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重大科技成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重大科技成果

(四)重大科技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720多项, 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210多项。特别是农作物育种技术取得大的成绩, 由50年代的引种、地方品种鉴定评选和系统选种为主, 发展到杂交育种, 到现行的杂交育种为中心, 生物工程、辐射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经三系配套后, 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研究两系杂交水稻优势利用已获成功, 同时, 两系杂交高粱亦研究成功, 继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两系杂交油菜也取得新的进展。
截至1995年底, 湖南省农科院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农作物品种就有63个。其中水稻22个、油菜2个、园艺15个、蔬菜7个、红薯4个、玉米2个、麦类4个、大豆4个。这些作物良种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产生了巨大效益。杂交水稻优势利用研究成功,在全国推广后, 涌现出许多大面积亩产双季过吨粮和一季过800千克的丰产典型, 1976—1995年累计推广面积18 667万公顷, 共增产稻谷约2 800亿千克。
湖南省农科院历年来获国家级和省部级 一等奖励项目, 见表4-1-1。

表4-1-1 湖南省农科院历年来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一等奖励项目

项目名称完成单位奖励类别等级授奖时间
农学:    
1. 籼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2.水稻新品种湘矮早9号
3.水稻新品种洞庭晚籼
4.油菜杂种优势利用
湖南水稻杂优协作组
湖南省水稻所
湖南省水稻所
湖南省作物所
国家发明奖
全国科学大会奖
全国科学大会奖
全国科学大会奖
全国科学大会奖
特等1981
1978
1978
1978
1978
5.高抗糯稻新品种
——湘早糯1号
湖南省原子能所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1988
6.油菜新品种湘油5号
7.红薯新品种湘农黄皮
8.水稻新品种湘矮早4号
9.玉米单交种湘单2号
10.油菜新品种湘油2号
11.水稻新品种湘矮早7号
12.水稻新品种湘矮早8号
13.小麦新品种湘麦2号
14.大豆新品种秋豆1号
15.花生新品种芙蓉花生
16.水稻单倍体育种研究
湖南省作物所
湖南省作物所
湖南省水稻所
湖南省作物所
湖南省作物所
湖南省水稻所
湖南省水稻所
湖南省作物所
湖南省作物所
湖南省作物所
湖南省水稻所、 湖南农大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1978
1978
1978
1978
1978
1978
1978
1978
1978
1978


(续)

项目名称完成单位奖励类别等级授奖时间
17.水稻温室育秧
18.辐育小麦新品种湘原2号
华容县新河公社、湖南省水稻所等
湖南省原子能所、 湖南省水稻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1978
19.辐育水稻新品种辐晚23
湖南省原子能所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20.早稻省肥高产栽培研究湖南省水稻所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21.杂交水稻新品种威优6号
22.杂交水稻新品种威优64
23.杂交稻晚籼组合威优46
湖南杂优中心
湖南杂优中心
湖南杂优中心
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等
三等
三等
1979
1991
1995
园艺蔬菜:    
1.柑橘芽变新品种 “黔阳冰
糖橙”
湖南省园艺所、黔阳县石灿乡、
县农业局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
2.柑橘树脂病防治研究湖南省园艺研究所、 沅江县园
艺场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3.杂交西瓜湘蜜瓜
4.湖南柑橘野生资源调查及
利用研究
湖南省园艺研究所
湖南省园艺研究所、湖南农大、
长沙农校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1978
5.杂交茄子湘早茄
6.杂交番茄湘红1号
湖南省园艺研究所
湖南省园艺研究所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1978
7.湘研系列辣椒新品种 (湘
研1、3~6号)
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1995
茶叶:    
1.机采茶树栽培技术研究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1990
2.湖南名茶高桥银峰
3.湖南名茶湘波绿
4.江华苦茶的研究与利用
5.红碎茶精制新工艺——以
拣代飘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1978
1978
1978
6.茶园提早成园持续稳产高
