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归侨安置及生产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先后发生大规模驱赶、排斥华侨和外籍华人的事件。福建省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好好安置难侨,不使一人流离失所”的指示和“按籍安置, 主要面向农村,有技能者量才录用”的方针,采取了多种安置办法:凡是有家可归的,一律发给生产和生活补助费回原籍与亲人团聚, 帮助他们在家乡安家立业;对归侨中的知识分子、文教科技人员和有技术专长的工人,由侨务部门介绍到机关、学校、医院、工厂工作;举办汽车驾驶员、电影放映员、财会人员等职业培训班和资助有关部门举办工厂、农场安置难贫侨;对于老弱病残、丧失劳动能力的,由政府发给生活救济款。从1950—1959年,回到福建省的归侨达7万多人。
1959年底, 中共中央、国务院为了保护华侨,派船把因受迫害而流离失所或者不愿继续留居当地的华侨接回祖国安置。福建省人民政府于1960年1月成立了接待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接待安置归侨。从1960年起,福建各级政府妥善接待安置了大量归国难侨,扩建了4个华侨农场、工厂,新建了12个华侨农场和2个华侨工厂,创办了华侨大学和10多所华侨中学。为了安置归国侨胞,全省共创办了17个华侨农场、7个华侨工厂。
这些华侨农场、工厂的发展,除国家大力扶持外,主要是归侨们艰苦奋斗的结果。全省规模最大的常山华侨农场是1952年底创办的。常山原是云霄、诏安两县交界处的一片荒野, 当时147名马来西亚归国难侨在菲律宾归侨庄明发等人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一年就开垦了80公顷荒地。到1957年, 粮食总产已达171吨,还栽种了果树120.7公顷,以后逐步发展成为福建省亚热带作物的重要基地。永春北崆华侨农场创办于1954年,在归侨们的辛勤努力下,使这片荆棘遍地、人烟稀少、野兽成群的山区变成了柑桔满山、桃李成林、人畜兴旺的乡村。1985年产值达3 000万元的福州华侨塑料厂, 其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一个小厂。当时, 住在福州市难侨招待所的20多名老弱病残归侨,利用招待所厅堂、走廊作厂房,办起了福州华侨漆布厂,当年创造产值6万余元,盈利1.6万余元。以后,他们逐步生产塑料制品。1960年,由国家拨款30多万元兴建了一座新厂房, 发展成拥有1 400多名职工的福州华侨塑料厂, 成为当时全省45家骨干企业之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华侨农场、工厂进行大量基本建设,稳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生产有较大的发展。1979年以来,投资举办的主要生产项目有厦门华侨啤酒厂、常山华侨罐头厂、常山坪水电站、丰田机砖厂、江镜水库、江镜围垦工程、赤港塑料厂、东阁塑料厂、东阁养猪场、福州华侨家具厂等。各华侨农场、工厂积极引进侨资外资、技术和设备。省华侨塑料企业公司与香港全港贸易公司合资举办了建侨企业公司,生产PVC热收缩薄膜,于1979年10月投产,是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此后,各华侨农场推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促进了生产。各华侨工厂也积极试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出口创汇产品。福州华侨塑料厂的白鸽牌塑料泡沫拖鞋、厦门侨星化工厂海燕牌味精、北崆华侨茶果场一级闽南水仙茶等产品,由于质量不断提高,分别获得国家银质奖、轻工部和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1983年以后,全省华侨农场、工厂实行简政放权,推行场(厂)长负责制,扩大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增强了企业活力。与此同时,全省华侨农场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调整了产业结构。1995年,省华侨企业管理局进行转制改组, 成建制转为华侨实业集团,将全省28家华侨农场、工厂一并纳入集团名下, 进一步加强管理, 以利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