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 现代化畜牧业起步和快速发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 现代化畜牧业起步和快速发展

(四) 现代化畜牧业起步和快速发展

北京郊区畜牧业的大发展和现代化畜牧业的起步,是从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时,于当年9月16日发出的中共中央[1975] 20号文件为起始。文件指出:为了解决大城市的副食品问题,大城市要尽快办一些机械化、半机械化养猪场养禽场。1975年国家拨给北京部分养猪专项饲料,支持京郊开展半机械化养猪。1976年开始机械化半机械化养猪试点,兴建饲料工厂,推广配合饲料和混合饲料的应用。
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建设现代化畜牧业,于1975年7月发出了《关于成立北京市机械化养鸡场工程指挥部的通知》。同年9月,郊区现代化养鸡场开始动工兴建,包括:红星20万只蛋鸡场,东沙原种鸡场和5万只父母代种鸡场,万头实验猪场也于同年动工。
1976年至1977年,又陆续兴建了现代化蛋鸡生产体系的配套项目,如配合饲料厂,峪口、俸伯大型蛋鸡场。国家农林部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从国外引进蛋鸡育种的优良素材,开始北京白鸡的选育工作。红星鸡场于1976年5月开始投入试生产。1977年9月中共北京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北京市畜牧水产局,加强对全市畜牧水产工作的领导。
1977—1978年,东沙种鸡场和现代化大型孵化厅(年孵化出雏能力400万只母雏)建成投产。大型现代化饲料厂(由匈牙利引进)、种鹌鹑场、种鸭场、种火鸡场相继建成投产,为首都现代化养禽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北京市的现代化畜牧业建设进入了大发展阶段。1979年峪口鸡场建成投入试生产,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25万只蛋鸡场。从匈牙利引进成套设备与鸡舍,也是我国第一个全部机械化、自动化的养鸡场。本市商业、水利系统以及大型工矿企业(如燕化、首钢等)部队也陆续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机械化养鸡场。在整个80年代,北京郊区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化蛋鸡生产体系,其中国营现代化养鸡场是骨干,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政府同时鼓励扶持发展集体养鸡和农民个体专业户养鸡。至1984年,全市鸡蛋产量已达到全部自给。当年鸡蛋收购量达8 335万公斤,比1974年的620万公斤增长12.4倍,10年间增长7 715万公斤。由于创建发展现代化蛋鸡生产体系,使全市养鸡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此后蛋鸡生产继续稳定发展,至1994年全市鸡蛋产量增长到32.93万吨,比1984年又提高3倍,达到历史最高峰。这十多年蛋鸡业迅猛发展,经济效益好。一般一只蛋鸡一年可获利7~8元,养得好的可获利10元。然而,进入1995年,北京市场供过于求,饲料价格高涨,蛋价下跌,一些养鸡场发生亏损。养鸡业开始下滑,年末成年蛋鸡存栏由1994年的2580万只下降到2015万只,下降21.9%。1995年鸡蛋产量27.9万吨,比1994年下降15.2%。鸡蛋产量中,国有企业占28%,集体占39.9%,个体占32.1%。全市有蛋鸡场800多个,其中国有蛋鸡场有150多个,集体鸡场500多个,个体农户鸡场100多个。峪口鸡场是全市规模最大的蛋鸡场,饲养蛋鸡50万只,年生产鸡蛋650万公斤。
北京市的现代化肉鸡生产起步于1982年。为了解决市民吃肉鸡问题,市政府决定按现代化蛋鸡生产体系的模式,建设现代化肉鸡生产体系。1982年10月开始建设华都肉鸡公司,1985年又建立以生产肉鸡为主的大发畜产公司。这两个公司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北京市肉鸡生产的落后面貌。这两个公司饲养的世界著名肉鸡良种AA和艾维茵,生长快,饲料效率高,成活率高,7周龄体重达2公斤。他们向联合单位提供商品雏、饲料和技术服务。负责收购出栏肉鸡,屠宰加工后再上市。1985年全市生产商品肉鸡601万只,1990年达到2 616万只。1991年全市各种类型肉鸡场发展到355个,其中国营25个,集体肉鸡场101个,个体肉鸡专业户250多个。1995年全市生产商品肉鸡4 842万只,加淘汰蛋鸡1 320万只,全年上市肉鸡6 162万只。加上外地进入北京市场的肉鸡,市场肉鸡供应已能够满足市民需求,还有一些肉鸡分割品出口日本和中东。
北京鸭生产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迅速恢复,1980年北京鸭达到351万只。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稳定增长。1988年销售量达950万只,1993年达1 000万只,创历史最高水平。1994、1995年北京鸭生产量都稳定在近千万只左右。
在养猪生产方面,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集体养猪利小风险大,集体猪场纷纷解体。农民个体饲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养猪已不再是农民家庭主要副业收入来源。1981—1984年,全市养猪生产连续4年徘徊不前,商品猪维持在210万~220万头。由于原有集体猪场所享受的扶持政策被取消,收购价格偏低,养猪生产开始萎缩。1985年,全市生产商品猪降到不足200万头,1988年降到174万头,集体猪场数量由历史上最高的14070个下降到500个。郊区养猪生产下降和全国养猪生产发生了大的下滑,从外省市调猪肉发生困难,使首都市场猪肉供应再度出现紧张,1987年不得不恢复了凭票供应。
为了解决首都猪肉供应,198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召开畜牧工作会议,决定发展现代化规模养猪,并开始进行现代化规模养猪生产试点,制定了瘦肉猪收购办法和标准,市政府下发了91号文件,并召开全市养猪现场会,明确了发展现代化规模养猪的方针政策,要求各县区抓养猪生产要走现代化养鸡之路,用3~5年时间解决北京市民吃肉问题。
1988年,市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发展生猪生产》的通知,要求养猪生产要实现从传统的养猪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在饲料供应,建设资金、生猪收购等方面给予支持。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全权处理发展生猪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市畜牧局组织专门技术人员,对国内外现代化养猪技术进行了全面分析和专项考察,紧密结合北京郊区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现代化规模养猪生产工艺设计方案》。1988年根据市统一规划,在郊区兴建了一批规模猪场,由市、县(区)、建场单位共集资5亿多元,经5年的努力,到1992年共建成规模猪场1 034个。每个标准场饲养母猪100头,年生产商品猪1 500头。1 034个规模猪场年产商品猪能力200多万头。
现代化规模猪场实行工厂化饲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季节性配种产仔育肥的方式,实行常年产仔均衡上市的现代化养猪生产工艺,饲喂配合饲料,人工控制环境,一条龙快速育肥,高效率生产,降低了成本,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因而受到养猪者的认可和欢迎。现代化规模养猪迅速得到推广,推动生猪生产的全面发展。1991年,全市商品猪发展到330万头,其中规模猪场生产162万头占49.1%。1992年全市生产商品猪365.3万头,其中规模猪场出售200万头,占54.9%。1994年商品猪增长到393.6万头,创造历史最高记录,其中规模猪场出售212万头。1995年商品猪数量降到335.9万头,减少57.7万头,下降14.2%。这是受市场供需因素和价格因素变化的影响。1995年出栏商品猪中,瘦肉型猪320万头,占87%,规模猪场生产262万头,占71%。

☚ (三)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   三、生产经营方式 ☛
0000149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