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易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易经

易经

易为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最初,先民用于筮卜,尔后,十翼诸辞,先后间作。凡宇宙自然之理,人物幻变之情,无所不包;于是,由筮卜之书,转而为幽思经纬之作。
据说,易经导源于伏义作八卦以象天道,并依八卦以阐释天地阴阳化生之理。及后神农氏由八卦衍绎而为六十四卦,再依卦象推论世事之吉凶善恶。迨至文王作卦辞,亦有以喻吉凶善恶。于是以卦辞及爻辞为经,是为周易。
其后,孔子依卦辞及爻辞补充说明,成整体之论断,称为十翼,即为传。因《易经》系中国最早之经典,文辞古朴难解,但设辞简洁含蓄,亦为儒学之基本根源。后代汉儒、宋儒,均有诠注。汉儒所注,被称为训诂派之首。宋儒所注,被推为义理派之宗。后世学者,则大多趋向程(伊川)
朱(熹)义理之学。
本书采谪一百六十四则,以飨读者。

☚ 易经▷   乾,元亨利贞。 ☛

易经

 [原文] (节选)

上 经


 师贞,丈人,吉无咎。
 彖曰: 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 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初六: 师出以律,否臧,凶。
 象曰: 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九二: 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象曰: 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六三: 师或舆尸,凶。
 象曰: 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六四: 师左次,无咎。
 象曰: 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六五: 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象曰: 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与师,使不当也。
 上六: 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 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同 人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彖曰: 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 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初九: 同人于门,无咎。
 象曰: 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六二: 同人于宗,吝。
 象曰: 同人于宗,吝道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九四: 乘其墉,弗克攻,吉。
 象曰: 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九五: 同人,先号咣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象曰: 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上九: 同人于郊,无悔。
 象曰: 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谦,亨,君子有终。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袞多益寡,称物平施。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六二: 鸣谦,贞吉。
 象曰: 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六四: 无不利,为谦。
 象曰: 无不利,为谦;不违则也。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上六: 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象曰: 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明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六二:休复,吉。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六三:频复,厉无咎。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六四: 中行独复。
 象曰: 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六五:敦复,无悔。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象曰: 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彖曰: 离,丽也; 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象曰: 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
 象曰:履错之敬,以辟咎也。
 六二:黄离,元吉。
 象曰: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九三: 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耊之嗟,凶。
 象曰: 日昃之离,何可久也。
 九四: 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象曰: 突如其来如,无所容也。
 六五: 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象曰: 六五之吉,离王公也。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下经


 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彖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也。
 象曰: 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初六: 晋如,摧如。罔孚,贞吉。裕无咎。
 象曰: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裕无咎; 未受命也。
 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象曰: 受兹介福,以中正也。
 六三:众允,悔亡。
 象曰:众允之,志上行也。
 九四:晋如鼫鼠,贞厉。
 象曰:鼫鼠贞厉,位不当也。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象曰: 失得勿恤,往有庆也。
 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
 象曰:维用伐邑,道未光也。