产研究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土壤肥料:    
1.蕨状满江红有性繁殖技术
及其应用研究
湖南省土肥所国家发明奖三等1983
2.湘鄂赣三省稻田三熟制轮
作连作试验研究
湖北现代化所、 湖南省土肥所、
江西耕作栽培所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1985
3.我国氮磷钾化肥的肥效演
变和提高增产效益研究
湖南省土肥所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1987
4.盐湖钾肥的合理使用的农
业评价
湖南省土肥所等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1987
5.水稻磷素营养与土壤有效
磷关系的研究
湖南省原子能所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6.土壤全氮的微量扩散测定
湖南省土肥所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7.紫云英旱土育种技术
8.氮磷钾化肥对茶叶的增产
效益研究
湖南省土肥所、永兴马田公社等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1978


(续)

项目名称完成单位奖励类别等级授奖时间
9.低产田改良研究中国农科院、 湖南省农业厅、
湖南土肥所等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10.应用抗坏血酸和氧化亚锡
混合还原测定土壤全磷的
比色法
湖南省土肥所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11.湘土 (76) 型稻田渗透量
测定器
湖南省土肥所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12.紫云英与苕子根瘤菌剂研
湖南省土肥所、 湖南省微生物
所、 湖南农大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13.钾细菌肥料研究与利用湖南土肥所、 湖南省微生物所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植保:    
1.水稻白叶枯病研究湖南省植保所、湖南省水稻所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
2.粘虫越冬迁飞规律研究中国农科院、 湖南省植保所全国科学大会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等1978
1982
3.农药混合粉剂研究湖南省植保所、湖南农药厂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
4.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
湖南省植保所、 湖南农大、 安
江农校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1985
5.小麦品种资源抗灰霉病性
状鉴定研究
湖南省植保所等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1985
6. 我国五大稻区水稻病虫害
综合防治系统对策
江苏、 广东、 浙江、 湖南、 四
川植保所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1987
7.水稻褐边螟的研究湖南省植保所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8. 水稻纹枯病的生物学特征
及防治技术研究
湖南省植保所、 湖南师院生物
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9.农用抗菌素放线铜防治茶
云纹叶枯病研究
湖南省茶叶所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10. 稻田化学除草技术湖南省植保所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11.茶毛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技术
湖南省茶叶所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12.水稻抗病虫品种的筛选湖南省植保所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13.水稻病虫综合防治研究祁阳县农业局、 湖南植保所等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区划:
湖南省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
湖南省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
划研究所
农业部农业科技进步奖一等1995

农业重大科技成果介绍:
1.籼型水稻杂交优质利用研究
。由以袁隆平为首的湖南杂交水稻协作组1972年完成,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1年获国家特等发明奖。
