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半枝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半枝莲 【概况】: 异名 并头草(通称),金挖耳(广西)。 基源 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半枝莲的全草。黄岑属全世界约300余种;中国约100余种,其中1/5种类药用。 原植物 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Don(S.rivularis Wall),又名牙刷草、狭叶韩信草(江苏、上海、浙江),赶山鞭、瘦黄芩(四川)。 历史 本品为民间常用草药。 蒋仪《药镜拾遗赋》记载“半枝莲解蛇伤之仙草。”民间除治毒蛇咬伤外,尚用治肿瘤,有一定的近期疗效。 《校正本草纲目》记载“此草开紫白花,草紫红色,对结对叶,七八月采用。”所述形态与本种相近。 民间草药中以半支莲或“半支”为名的品种甚多。《百草镜》载“各种半支有七十二种。”赵学敏在《纲目拾遗》中收载有鼠牙半支、狗牙半支及虎牙半支等系景天科景天属的几种植物。《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中收载的半支莲即为本种。 形态 直立草本,高12~50cm,四棱形,无毛。根茎短粗,簇生须状根。叶片三角状卵圆形或卵圆状披针形,长1.3~3.2cm,宽0.5~1.4cm,基部宽楔形或近截形,边缘生有疏而钝的浅齿,叶面橄榄绿色,背面淡绿有时带紫色。花单生于茎或分枝上部叶腋内,具花的茎部长4~11cm;苞叶下部者似叶,长达8mm,上部者长2~4.5mm;花梗长1~2mm,中部有一对长约0.5mm具纤毛的针状小苞片;花萼开放时叶长约2mm,盾片高约1mm,果时花萼长约4.5mm,盾片高约2mm;花冠紫蓝色,长9~13mm;冠檐二唇形,上唇盔状,半圆形,长约1.5mm,下唇中裂片梯形,两侧裂片三角状卵圆形;雄蕊4,内藏,药室裂口具髯毛;花盘盘状,前方隆起,后方延伸成短子房柄。小坚果扁球形,径约1mm,褐色,具小疣状突起。花期5~10月,果期6~11月。 (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307)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水田边、溪边或湿润草地上。分布于中国西南及河北、陕西南部、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印度东北部、尼泊尔、缅甸、老挝、泰国、越南、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 宜温和湿润的气候,以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为好。 种子繁殖,于3月下旬~4月上旬春播或9~10月秋播,按行距20~30cm开浅沟条播,播时将种子拌有草木灰或细土后播下,薄覆细土,略加镇压,每亩用种量0.5kg。分株繁殖,在春季或秋季,将老蔸挖起,分成小蔸,按行距30cm,株距7~10cm穴栽。幼苗出土后,结合中耕除草,分批间苗、补苗,按株距4~7cm定苗。生长期间需勤除杂草,追肥2次,雨季注意排水。 采集 夏、秋季茎叶茂盛时,挖出全株,除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药材主产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福建、广东、云南。 鉴别 性状 茎方柱形,长15~35cm,直径1~3mm,表面暗紫色或棕绿色,有细密纵纹,质松脆,断面淡绿色,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多皱缩,展平呈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3cm,宽0.5~1.5cm,先端钝,基部宽楔形,边缘具波状疏钝凿,上面暗绿色,下面灰绿色,有腺点。花单生于茎枝上部叶腋,花萼钟形,萼筒上面具1盾鳞,花冠二唇形,淡蓝紫色,被毛。 果实扁球形,淡棕色。气微,味微苦。 显微 叶表面片:表皮细胞呈长多角形,垂周壁波形弯曲,上表皮细胞较大,长55~93μm,宽14~40μm,下表皮细胞长25~48μm,宽11~25μm。 非腺毛1~2个细胞组成,圆锥形,壁具疣状突起,基部细胞具放射状角质层纹理;近叶缘处非腺毛较大,由1~3个细胞组成,长48~141μm。腺鳞上表面较少,下表面较多,腺头圆球形、扁圆球形,由7~8个细胞组成,直径50~75μm,腺柄单细胞;腺毛存在于下表皮,由4个细胞组成的腺头,直径约28μm,腺柄单细胞。 气孔存在于下表皮,直轴式。