 [鉴赏]
 《易经》,亦称《周易》,又简称《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自古以来,就被儒家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我国古代军事家,如孙武、孙膑、韩信、诸葛亮等,都精通《易经》,并用于军事,以“易”演兵。
 《易经》全书包括本文与解说两部分。本文部分,称作“经”,解说部分称作“传”。本文“经”由六十四卦文组成,如上文节选的“师”是第七卦,“同人”是第十三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爻以“初、二、三、四、五、上”字样表示顺序,以“九”表示阳爻,以“六”表示阴爻。如“师”卦第一句开头“初六”,意为“师”卦之第一爻,为阴爻。第二句开头“九二”,意为“师”卦之第二爻,为阳爻。解说部分“传”由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组成。《易经》版本一般将彖辞、象辞、文言分别附于有关卦爻的后面,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独立成篇。《易经》本文目录如下:
 上经: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
 下经: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央后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易经》书名,儒家学者解释说,“易”这个字表示“变易”、“不易”、“简易”三种含义。宇宙万事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人事也是如此,所以说“变易”;然而,变化不息的宇宙,却具备法则性,井然有序,循环不已,有一定的法则和规律可循,所以说“不易”;由这“不易”法则,就能了解宇宙天地间动向,能够预知,可以规范,所以说“简易”。“经”就是道,就是理;天地的大道理,人生的大道理。阐明天理、人道的书,最神圣、最权威的典籍,故此名《易经》。
 《易经》的作者,产生年代尚无定论。旧传为伏羲画卦,周文王作“经”,孔子作“传”。现代学者一般认为,“经”是西周时代的作品,作者不可确考,“传”则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易经》问世后,后世学者注释之风颇盛,传世之作颇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国魏弼《周易注》,唐代李鼎祥《周易注解》和孔颖达《周易正义》,宋代程颐《伊川易传》和朱熹《周易本义》,明代来知德《周易集注》,清代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等。注释之外,还有人运用《易经》中的阴阳变理,推演成兵法的刚柔、奇正、攻防、虚实、主客、劳逸等对立关系的相互转化,编成兵书《三十六计》。现代对《易经》的研究也很重视,今版《白话易经》很受社会欢迎。《易经》在国外也早有流传。据香港《大公报》1989年报导,目前,《易经》已成了西方知识青年手中的时髦装点。
 《易经》内容十分丰富,充满着古代朴素辩证法观点。它以八卦形式,即象征天、地、雷、风(木)、水(雨)、火(日)、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究天人之际,探宇宙必变、所变、不变的大道理,阐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具体形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在肯定事物运动变化永无尽止的基础上,预测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变为它的反面。卜筮范围相当广泛。反映了当时政治、宗教、战争、渔猎、牧畜、耕种、商旅、婚姻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其中战争是卜筮的重要对象,写战争的专卦有“师”、“同人”、“谦”、“复”、“离”、“晋”等,卦中涉及到战争动员,兵员征集、训练,以及进攻战、伏击战、防御战、遭遇战等战法,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古代军事史料。
 本书辑录了《易经》第七卦“师”、第十三卦“同人”、第十五卦“谦”、第二十四卦“复”、第三十卦“离”、第三十五卦“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易经》对于战争这一社会现象已有初步的认识。
 一、注意战争性质,肯定正义的征伐,反对非正义的侵略
 战争,从来就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第十五卦《谦》六五爻:“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指明为了制止邻敌侵扰,消除战患,出兵作战是正义的、吉利的。同卦上六爻:“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有美好的盛名又能谦容,则有利于征伐。这些都是肯定了正义的战争。反之,如第二十四卦《复》上六爻所说:“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迷失道路必然有危险,国君不遵守道义而轻率出兵打仗,如同迷失了道路一样,必然会遭大败,危及国家安全,十年也难以恢复元气。
 二、重视军事技能在战争中的作用,强调军事纪律与战争胜败的关系
 历代有才能的军事家都十分注重训练部队,培养部队的组织纪律观念。这种治军思想,在《易经》中也有体现。第七卦《师》六五爻:“田有禽,利执言,无咎。”田猎是古代军事操练的重要方式,如同现代的军事演习,田猎能捕获禽兽,意味着武艺精练,那么在战斗中俘虏敌人是没有问题的。对于训练素质差的部队,第二十五卦《晋》九四爻则指出:“晋如鼫鼠,贞厉。”用鼫鼠生动巧妙地比喻不精通军事技艺的将士而要进攻别人,贞卜的结果只能是危险。第七卦《师》初六爻:“师出以律,否臧,凶。”强调行军作战必须纪律严明,纪律不好必然要打败仗。这句精辟名言,已从一般的战争经验,上升到了军事理论。
 三、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战争胜负,正确制定战略方针
 战争历来都有胜负之分,常胜将军是不可能有的,一时和局部的失败,不能代表整体和全局的失败,战局的需要,往往不能考虑一时一地的得失,这就是战争辩证法。我们从第十三卦《同人》、第三十卦《离》、第三十五卦《晋》中就可以领略到这种深奥的辩证观点。《同人》卦爻辞从头至尾记录了战前征兵、动员、训练和战斗,以至胜利的情况,大体可以连读成文。卦辞和初九爻、六二爻记战争的动员“同人于门”、“同人于宗”。部队在城门外、宗庙前集中动员;九三爻说战术运用虽然正确,战斗进行却不顺利。“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九四爻和九五爻说挫折如何转向胜利,喻意深远。“同人先号咷而后笑”。上九爻说全军将士在郊外庆贺胜利。“同人于郊,无悔。”通读全卦,不仅反映了战争的全过程,而且指出了如何从失败走向胜利,在军事指挥上出现了战术思想的萌芽。如“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失败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取得胜利。再如“伏戎于莽,升其高陵。”把部队隐蔽在深山老林里,作战要占领阵地制高点。这些都是具体体现。第三十卦《离》主要讲警戒,偷袭和反击。这一卦含有败可以转胜的朴素军事辩证法的萌芽,如“出涕沱若,戚嗟若,吉。”意思是遭到了敌人的抢掠屠杀之后,大家忧戚悲叹,泪如雨下,但是经过血的教训,可以化悲痛为力量,可以说“吉”。第三十五卦《晋》主要讲战略战术。这一卦揭示了一些一般的军事原则,如“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打了败仗,不应气馁。因为胜败是兵家常事,只要再接再厉,就会打胜仗,无往而不利。这里尤其可贵的是还有了战略思想的萌芽,懂得了进攻必须正确估量敌我双方的力量,然后再去考虑是否可以攻城伐邑。“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作战要考虑各方面复杂情况,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容易方面和困难方面,情况有利就进攻,情况不利就防守,以确保战争胜利。
 《易经》是一部古老的卜筮书,成书早在现存兵书之前,又因为孔子的传述,后世的穿凿附会,染上了种种神密色彩。但前述种种军事观点,能在远古时代的文字中得到印证,确实说明了我们祖先的发达。又因为是远古时代的作品,《易经》所体现的军事观点,也远远不止上述种种。这里只是以浅显的文字,抛出一孔之见罢了。