1964年, 袁隆平提出通过培育 “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配套办法, 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此后两年中, 他从洞庭早籼、胜利籼、矮脚南特中发现的6株不育系, 分成无花粉、花粉败育、花药退化三种类型, 在有关科研单位育种工作者协作下,采用广交和人工合成法, 用1 000多个品种、品系与自然不育材料, 配成3 800多个组合, 具有 一定保持能力的无花粉型南广黏不育材料。1970年11月, 袁隆平的学生李必湖在海南发现 “野败” 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株, 为杂交水稻研究攻克了第二个难关。1971年, 湖南省成立水稻雄性不育研究领导小组, 随后,由湖南农科院、安江农校等单位组成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协作组。各地区、长沙和株洲两市农科所、部分县农科所, 共103个单位, 305人加入研究行列。1972年10月, 第一次全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协作会在长沙召开, 23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科研单位、教育和管理等部门代表107人参加, 会议确定组成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由中国农科院牵头, 湖南农科院主持协作研究。1973年7月, 袁隆平等在湖南农科院正式育成二九南1号不育系, 周坤炉在贺家山原种场育成V20不育系。参加全国协作的广西利用二九南1号不育系找到强优恢复系IR24, 湖南水稻所黎垣庆找到恢复系IR26, 至此三系实现配套。1973年冬,袁隆平等在海南利用二九南1号不育系×IR24, 制种0.13公顷。1974年, 湖南省水稻所试种0.07公顷,折合公顷产7581.3千克。我国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问世。经广大科技人员努力, 先后育成杂交水稻的强优组合有: 南优6号、威优6号、威优35、威优64、威优46等。
这一重大成果掀起了第二次绿色革命, 为水稻生产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谱写了农业科研史上的新篇章。该项研究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1年获国家特等发明奖。
这一重大发明国际公认为雄居世界领先地位。国际水稻研究所多次邀请袁隆平等前往讲学, 并在长沙举办了7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美、日等国从中国引进杂交水稻技术, 1985年美国破例进口中国杂交水稻种子。由于袁隆平院士在这一研究中的开创性贡献, 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他“功勋科学家” 的荣誉称号, 五次得到国际大奖。1985年10月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袁隆平“杰出发明家” 的金质奖章。1987年11月, 联合国科教组织授予袁隆平科学奖; 1988年3月, 英国皇家学会授予袁隆平让克基金会奖; 1993年4月, 美国授予袁隆平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 1995年10月, 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袁隆平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
这一重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自 1976—1995年, 全国累计推广杂交水稻18 667万公顷, 共增产稻谷2 800亿千克。
2.湘矮早9号
。由湖南省水稻研究所育成。该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该品种用 “691” (国际稻8号) 为母本, 湘矮早4号为父本杂交于1972年育成。表现耐肥抗倒, 抗稻瘟病、黄矮病、纹枯病能力强。全生育期120天左右。1973年品种对比区试, 小区产量折合公顷产7 605千克, 比湘矮早4号增产7.4%; 1974年和1975年参加全省早籼区试, 产量仍名列前茅。该品种在全省推广面积逐年扩大, 1976—1984年累计推广466.67万公顷。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 大面积引种。湖北、贵州、河南、陕西等省用其作一季稻, 亦获得高产。
3.洞庭晚籼
。由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于1969年育成,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该品种是用江西1696(晚籼油黏子选系) 与科学6号 (IR8) 杂交经多代选择育成的新品系, 1975—1976年参加湖南省全省晚稻区试表现良好, 1976—1977年参加南方稻区早熟晚籼组区试, 较对照团结1号分别增产12.7%和10.86%, 被评为南方稻区推广良种之一。一般公顷产3 750~4500千克, 高的达7 500千克。至1985年, 全省累计推广43.33万公顷。
4.湘早糯1号
。由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1980年育成, 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品种是采用辐射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 用钴60-γ射线7.7库伦/千克照射IR29温选青杂交二代干种子法, 经3年四代选育而成的糯稻新品种。1981—1984年, 在湖南省多点联合鉴定试验、区试及生产试验中,该品种产量均名列前茅, 一般公顷产6 750千克以上, 且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米质好。1985年湖南种植3.13万公顷, 1986年发展到6.67万公顷, 同时扩展到15个省、市、自治区。
