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致可分四个时期:
1. 起始时期(50—70年代)。浙江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全国来说,起步较早,速度较快。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集体经济办得较好的宁波、绍兴等地区,陆续办起了社队企业,温州等地区农民外出谋生等,表明农村劳动力已在局部地区开始转移,但由于转移的速度相当缓慢,数量也很有限。直到1977年,全省农业劳动力还占农村总劳动力的90.6%。
2. 快速转移时期(1978—198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浙江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整个农业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林牧渔副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由单一搞农业向农业、工业、建筑、交通
表2-1-5 农村劳动力产业结构比重(%)
单位: 万人
年 份 | 农村劳动 力合计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绝对数 | 比重% | 绝对数 | 比重% | 绝对数 | 比重% |
1973 1978 1981 | 1 297.4 1 465.2 1 566.3 | 1 279.4 1 300.9 1 218.3 | 98.61 88.79 77.78 | — — — | — — — | — — — | — — — |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 1 785.88 1 863.83 1 914.51 1 955.10 1 987.65 2 010.99 2 034.77 2 072.12 2 099.38 | 1 277.87 1 299.05 1 263.67 1 260.41 1 260.78 1 308.50 1 336.50 1 348.74 1 338.56 | 71.55 69.70 66.00 64.47 63.43 65.07 65.68 65.09 63.76 | 375.22 402.88 445.14 472.70 485.81 450.58 442.52 451.35 446.15 | 21.01 21.62 23.25 24.18 24.44 22.41 21.75 21.78 21.25 | 132.80 161.90 205.40 221.99 241.06 251.91 255.75 272.03 314.67 | 7.44 8.68 10.75 11.35 12.13 12.52 12.57 13.12 14.99 |
运输、邮电、商业、服务等产业综合发展,从而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一时期,浙江省各级党和政府也开始重视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指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大大加快,成为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快时期。1978—1988年,全省共有593.3万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平均每年转移劳动力54万人。第一产业劳动力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由1978年的88.8%下降到63. 43%,非农产业劳动力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则由1978年的11.2%上升到36.57%。
3.转移徘徊时期(1989—1992年)。1989年以后,国民经济实行治理整顿,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也随着明显放慢,有的年份还出现了“倒流”现象。这期间各地有关清退、禁招农民工的规定甚多,有的乡镇企业关停并转,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带来很大的制约因素。4年间总共只有34万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还不到1978—1988年平均1年的转移量。
4. 重新快速转移时期(1992年以后)。在结束3年徘徊之后,1992年重新开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这年,全省农村净转入非农产业劳动力数量达37.44万人,超过前3年劳动力转移数量的总和。在1992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转向工业的占47.5%,商业饮食业的占20.5%,建筑业的占12. 6%。
1990—1992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有78.46%是在本省范围内实现转移,大多是离土不离乡; 有21.54% (165万人)的劳动力,则离上离乡. 走向省外,在全国各处闯荡,在许多地方建有“温州村”“义乌街”,成为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