易经yì jīng

也叫《周易》,我国古代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不过颠来倒去,弄些~上的话生填,究竟有何趣味? (五二·1212)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經書 > 易 > 易經
易經  yíjīng

即《易》。

易经【同义】总目录


羲易洗心经易经

易经

(见“周易”条。)

易经

160 易经

即《周易》,是中国保留完好的一部最古老的卜筮之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由64卦384爻和解说卦爻的卦辞、爻辞组成。传又称十翼,包括《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说卦》、《杂卦》、《序卦》、《文言》,是最早对经的解释和发挥。相传伏羲画八卦,文王重卦,周公作卦爻辞,都无确证。实际上经的符号和文字是在殷周时代经历相当长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确定下来的。爻和卦是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模拟符号,卦爻辞是对每卦每爻所作的具体说明。通过对这些符号和文字进行有序的编排组合,把经验和信息加以整理和贮存,卜筮时再通过一定程序把它输出出来,进行分析、判断,以指导人的行动,发挥咨询手段和辅助决策功能。尽管卜筮的本质是迷信,但其分析问题的方法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反映古人抽象思维水平的发展程度。《易传》旧传为孔子作,实则亦非一人一时所作,大约完成于战国至汉初。《易传》通过对经的解释、发挥,提出宇宙由阴阳构成,阴阳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无穷发展、转化。经、传结合使《周易》变为一部讲哲理的书,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深远影响。《易经》亦专指《周易》中经的部分。