5.晚籼品种“湘晚籼2号”
。由湖南省水稻研究所1983年育成, 1991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湘晚籼2号是用抗白叶枯病的“九一晚籼” 和湖南的农家品种“红米冬黏”杂交, 经五代选育的中熟矮秆晚籼新品种。突出特点是抗白叶枯病和黄矮病,耐肥抗倒, 产量高, 米质较好, 出米率高。湖南华容县1979—1983年共种植1.98万公顷, 增收341万元。后推广到湖北、广西等省区。
6.杂交水稻新品种威优6号
。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于1975年育成。1979年获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该品种是由V20不育系与IR26配组选育的优良新组合。1979年参加南方区试和省区试, 产量居第1名。在美国试验的结果, 较当地良种增产61%。威优6号对褐飞虱、白叶枯病、稻瘟病都有较强的抗性。1978年, 湖南省推广11.52万公顷, 1983年和1984年, 省内年种植均在106.67万公顷, 分别占杂交水稻总面积的90.42%和71.92%。到1985年, 湖南省累计推广533.33万公顷。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安徽、湖北、陕西、四川等省 (区) 自 1977年起, 分别引种该品种, 结果均表现良好。
7.杂交稻晚籼威优46
。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于1983年育成, 1991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品种是由V20A(不育系) 与密阳46(恢复系)配组选育的优良晚籼新组合。1984年在长沙作晚稻鉴定, 表现农艺性状好, 产量高, 米质中上。1985年在湖南多点联合鉴定中, 平均公顷产6 870千克,1986年全省18个点平均公顷产7 743.45千克, 居9个组合第1位。1990年全省种植1万公顷, 1991年扩大到13.33万公顷。
8.杂交水稻良种威优64
。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于1980年育成。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品种是以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IR9761-19-19(编号为测64) 作父本, 同V10A、珍汕97A、二九南Ⅰ号A等进行配组测交, 连续进行两代单株选择, 再用选择的单株成对提纯测交, 以V10A×测64,表现最好, 命名为威优64。1981—1982年参加晚稻组合比较试验, 产量名列第一。1983年参加全省区试,平均公顷产6 570千克, 仍为第一。1982—1983年,参加南方杂交早、中、晚稻区域试验, 表现分蘖力强,成穗率高, 抗性好, 生育期较短, 产量较高。1984年, 全国种植20余万公顷, 1985年扩展到73.33万公顷。
9.湘矮早系统良种选育
。由湖南省水稻研究所育成, 湘矮早4号、7号、8号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65年, 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用广矮6号与陆财号杂交育成湘矮早4号, 1968年在湖南多点试验, 一般公顷产6 000千克左右, 高的达7 500千克以上, 1974年省内种植达34.27万公顷, 1973—1982年在广东、福建等省大面积推广。该所70年代还相继育成湘矮早5号、6号、7号、8号、9号、10号等湘矮早系统良种, 其中湘矮早7号含粗蛋白12%。
10.油菜新品种湘油5号
。由湖南省作物研究所于1978年育成, 该品种是以1978年1 074品系为母本, 青海306为父本杂交, 育成的甘蓝型品种。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9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该品种具有早熟高产, 抗病力强等优点。在湖南10月上旬播种, 次年5月5日前后成熟,成为三熟制地区当家油菜品种。1974—1984年, 累计推广113.33万公顷, 增产菜籽1.7亿千克。
11.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由湖南省作物研究所1964年完成,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1年,该所科技人员开展甘蓝型油菜不育系选育, 获得不育材料白甘A, 1974年从华中农学院进行的国外品种“玻璃玛” 中选出天然不育株, 代号为6 042A, 以此材料为基础, 研究甘蓝型三系杂交油菜, 1975年育成不育系5702A、5708A及相应S保持系5702B、5708B。1976年春, 育成 142-3、159、意选159-16、921-1、意大利油菜圃-1等5个恢复系。1976年夏, 在国内首次实现甘蓝型油菜三系配套。
12.油菜良种湘油2号
。由湖南省作物研究所于1978年育成, 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湘油 2号是从黔23×云油7号组合中, 经集团选择选育出来的国内第一个品种间杂交的甘蓝型早熟品种, 一般亩产菜籽100千克左右, 比标准种矮架早增产19.69%, 湖南省内常年种植面积2.67万~3.33万公顷, 促进了稻稻油三熟制的发展, 并推广到贵州、江西等省。罗马尼亚也于1972年引种。
13.红薯品种湘农黄皮
