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 地区间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四) 地区间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四) 地区间农民收入增长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不同地区农民收入都获得的了较大的增长,但各具特色,不尽相同。 表7-1-6 农民收入差距情况
浙东北地区农民收入较高的主要原因: ❶交通便利、信息灵通,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经济辐射能力较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占据明显优势。该地区农村乡镇企业十分发达,1992年农民人均从乡村企业直接得到的收入达467. 9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 1倍; ❷浙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牧、渔业生产水平很高。1992年,农民人均从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中得到的纯收入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5.9%、24. 5%和1.64倍。 2.浙江中部地区。浙江中部地区包括金华、衢州、台州三市,大部分属半山区或丘陵地带,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如浙东北部地区优越。1992年该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 218. 7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 3% 。 1980年以后的12年中,浙江中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6.5%,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基本同步;乡镇企业属次发达地区,人均从乡村企业得到的工资性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林、牧、渔业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其家庭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尤其是家庭工商业的发展更为突出,构成了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1992年浙江中部地区农民经营家庭工业、手工业得到的纯收入人均113.07元,经营商业收入人均44. 27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5. 0%和11.8%。 3. 浙江西南部地区。浙江西南部地区包括温州、丽水两市地。1980—1992年,该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9. 81 元增加到1 007.80元,平均每年递增15. 4%,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 浙西南地区大部分属山区,交通不便,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较差,乡镇企业起步晚,发展慢。1992年农民人均从乡村企业直接得到的收入仅43. 97元,不足浙东北地区的1/10。浙西南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靠发挥其灵活经营的特点,广开生产门路。早在80年代中期,温州地区农村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十大专业市场,其辐射效应带动周围一大批农户脱贫致富。80年代后期开始,伴随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家庭工商业和各种服务业发展很快,成为浙西南部地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 三个地区农民收入对比,见表7-1-7。
单位: 元
☚ (三) 农民收人分配差距情况 (五) 农民收入变化的原因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