☚ 著述   尚书 ☛

易经

149 易经

其中《谦》、《益》、《恒》、《讼》、《节》等卦的卦名和卦辞、爻辞都是研究殷周之际道德观念和伦理思想的重要资料。书中多次出现“德”字,包含了道德行为、道德品质和道德评价的意义。书中还使用“大人”、“君子”和“小人”3种概念来区别看待人们的权位和道德品质,并且以“君子”作为道德高尚,具有谦、节、信等美德者的美称。在伦理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著述   尚书 ☛

易经

035 易经

见34001中国化学。

☚ 周易参同契   尚书·洪范 ☛
易经

易经yijing

即《周易》。特指《周易》中与《易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之书。其内容包括:由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组成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以及对卦和爻的说明,即卦、爻辞等等。《易经》并非某一个人的创造,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其基本素材大致形成于西周初年。《易经》用卦和爻来占卜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吉凶,其卦辞和爻辞则是占问某事时的记录或总结。但在宗教迷信的形式之下,也透露了一些上古社会的情况;其内容和结构的编纂加工,则反映了当时人的逻辑思维和世界观,也有一定的艺术性。其卦象分别由奇偶两画所构成,六十四卦由八个对立的卦象所构成,其变化即表现在奇偶两画的配合上,这隐藏着一种逻辑思维,即对立面的排列与组合。其卦、爻辞所反映的观念主要有三:一是认为自然现象的变化与人事的变化具有一致性;二是认为人的生活遭遇可以转化;三是认为人事的吉凶对人有劝戒之意,使人的行为按照某种规范而行动。《易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就被视为重要典籍,从汉朝开始,被列为五经之首。其影响之深远,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注解甚多,其影响大而又具有特色的有:《周易注疏》,魏王弼注、唐孔颖达正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朱熹《周易本义》;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等。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八卦 ☛

易经

❶即“周易”。
❷《周易》中与《传》相对而言的经文。古代占筮之书,包重叠八卦而成的六十四卦,组成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及卦辞、爻辞。保存了古代社会状况和古人认识事物的记录。成书年代久远而文义晦涩,历代有注疏发挥,以战国、秦汉之际的《易传》最为著名。

易经

《易经》

❶即《周易》。
❷指《周易》中相对于《传》而言的经文部分。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占巫之书。作者和成书时间说法不一。旧传伏羲氏画鱼卦,周文王作辞。据近人考证,一般断定是殷周之际的作品。内容包括以阴 (——)、阳 (—) 两种符号不同的排列组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及用文字写的卦和爻的说明(卦辞、爻辞)等。用来占卜吉凶、祸福。其基本思想是宗教迷信,但也包含一些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史发展有深刻影响。

