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全面振兴阶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全面振兴阶段

(四)全面振兴阶段

1978—1990年国务院于1977年底到1978年初,召开了全国国营农场会议,批发了会议纪要,1978年6月省委、省政府决定恢复建立吉林省农垦局。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国营农场的领导班子、职工队伍和企业管理都进行了整顿。

表3-8-1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营农场经济状况

年 份职工人数
(万人)
工农业总产值(万元)国家基本建设
投资 (万元)
盈 亏
(万元)
合 计农 业工 业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2.3
2.4
2.5
2.6
3.0
3.3
3.5
3.7
4.3
4.5
4.9
3 616.2
3 070.6
3 850.8
4 053.8
4 529.5
5 047.5
5 074.5
5 718.1
6 644.1
7 995.5
9 178.8
3 258.3
3 375.6
3 512.2
3 500.4
3 943.7
4 393.2
4 220.7
4 590.2
5 233.4
5 743.1
6 167.2
357.9
332.0
338.6
553.4
585.8
654.3
853.8
1 127.9
1 410.7
2 252.4
3 011.6
1 252.3
568.7
377.1
515.9
691.2
441.6
764.2
1 997.3
1 278.6
1 328.7
2 006.7
287.3
-17.0
-18.9
-437.4
331.8
260.0
-373.3
-121.7
-226.4
-138.3
-186.6
1979年2月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国家农垦总局《关于农垦企业实行财务包干的暂行规定》的通知,是年,省农垦局推行“包定奖”责任制,把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和职工物质利益联系起来。当年全省农垦企业扭亏为盈。1980年农垦企业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职工家庭农场,到1984年全省农垦企业办职工家庭农场20 890个。
1980年,省政府批准试办5个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 吉林省农垦农工商总公司,长春市乳品公司,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工商总公司和梨树、双辽农场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
从80年代初,国营农场继续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中央两个1号文件。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重点对农场内部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开始从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的方向发展,克服单打一现象,调整各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着力于优质农产品基地,城郊副食品基地、医药生产基地,出口产品基地建设,经济效益有了提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由于农垦企业盈利水平低,生产条件差,实行利改税有很多困难。因此,“七五”期间国家决定对农垦企业继续实行财务包干。到1985年,全省国营农垦企业共有152个。其中,各种类型农场142个,独立工业企业3个,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和专业公司7个,全省农垦企业工农业总产值达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比重由70年代的10%左右提高到33.5%。全省国营农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4亿元,净值1.8万亿元,自有流动资金1.8亿元。
80年代国营农场的改革,最重要的成果是使国营农场从全民所有制单一经济,变为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和个体经济相结合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是使国营农场从单一经营转变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建运服综合经营的经济实体;是在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下,实行“大包干”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职工家庭农场,形成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从而结束了企业吃国家,职工吃企业两个“大锅饭”的历史,有力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束了长期亏损,靠国家财政补贴的局面,把企业推向市场,使农垦经济日益繁荣发展。
☚ (三)严重受挫阶段   二、生产水平 ☛

(四)全面振兴阶段

(四)全面振兴阶段1976—1990年

1975年国家外贸部批准,吉林省对外贸易在继续搞好收购调拨业务的同时,开展对港澳地区的自营试销出口业务。从此翻开了吉林省对外贸易的新篇章。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为全省对外贸易的振兴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1980年,在外贸体制改革中,吉林省变成内地口岸省,全面开办自营出口业务,把只对港澳地区的部分自营出口业务,逐步扩展到近洋和远洋,出口商品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疏通了外销渠道,建立了大批客户关系,使对外贸易市场逐步扩大。先后与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伊拉克、科威特、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世界五大洲10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联系和进出口业务往来。1981—1985年的5年间,农副产品的收购额及出口额分别增长了近5倍和10倍以上。农副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也逐步回升,1981—1985年各年所占比重分别为39.3%、46.2%、48.4%、60.0%、81.2%。到1985年末,出口商品品种由232种增加到468种。5年中,出口额在1 000万美元以上的有大豆、玉米、豆粕、园参、混合饲料等5个拳头产品,5年累计出口额为4.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0.9%。1985年仅玉米出口就达205.8万吨,居全国之首。出口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有猪肉罐头、棉纱、冻牛肉、高粱、薇菜干等8个骨干品种,5年累计出口1.3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2.5%。出口额在300万美元以上的有红小豆等10个品种,5年累计出口0.8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6%。
为了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增加出口商品品种,扩大出口货源,从8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玉米、杂粮、杂豆、种子等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并着手开发人参、鹿茸、山野菜、经济毛皮动物等系列出口产品,形成了一批出口创汇拳头产品。1986年以后,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进一步落实了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加之外贸企业实行自负盈亏新体制,极大地促进了吉林省外贸事业的发展,农副产品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增强。1990年全省农副产品出口创汇41 062万美元,占当年全省外贸出口创汇总额的54.6%,比1985年增长18.4%,比1978年增长31.2倍。在大宗骨干商品中,园参、活牛、冻家禽以及豆粕等出口增长幅度较大。其中园参出口高达1 133吨,比1985年增长近7倍,比1978年增长16.2倍;活牛出口5 282头,比1978年增长15.78%;冻家禽出口1 680吨,比1985年增长4倍,比1978年增长4.3倍;豆粕出口396.125吨,比1985年增长2.5倍。
40多年来,农副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带动和促进了农业经济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为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曾先后从苏联、美国、德国、波兰等国批量进口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设备,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80年代以来,在优良作物品种、畜禽品种引进,利用外资,兴办“三资”企业,农业先进技术引进以及农业技术、品种、劳务输出和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 (三)徘徊停滞阶段   第二节 国际贸易 ☛
0001674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