养气,“为文必在养气……人能养气,则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文原》)他的所谓气,是指作者的气度、气概;所谓养,则是指道德品格修养,即孟子的“养吾浩然之气”。
自宋代以来,道学家与文章家分立门户。至宋濂论文,则企图探本穷源,合义理、事功、文章为一体,融道学、古文于一炉。这一思想倾向集中表现在他的《文原》中。
宋濂论文主张崇实务本,注重作家的个人修养,在当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同时,他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已认识到要取法前代文章大家,“六籍之外,当以《孟子》为宗,韩子次之,欧阳子又次之”(《文原》),他还倡导“辞达”,反对诘屈聱牙、陈腐萎靡、追求险怪的文风,对扭转当时文坛风气起了一定作用。宋濂的文论,对后人有相当影响。如唐宋派诸公提倡唐宋散文,以“文从字顺”来纠正“文必秦汉”的偏差,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宋濂的影响和启发。

☚ 王若虚   方孝孺 ☛

宋濂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自幼英敏强记,刻苦自学。早年从道学家吴莱、柳贯等游。元末被荐任翰林院编修,以亲老固辞,入山著书10余年。朱元璋起兵,濂与刘基同被征。明初任江南儒学提举,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参与制定明初的黄章制度,并任《元史》总裁官,被明太祖称为“开国文臣之首。”晚年辞官还乡,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杀丞相胡惟庸,濂因长孙宋慎获罪而遭牵连,赖太子力救得免死,全家谪徙茂州(今四川茂县)。濂中途病死于夔州(治所今四川奉节)。英宗正统年间追谥文宪。濂博极群书,著述甚富,有《宋学士文集》,为其手定,明正德年间刊行。清嘉庆年间,严荣编刻《宋文宪公全集》,为通行足本。论文力主义理、事功、文辞三者的统一。散文创作继承唐宋古文的传统,雄深雅洁,开一代文风;尤其擅长人物传记,用笔细致而简练。

☚ 明代   刘基 ☛

名扬中外

☚ 草堂先生   名扬中外 ☛

宋濂1310-1381sòng lián

《本草纲目》果部第29卷桃(2)。人名。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曾受业于吴莱、柳贯、黄溍,明初奉命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浩。生平著作甚多,散文简洁,在当时颇为有名。著有《潜溪集》。

宋濂

宋濂1310~1381

元末明初散文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一说浙江金华人。幼家贫,借书苦读,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家吴莱、柳贯、黄溍,卓尔有成。元末, 召为翰林编修,辞不赴。入山著书十余年。明初受朱元璋聘,任江南儒学提举,复主修《元史》,官至翰林承旨知制诰。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晚年辞官归里,因长孙宋慎涉胡惟庸案,全家谪四川茂州。中途病卒。追谥文宪。有《宋学士文集》。生平著述甚富,尤以散文见称,内容深广,辞采富赡,风格闲雅从容,被时人誉为“当今文章第一”。长于传记文、记叙文,文笔简洁,形象生动传神,《秦土录》、《王冕传》、《杜环小传》、《送东阳马生序》等为其代表作。

☚ 施耐庵   刘基 ☛

宋濂1310~1381Song Lian

poet and proser of the Ming Dynasty,also named Qianxi. Works: A Collection of Qianxi,A Collection of Scholar Song,etc.

宋濂1310—1381

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曾受业于吴莱、柳贯、黄溍。在元末以文章学问有名。官至翰林学士。明洪武初,主修《元史》,参与制作礼乐,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文名极盛,高丽、安南、日本均出重金买其文集。晚年因长孙慎牵涉胡惟庸案,全家谪茂州,中途病死于州(今四川奉节)。生平著作甚多。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明浦江(浙江浦江)人。曾受业于吴莱、柳贯、黄溍。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辞不赴,入龙门山隐居著书。龙凤四年(1358),朱元璋克婺州(浙江金华),聘为五经师。五年,与章溢、刘基、叶琛同应聘至应天(今南京),称四先生。宋授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备顾问。洪武初,奉命主修《元史》,并参与制订礼乐诸书,迁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十年(1377),以老致仕。十三年(1380),因长孙宋慎坐胡惟庸党,全家谪茂州,中途病死于夔州。有《宋学士文集》、 《浦阳人物记》、 《孝经新说》、《龙门子》、 《篇海类编》等。 (参考图530、531)

宋濂

(元·至大三年——明·洪武十四年 1310~1381) 浙江浦江人。字景濂,號仙華生,别號潜溪,又署玄貞遁臾、白牛生、南山樵者、南宫散史、無相居士、禁林散吏,亦稱龍門子。元至正 (1341—1368)中,薦授翰林院編修,以親老而固辭不赴,隠于東明山,專念著述。明初以書幣徵,除江南儒學提舉,奉命修《元史》,累轉翰林學士承旨兼太子贊善大夫,知製誥。得明太祖(朱元璋)厚遇,稱開國文臣之首,時人尊稱“太史公”,為有明一代之文宗。長孫慎坐法,舉家謫茂州,道遇疾卒。明正統(1436—1449)進謚文憲。濂善書,與宋克號 “二宋”。李日華云: “唐、宋名公,俱以行、草擅場,昭代精細楷者,宋景濂一人而已。”尤工蠅頭小楷,清古有法。《名山藏》曰:“公自少至老未嘗去書,豐體近視,乃一黍上能作字十余。”王世貞云:“宋太史書行筆極蕭散,而有純綿裹鐵之意,似非規規學步者。”亦長于草書,有龍盤鳳舞之象。嘗書 〈雪賦〉。著有 《宋學士集》、《龍門子》、《浦陽人物記》、《篇海類編》、《潜溪集》等。其子遂亦為學界名流。


宋濂尺牘 (局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