☚ 尚书   卓别林 ☛

《易经》

儒家六经之一。亦称《周易》,简称《易》。它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成书于周初,但非出自一人之手,亦非著于一时,它是筮事的记录,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之书。关于易的起源,据《周礼·春官·宗伯》所载,上古时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 、《归藏》 二易已佚,仅 《周易》 存。旧传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并作辞。或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说法不一。关于成书时间,有殷周之际说、周初说、春秋中期说、战国说等,所据不一。组成卦象的基本符号“—” 和 “- -” ,是原始筮法中用蓍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奇偶数演变而成。卦爻辞是占筮测向的原始记录(筮辞),经过长期积累,最后由西周史官整理而成。全书包括六十四卦,每卦包括两个单卦,称为上下卦或内外体、内外卦。其下体为内,上体为外。六十四卦基本由六爻组成,其中乾、坤两卦在六爻之外分别多一个用九和用六,总计三 百八十六爻。每卦自下而上依次称为初、二、三、四、五、上,叫做爻位。以九或六标明爻的性质,九为阳爻(—),六为阴爻(--)。标明爻位与爻性的字相合,成为每一爻的题识,称为爻题,共十二类,即: 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前一字表示爻位,后一字表示爻性。每卦都有卦形、卦名、卦辞、爻题、爻辞五部分组成。六十四卦分为上经和下经两部分,乾至离为上经,计三十卦; 咸至未济为下经,计三十四卦。经文保存了一些殷周时代有关祭祀、战争、生产、商旅、婚姻等社会生活习俗和道德观念。六十四卦的顺序现传有两个本子:一是通行的 《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 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是乾卦,次卦为否卦,终于益卦。至迟从汉代起,解释经文的 《易传》也被附于经文之下,故汉代所谓 《周易》 已包括了经、传两部分。
传是 《周易》古经最早的注,旧传为孔子所作,据近人研究各篇非成于同时,亦非一人所作,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作品。以儒家思想杂以阴阳家和道家思想,利用 《易经》原有的框架,通过阐释易经义蕴、功用、筮法、八卦起源、六十四卦爻辞与卦序等,创造了一个结合象数和义理的独特思想体系。传共七种: 《彖》 、《象》 、《文言》 、《系辞》 、《说卦》 、《序卦》 、《杂卦》 。其中 《彖》 、《象》 、《系辞》各分上下篇,故大传总计十篇,称为十翼,言其为 《周易》 的羽翼。今本《周易》 的 《彖》传、《象》传分别列于六十四卦中,《文言》传分列于乾、坤两卦,其余各传独立成篇,列于经后。《彖》传解释卦名、卦义和卦辞,由六爻的全体形象,说明卦的意义。《象》传又分为《大象》与 《小象》 。《大象》是卦的全体说明,但与 《彖》传不同,是将六爻还原成三爻的八卦,以八卦所象征事物,说明全卦。《小象》 和《彖》 传近似,以各爻的位置为主,说明每一爻辞。《系辞》传是《易经》的通论,使 《易》不仅止于占卜,更提升成为高度的哲学。《文言》传是对六十四卦最重要的乾、坤两卦特别详细的说明。《说卦》传可分两部分,前半与 《系辞》传相同,是 《易》 的整体概说。后半说明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所象之物。《序卦》 传说明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与意义。《杂卦》 传解说六十四卦的卦义,不依卦序,而是大多以两卦为一组揭示其对立统一的关系。
关于 《易经》 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较大的是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 ,收入《十三经注疏》 中,宋朱熹撰 《周易本义》 ,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 ,抄于汉文帝初年,是现存 《周易》 最早的别本。《经》 与今本的卦辞、爻辞基本相同,但卦名和卦序各异,《传》 的分篇、名称、内容文字与今本也有异。

易经

易经

❶即“周易”。
❷特指《周易》中的经文部分。《周易》由《易经》与《易传》两部分组成,其《经》部是古代卜筮经验的集结与加工,有六十四卦和组成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每卦均由符号与文字两部分构成。〔—〕表示阳; 〔--〕表示阴;一个符号为一爻,三个符号组合在一起即为一卦。任意取三个符号排成一组,可得八种不同形态,即为“八卦”。相传八卦为伏羲所画。八卦中任取两卦相重,可演为六十四卦。重卦之人,一说伏羲,一说文王,一说神农或夏禹。一卦、六爻各有文字说明,是为“卦辞”与“爻辞”,此即经文。相传经文为文王所作;一说卦辞为文王作,爻辞为周公作。实为长期之卜筮经验积累的产物。经文内容有“记事之辞”、“取象之辞”、“说事之辞”、“断占之辞”(参见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有对某些历史事实的记载,如《既济·九三》言“高宗伐鬼方”,《泰·六五》言“帝乙归妹”;也有对事物变化规律的判断,如《泰·九三》言“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更有不少卦象与物象之某种偶然性联系的断语。由于经文辞简义晦,故为后世《易》学家之自由发挥提供了方便。自《易传》解经以来,注说《易经》者不下二三千种,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今存《易经》,多与《易传》合刊。参见“周易”。

☚ 易说   易筌 ☛

易经yi jing

The Book of the Changes

《易经》yi jing

The Book of Changes→Unknown

《易经》

The Book of Change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