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马
早在先秦以前黑龙江地区的西部东胡人已经牧马。汉代居住在松嫩平原的扶余人驯养出驰名中原的“名马”。唐代渤海国的率宾水(今绥芬河)流域出产名马——“率宾之马”。辽代女真人大量养马, 辽统治者一次掠夺女真马22万匹。金代大定二十八年 (公元1188年), 仅官马饲养量即达47万匹。元明时期养马业趋于萧条。清代末年, 随着黑龙江地区土地开垦的迅速发展, 养马业又重新迅速发展。清末仅呼兰一府就养马20万匹。民国时期保护耕畜,发展役马, 1931年黑龙江地区有马88.7万匹。东北沦陷时期畜牧业遭受严重破坏, 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主政府成立, 大力发展生产, 鼓励养马, 引进良种改良马匹, 到1949年已有马100.1万匹。
黑龙江省本地马品种有本地马、鄂伦春马和毛驴。本地马是由古代黑龙江地区当地马及东胡人带入的蒙古马杂交繁衍, 长期精心选育、驯化饲养, 而逐步形成的地方品种。属小型兼用品种, 适于拉挽、骑乘和驮载。本地马分布于全省各地, 约有70余万匹,占马总数的60%左右。鄂伦春马系鄂伦春民族为了狩猎的需要, 以黑龙江南岸地方马和索伦马为基础,不断混入蒙古马血液, 经过多年在严酷条件下登山涉水, 越野穿林和终日放山而驯化出的体躯矮小、灵活敏捷、持久力极强的小型狩猎马品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北部的爱辉、呼玛、逊克等县的鄂伦春族聚居的乡村, 全省尚有鄂伦春马600余匹。黑龙江省的驴, 多来源于辽宁、吉林、河北三省。因其被毛长而密,故称 “毛驴”。本省毛驴多属小型品种, 体高101.4~103.1厘米, 抗病力强。主要集中分布在年平均气温2℃以南的农区, 约有1万头左右。
黑龙江地区较大量的引进国外良马品种, 始于1910年前后, 主要是从俄国和前苏联引进。主要品种有奥洛夫马、顿河马、卡巴金马、阿尔登马、苏维埃重挽马、富拉吉米马、苏高血马。
马的培育品种有黑龙江马和黑河马。黑龙江马是在本地马的基础上, 与从苏联引进的奥尔洛夫、顿河、卡巴金、苏高血等轻型品种和大、小阿尔登和苏重挽等重型品种公马进行杂交改良而育成的新品种。黑龙江马体质结实, 有悍威, 性格温顺, 结构匀称,四肢健壮, 蹄质坚实。公马体高平均154厘米, 母马平均为150厘米。抗寒冷、耐粗饲, 适应性强, 力速兼备, 持久力强。农民群众对黑龙江马的评语是:“不大不小、粗细正好、能拉可骑、干活灵巧、恋膘好养、耐使抗造。”经过25年的努力, 培育出遗传性稳定, 合乎育种指标的优良马群。1975年验收, 国家正式批准为中国自己培育出的第一个马匹新品种。目前黑龙江省存栏2万匹左右。黑河马是在黑河杂种马的基础上, 又从苏联引进的各类型苏杂血马数百匹中选出与黑河马相近的类型母马, 与黑河马进行杂交,又经过进一步选出理想型公、母马进行横交, 个体选种选配, 留优去劣, 自群纯种繁殖。黑河马属乘挽兼用型品种, 平均体高150厘米左右, 平均体重500公斤上下。其特点是, 轻重适宜, 体质坚实, 结构匀称, 适应性强, 性能良好。1980年达到育种指标和马匹品种要求, 成为新品种。主要分布在黑河、爱辉、呼玛、孙吴、逊克、嘉荫等地, 存栏约万匹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