。由湖南省作物研究所于1962年育成。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该品种是用胜利百号作母本, 南瑞苕作父本杂交育成的优质高产新品种。一般公顷产19 500~22 500千克, 高产达45 000千克。薯块烘干率为30%~33%, 淀粉含量为19.9%, 熟食粉多, 香甜可口; 长势旺, 抗旱性强, 蔓短, 宜于间作套种。1965年在湖南省20多县推广3.33万公顷, 后推广到四川、福建、浙江等省, 至1985年累计推广面积146.67万公顷。
14.芙蓉花生
。由湖南省作物研究所用勾鼻花生与伏花生杂交于1969年育成, 1978年获湖南科学大会奖。
该品种是高产、早熟、抗性强的直立型中子品种, 宜于红壤旱地栽培。1972年在花生产区道县、安化、茶陵、涟源等地种植, 平均高产170千克, 比当地小子花生增产46.2%~50.5%, 至1985年, 湖南省累计推广4万公顷, 成为全省花生生产的当家品种。
15.湘秋豆1号
。由湖南省作物所用秋大豆黄毛豆与青仁乌豆杂交育成, 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该品种具有丰产、稳产性好, 耐迟播, 抗锈病力强等特点, 比青仁乌豆增产10%以上。70年代后期成为湖南省秋大豆当家品种。
16.湘麦2号
。由湖南省作物研究所于1970年育成。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该品种是以中大2509与安徽10号杂交的F2代中选择优良单株再与吉利麦杂交, 从其杂交三代植株中选育而成的。主要特点是抗赤霉病; 耐湿、稳产、高产, 一般公顷产2 250~3 000千克, 比吉利麦增产15%~20%; 品质优良, 蛋白质含量高; 籽粒齐整,千粒重35克。
17.玉米单交种湘单2号
。由湖南省作物研究所育成。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该品种是用自交系1 (金皇玉) 作母本, 引进的自交系大255作父本杂交选配育成, 属单交中熟偏早品种。1971—1972年, 在长沙春播比较试验, 公顷产5 625~6 210 千克, 1973—1974年, 参加全省杂交玉米新品种区试, 比标准种新单 1 号平均增产18.4%。
18. 辐射小麦品种湘原2号
。由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育成。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该品种是用60Co-γ射线10.32库伦/千克处理拜尼莫干种子, 经四代选育而成。其突出特点是抗赤霉病和秆锈病, 同时产量高。1975—1976年, 参加湖南省区试, 公顷产在2 580~3 555千克, 居供试品种第一名, 同期在南方13省全国区试中亦表现抗病、高产,平均公顷产3 645千克, 最高的达到6 075千克。
19.湘研系列辣椒品种
。由湖南省蔬菜研究所于1985—1988年育成, 其中湘研1号、3~6号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湘研3号是以牛角形优良株系8214为母本, 甜椒8 501为父本配制成的杂交一代品种, 微辣, 中熟,丰产, 果大, 耐湿性强, 一般公顷产52 500千克左右。
湘研4号是以早熟, 抗寒性强, 挂果集中的辣椒自交系5907为母本, 株型紧凑分枝的牛角形自交系8214为父本, 杂交育成的早熟、丰产、辣味型、耐贮运的尖椒品种。1990—1991年, 参加湖南省区试, 无论是早期产量还是总产量, 均比对照伏地尖增产, 一般公顷产37 500~60 000千克。该品种耐寒、抗病、耐热、耐贮运。
湘研5号是以长牛角形自交系6421为母本, 牛角形自交系8214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一代辣味型中熟品种。1991—1992年参加湖南省区试, 比对照21号牛角椒增产30%以上。一般公顷产37 500~67 500千克,该品种耐热、耐旱、抗病, 在高湿干旱条件下能正常挂果。
湘研6号是以晚熟、肉厚、辣味强的牛角形优良株系5904为母本, 牛角形自交系8214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杂交一代品种。果面光滑, 单果重45克, 耐热、耐湿、抗病, 特别对病毒病、炭疽病、疮痂病表现高抗。1989—1994年全国各地示范, 平均公顷产37 500~67 500千克。
湘研系列辣椒品种1~10号, 以其品质好、抗性强、产量高适宜于南北种植, 现已推广到全国30个省、市、区, 并已推广到 17个国家和地区。从1986—1995年, 累计推广种植面积66.67万公顷, 创社会经济效益近300亿元。
20.杂交茄子新品种湘早茄
。由湖南省园艺研究所于1976年育成。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该品种是以北京六叶茄为母本, 苏州牛角茄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结果率高, 单果重200克左右, 果肉细嫩, 果实与植株同时生长发育, 无歇果现象。一般公顷产60 000~75 000千克。该品种在南方各省大面积推广, 经久不衰, 累计种植面积近1.33万公顷,创经济效益1亿元以上。
21.柑橘芽变新品种 “黔阳冰糖橙”
。由湖南省园艺研究所于1976年完成。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
1973年, 湖南园艺研究所、怀化地区农科所对黔阳县龙田乡长村群众发现的两株冰糖橙母本1.2号进行全面鉴定, 并在其3代单株中提纯选优, 而培育了冰糖橙新品种。该品种表现树势强旺, 抗寒力强, 果实橙黄, 皮薄光亮, 叶芳香, 少核或无核。1975、1976年两次在全国柑橘良种鉴定会上名列前茅。黔阳县种植该品种发展成为省和国家的冰糖橙商品生产基地。至1985年, 种植面积近0.67万公顷, 年产量0.225万吨, 推广到全省及四川等9个省、区。