(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308) 理化 取样品粉末2g,加乙醚10ml,回流半小时,倾去乙醚,残渣加甲醇15ml,回流半小时后冷却,滤过,滤液点于硅胶H-0.5%CMC板上,以甲苯-甲酸乙酯-甲酸(3∶3∶1)为展开剂,展距12cm,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60)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沥去水,切段,干燥。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含生物碱、酚类、甾体[1]、鞣质[2]、高黄芩素(Scutellarein)、高黄芩甙[3]、红花素(Carthamidin)和异红花素。 此外,又从乙醚提取液中分得一种生物碱[4]。根含胆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和硬脂酸[1]。 参考文献 [1]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70 [2]浙江药用植物志.下册.浙江科技出版社,1980∶1116 [3]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946 [4]中药志.第4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02 。【药性】:性味 苦、辛,寒。 ❶ 《广西药用植物图志》:“辛,微腥,平。” 归经 肺、肝、肾经。 ❶ 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学》:“归肝、肺、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尿,抗癌。 主治 咽喉肿痛,肺痈,乳痈,肠痈,吐血,衄血,黄疸,赤痢,血淋,肝炎,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癌肿,瘰疬,痈疮肿毒,跌打刀伤,毒蛇咬伤。 ❶ 《广西药用植物图志》:“消炎,散瘀,止血。治跌打伤,血痢。”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 孕妇慎服。 《中药大辞典》:“血虚者不宜,孕妇慎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白花蛇舌草,治肠胃道癌症。 ❷ 配连钱草(内服或外敷),治毒蛇咬伤。 ⑾配鲜柳枝、麦芽,治慢性肝炎,肝肿大。 ⑿配蚤休、紫花地丁,治疮肿、毒蛇咬伤。 ⒀配露蜂房、马钱子,治胃癌。 ⒁配瓜蒌、蚤休,治肺癌。 ⒂配山豆根、露蜂房,治肿瘤。 ⒃配菊花、蚤休,治痈肿疮毒,毒蛇咬伤及肺痈等症。 ⒄配瓜蒌仁、苡仁,治肺痈。 ⒅配当归、赤芍,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⒆配鳖甲、丹参,治肝炎、肝肿大,肝硬化腹水。 方选和验方 ❶ 二莲葶苓汤(《癌瘤中医防治研究》)治肺癌症状出现胸水,或四肢肿胀发绀时:半边莲、半枝莲、全瓜蒌各30g,蜂房、葶苈子各9g,云茯苓15g,车前草、夏枯草各30g。水煎分2次服。 ❷ 半黄汤(《福建中医药》)治臌胀:证见肝区胀痛,形体消瘦,面色黧黑,神疲乏力,纳差,腹胀,夜寐不安,蜘蛛痣,肝掌,小便不利,舌质暗紫,苔白腻,脉弦细涩;半枝莲30g,黄芪30g,丹参30g,赤芍15g,丹皮10g,马蹄金20g,党参18g,栀子15g,白术12g,茯苓15g,当归10g,佛手6g。煎汤服。 服法:每服2包,1日3次,开水冲服,30天为1疗程,连服2疗程。 单方应用 ❶ 《福建中草药》:“治蛇头疔,淋巴结炎:鲜狭叶韩信草30~60g,调食盐少许,捣烂,外敷。” ” ” ⑿《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淋巴结结核:半枝莲60g,水煎服。” ⒀《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背痈:鲜半枝莲根捣烂外敷。要留出白头,1天敷2次。另取全草30g,水煎服,服四五次即可排脓。排脓后,用根捣汁滴入孔内,并用纱布包扎,1天换2次。” ⒁《泉州本草》:“治一切毒蛇咬伤:鲜狭叶韩信草,洗净捣烂,绞汁,调黄酒少许温服,渣敷患处。” 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毒蛇咬伤:鲜半枝莲、观音草各30~60g,鲜半边莲、鲜一包针各12~24g。水煎服。 另取上述鲜草洗净后加食盐少许,捣烂取汁外敷。 ” ⒃新医药资料 1972;(4,5):“治肺癌:半枝莲、白英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 食疗 ❶ 《泉州本草》:“治胃气痛:干狭叶韩信草30g,和猪肚或鸡1只,水、酒各半,炖熟,分2~3次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