22.杂交西瓜湘蜜瓜
。由湖南省园艺研究所育成。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该品种是以蜜保西瓜为母本, 兴城红西瓜为父本, 育成的杂交一代新品种, 其单瓜重4~5千克,大的9千克以上, 瓤红, 味甜, 质脆, 可溶形固形物11%左右, 生育期85天, 抗疫病力强, 一般公顷产37 500~45 000千克。湘蜜瓜的育成改变了湖南西瓜生产长期引用外地品种的局面。
23.蕨状满江红 (红萍) 有性繁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由湖南省土肥所1981年完成, 1983年获国家三等发明奖。
省土肥所科技人员为解决优良萍种蕨状满江红,越夏保种困难问题, 1979—1981年, 与怀化地区农科所等单位协作, 进行红萍养殖与利用, 有性繁殖及其应用, 泉水基地建设及保种繁殖等技术研究。经过系统试验研究, 在掌握细绿萍孢子果结苞习性的基础上, 采取适时停止分萍, 控制营养, 防治病虫, 适时采收等措施, 促进萍体大量产孢, 获得孢子果丰收。一般纯干孢子果公顷产75~112.5千克。利用孢子果的群聚特点, 萍体采用堆沤晒干, 捣碎过筛, 振荡群聚, 去杂提纯等工艺, 获得纯干孢子果, 用纸装或塑料袋装, 温室贮存1~2年, 出苗率不受影响。1981年省科委组织技术鉴定, 确认该项研究居国内外领先水平。该成果先后在南方13个省、市、自治区和辽宁、吉林、宁夏等省、区推广应用。1982—1985年累计种植面积0.93万公顷, 获经济效益2 212万元。
24.湘鄂赣3省稻田三熟制轮作与连作试验研究
。由湖南省土肥所、湖南农学院完成, 该项成果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78—1982年试验将单一的绿肥—双季稻连作制, 改为油菜—双季稻, 麦类—双季稻, 蚕豆—双季稻, 绿肥—双季稻等多种形式的稻田多熟轮作制。5年定位研究结果: 冬作物—双季稻轮作制与绿肥—双季稻轮作制比较, 前者粮食增产11.4%, 绿肥增产24.9%, 收入增加14.4%~18.2%。土壤通气空隙、速效磷、钾、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 酶活性、土壤呼吸强度、光利用率提高, 病虫杂草减少。1982年通过国内专家鉴定, 该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到1984年,在湖南、湖北、江西3省累计推广稻田三熟制面积238.41万公顷。3省共增产粮食24.39亿千克, 增加纯收益3.74亿元。
25.紫云英旱土留种技术研究
。由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于1966年完成, 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紫云英旱土留种, 效果良好, 一般比稻田留种每公顷增加种子225~450千克, 多的高出四五倍, 且种子质量好, 还能控制因留种造成的越冬螟虫虫源基数, 缓和春播劳动力紧张的矛盾。
26.氮磷钾化肥肥效演变及提高增产效益研究
。由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1984年完成。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0—1984年, 湖南省土肥所着重研究氮肥肥效与氮磷钾配合比例研究, 同时开展磷肥肥效、钾肥肥效区划研究, 将湖南省10个地区, 划分为高效区、中效区和低效区, 为指导磷、钾肥的合理投放和使用, 提供了科学依据。
27.应用抗坏血酸和氯化亚锡混合还原测定土壤全磷的比色法研究
。由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于1974年完成, 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3—1974年, 湖南省土肥所首次提出抗坏血酸和氯化亚锡混合还原测定土壤全磷的比色法。按最佳测定条件拟订的该比色法, 准确可靠, 重现性良好。标准差在0~0.0026之间, 磷的回收率在98%以上。该法具有灵敏简便, 受干扰小, 适宜测磷范围宽等优点, 适宜测定土壤与植株全磷、土壤速效磷等项目,被国内各土壤农化测试单位广泛采用。
28.紫云英与苕子根瘤菌剂研究
。由湖南省土肥研究所完成, 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53—1956年, 湖南省土肥所研制出紫云英与苕子根瘤菌的草灰菌剂。该剂优质高效, 每克含活菌10亿左右。特制的含20亿以上, 有效期长达6~12个月。根据这一成果, 湖南建成国内第一家大型菌肥厂, 年产100万瓶紫云英、苕子等豆料植物根瘤菌。以后又选育出优良菌种湘云14、湘云16、陵支37和新苕1等。用根瘤菌接种, 新植紫云英或苕子地区稻田增产鲜草数1倍, 红壤旱土1~3倍, 省内每年推广33.33万公顷, 共增产绿肥25亿千克。
29.粘虫越冬迁飞规律研究
。由湖南省植保研究所1964年完成。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粘虫为暴食性害虫。1958年, 省植保所研究人员在长沙宜章等地首次发现该虫的幼虫及蛹越冬,1959—1964年, 中国农科院、湖南植保所开展粘虫越冬迁飞规律研究, 获得重大成果。
30.水稻白叶枯病研究
。由湖南省植保研究所1975年完成。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该项目由湖南省植保所主持, 于1963—1964年,1974—1975年, 与安仁县农业局、郴州地区农业局、湖南农大协作, 先后研究该病的流行规律、品种抗病性和防治措施。1963年, 省植保所魏子生在国内首次发现枯心型和中脉性症状, 1964年进一步研究发现白叶枯病存在系统侵染现象, 打破了以前白叶枯病仅存在局部侵染现象的说法, 在学术上和生产上具有重大意义, 为稻田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31.农药混合粉剂研究
。由湖南省植保研究所完成。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0年起, 湖南植保所承担全国化学农药新品种田间药效测定, 每年试验农药新品种新剂型10多种。1965年, 湖南植保所、湖南农药厂参加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主持在湘潭良湖开展的甲基1605与 “六六六”混合大面积试验示范, 可兼治稻叶蝉, 为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机磷混合粉提供了科学数据与经验。
32.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由湖南省植保研究所、湖南农大、安江农校于1979年完成。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始于1962年, 1977年参加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协作研究, 按照全国统一鉴别寄主的方法, 初步区分和查明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类群和分布, 将湖南省内稻瘟病菌划分为7群29个生理小种, 其中能浸染具有广谱抗性的 “特特普”品种的剧毒小种ZA1分布在茶陵, 这对抗稻瘟病品种选育和各病区品种分布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33.水稻纹枯病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由湖南省植保所、湖南师范生物系于1963年完成。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该项目研究了纹枯病菌核结构, 生物学特性及菌核核发育, 说明了菌核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为死细胞构成, 无细胞核与原生质, 内层为生活细胞; 菌核有浮沉现象, 且生命力很强。菌丝在水稻分蘖期分布量少, 孕穗至乳熟期蔓延迅速, 抽穗前后10天达到高峰。用甲基酸、盐类防治纹枯病效果良好。
34.水稻褐边螟的研究
。由湖南省植保研究所于1954年发现并进行研究。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54年, 湖南省植保研究所在稻螟的研究中, 在长沙稻区发现一个新螟种, 初名褐螟, 后称褐边螟。通过饲养观察研究, 对该虫的虫态特征,年生活史和生物学特点进行了全面的记载和描述, 属国内首次报道,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35.稻田化学除草技术研究
。由湖南省植保所、钱粮湖农场、汩罗江农场完成, 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66年起, 湖南省植保所进行稻田化学除草免中耕试验, 实验证明, 在同等水、肥、种条件下, 化学除草免中耕比传统人工中耕除草, 提高劳动效率2.8倍。1975年全省推广53.33万公顷。
36.茶树早成园持续高产稳产研究
。由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完成。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该项研究从1959年开始根据茶树生育特点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在试验园中, 采用深翻土地、适当密植、催芽浅播、护苗催苗、提前修剪等技术措施, 实现3年投产, 公顷产干茶450千克, 4年公顷产1 005千克, 5年公顷产超过1 500千克。较一般植茶提前2~3年投产。1963年, 采用合理施肥、采摘,早期灌溉, 及时防治病虫等综合措施, 使茶园获得持续丰产。这项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
37.茶园化肥施用技术研究
。由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完成。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该项研究是在第四世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壤新建茶园中, 进行氮、磷、钾化肥对茶叶增产效益的研究, 1960年, 按不施肥 (对照) 和施用氮肥、磷肥、钾肥、氮钾肥、磷钾肥、氮磷钾肥八个内容, 分别进行处理。氮、磷、钾比例为1:1:1。这项研究, 对湖南茶园施用化学肥料, 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8.茶毛虫的防治研究
。由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完成, 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茶毛虫是以幼虫为害茶树, 同时危害人体, 妨碍茶园管理。1956—1958年, 对茶毛虫进行观察和系统防治试验, 探明了虫体形态和龄期变化。查实该虫雄娥第一、二代为黑褐色, 第三代为黄褐色 (以前报道均为黑褐色), 幼虫龄期第一代7龄 (以往记述6龄)老熟, 二、三代为6龄老熟, 研究发现茶毛虫软化病和茶毛虫黑卵蜂对其发生有抑制作用, 用棉油皂和肥皂150~2 000倍液浸杀, 雌蛾诱杀雄蛾获得成功。提出了捕蛾除卵、捕雌诱雄、捕杀3龄以前群集幼虫、药攻3龄以后幼虫及保护天敌等多种防治措施, 效果良好。
39.湖南名茶高桥银峰、湘波绿
。由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创制。1978年, 双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59年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在总结省内外名茶采制与品质特点的基础上, 选用一芽一叶初展无损伤新梢为原料 (早、嫩、齐), 前作工艺分杀青、清风、初揉、初干、做条、提毫、摊凉和烘焙8道工序, 创制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第一个新名茶—高桥银峰。其中首创提毫工序, 使产品白毫显露而不脱落, 香味高锐醇爽, 叶底明净, 在全国茶中独树一帜, 堪称珍品。在此基础上, 采用一芽二叶初展原料, 加强做条, 制成大众名茶——湘波绿。两种新名茶品质优异, 稳定、产量畅销不衰。1964年, 郭沫若同志用七律赞誉高桥银峰 (芙蓉国里产新茶, 九嶷香风阜万家。肯让湖洲夸紫笋, 愿用双井斗红砂。脑如冰雪心如火, 舌不饾饤眼不花。协力免教天下醉, 三闾元用独醒嗟。)同年还得到何香凝同志的画祝。
40.机采茶树栽培技术的研究
。由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于1986年完成, 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项研究是以当前茶叶生产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来进行研究的, 提出了适应机采茶的树冠形状、修剪制度、施肥水平, 适采品种, 留蓄秋梢、采摘适期和机械选型配套等系统可行的整套栽培技术, 该项研究成果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 有广泛的适用价值。
41.江华苦茶的研究与利用
。由湖南省茶叶研究所1977年完成, 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该项研究对江华苦茶的栽培群落、栽培历史进行考察与调查和单株短穗扦插繁殖试验, 在江华猴子脚发现了高达7米的野生苦茶树。1974年对江华苦茶进行发掘利用研究和手工红碎茶制作试验, 制出的红绿茶品质优良。汤色红浓、滋味浓强, 叶底红艳, 别具香型风格, 填补了湖南第二套样茶的空白。均价比一般群体提高20%~30%。1977年在湖南省茶叶研究所试验场建立210个株系的江华苦茶原种圃。
42.红碎茶精制以拣代飘新工艺研究
。由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于1977年完成, 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为了提高红碎茶浓强鲜的内质和色泽乌黑油润,成果粒状的外形, 从1964年起, 该所对初制工艺技术指标, 名贵切碎机、主要化学成分在加工中的变化与品质形成转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 在探索、发挥静电拣粳机性别与效力的基础上, 研制出一套红碎茶精制以拣代飘新工艺, 即复火——平园——风选——拣梗——拼装。与旧工艺比较, 精制周期缩短一半, 不需飘筛机与抖筛机, 节省了投资。
43.放线铜防治茶树病害的研究
。由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于1968年完成。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放线铜是一种生物药剂, 1964年省茶叶研究所进行放线铜防治茶云纹叶枯病的研究课题, 结果表明, 放射铜的使用期, 以病害传播高峰期为佳, 防治茶树病害的经济有效浓度为50×10-6, 除茶云纹枯病外, 对茶饼病、茶白星病、茶枝育黑点病、茶枯霉病等。一般防效80%左右, 此项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44.稻田有效磷含量与水稻磷素营养的研究
。由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于1963年完成, 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该研究用32P示踪, 在盒栽情况下研究占全省稻田面积90%以上的6种主要稻田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磷肥效果的关系及水稻的吸磷与运转规律。其结果: 不同土壤有效磷含量不同, 施磷的效果差异悬殊; 磷肥的利用率随土壤利用而不同; 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磷的吸收量以分蘖至拔节期最多, 后期渐减。
45.湖南省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研究
。由湖南省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于1992年完成,1995年获农业部区划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研究以市场需求和实现小康目标入手, 分析了耕地、园地、畜牧、水产、林业和资源的开发潜力, 指出人地矛盾突出, 自然灾害频繁和综合生态环境质量差是湖南省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提出了湖南省农业区域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根本任务。
☚ (三)高新技术研究   二、林业 ☛
0001375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