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煮海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煮海歌 煮海歌宋诗篇名。七古。柳永作。见《昌国州图志》卷六。题下自序“悯亭户也”。亭户,古代盐民之称。柳永曾任昌国(治所在今浙江定海)晓峰盐场大使,监督制盐,因此深知盐民疾苦。开篇四句写盐民不事耕织,专以煮海制盐为业,除缴纳赋税外,所剩寥寥,用以总领后文。“年年春夏潮盈浦”十二句,用“赋”的笔法对盐民艰辛的劳动作了生动的铺陈和描绘。诗文将制盐过程款款道来,文字简约,铺叙得法,从中见出收获之不易。“自从潴卤至飞霜”八句,再深入写盐民生活的悲苦。其中“秤入官中充微值”二句,表明官府盐价之低、课税之苛与高利贷盘剥之重。结尾八句,对盐民疾苦寄予深切同情,并表达了善良意愿。诗人切望国富民强,“甲兵洗净”,朝廷广施仁政,废除盐铁官税,选用贤相,恢复所谓夏商周的“三代之治”。此诗题材新颖,全用写实手法,寓议于叙,边叙边议,先叙后议,语言质朴,风格迥然有别于诗人的“偎红倚翠”的词作,在柳永为数绝少的诗作中堪称难得的佳篇。 ☚ 画眉鸟 蚕妇 ☛ 煮海歌[宋]柳永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何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盐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卤浓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秤入官中充微值,缗往往十缗偿。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甲兵净洗输征辍,君有余财罢盐铁;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柳永以词著称,且多写男女欢爱之情;存诗仅三首,此《煮海歌》一洗风流韵事,为盐民请命,很值得重视。这是即事命篇的新乐府,“煮海”即熬海水为盐,首章标目,卒章显志。 全诗三十二句,每八句为一层,共四层。 开头八句为第一层,写盐民的劳动特点。前四句总述特点,后四句细写淋卤。煮海的盐民无土地,女不能蚕桑,男不能耕种,衣食无着。他们经营什么呢?依靠什么交纳赋税呢?靠的是熬盐交纳赋税。“牢盆”是熬盐的器具, “输征”就是纳税。宋代有“产去税存”现象,农民失去土地,熬盐为生,照样需要纳税。盐民之苦,是由纳税和高利贷造成的。怎样把海水变为盐?每年的春季和夏季,海潮涨海滨,潮水落后,搜刮含盐的泥土,堆积得大如岛屿。岛屿似的泥土,经过风吹日晒,挥发水份,增加盐味,然后在泥土上灌海水,淋出盐卤。 “塯”,通溜,指盐卤从泥土中慢慢地流出来。 “煮海”并不是直接熬海水,而是先搜刮海泥,再经风刮日晒,然后滴淋成卤,熬盐卤方能成盐。这是一个漫长的多工序劳动,每一步骤都需付辛勤的劳动。海泥堆积似岛屿,皆为苦力所聚。 “卤浓”八句为第二层,写打柴和熬盐。滴淋成的卤水,比海水含盐浓度大得多,但它毕竟不是盐,与盐相比则太“淡”,所以盐民不敢停闲,需要入深山打柴。为打柴,明知深山野林有虎豹之迹,不敢回避,照样日出而去, 日夕而还,船载肩扛,无暇休息。柴投巨灶,大火熊熊燃烧,其热难忍,但必须守护灶旁, “晨烧暮烁”,这样才能使波涛汹涌的海水变为雪白的盐,堆积成高高的盐垛。这八句集中写采樵煮海之苦,终于换来了大堆白雪似的盐,似乎可休息享受了,其实则不然。 “自从”八句为第三层,写纳租还债。盐民无地,不能积存粮食,而熬盐需要一个很久的过程,并不是随时能熬盐卖盐,从“潴卤”到“飞霜”这一段时间,即从聚积卤水到熬成盐的一段漫长岁月,无盐可卖,靠什么生活呢?只有靠借贷维持生活。 “潴卤”即聚积卤水,上文已详写。 “飞霜”,形容白色的盐。六朝张融描写煮海成盐云: “漉沙构白,熬波出素;积雪中春,飞霜暑路。”这里以“飞霜”代盐已熬成。 “假贷”即借贷。宋代时盐铁由官府专卖,所以盐成之后“秤入官中”,卖给官府,价格很低。低价卖得的钱,首先要还债,而利息高得惊人,借“一缗”钱,常常是需要偿还“十缗”。年年刮泥、淋卤、打柴、熬盐,如此地周而复始劳动,从来无暇休息,所得的钱,官方的租税尚未交齐,私债已催逼不止。这样的年年劳动还有什么意思?妻子儿女早已不乐意干了,所以只得“驱妻逐子”,驱赶他们,强迫他们劳动。 “课工程”就是交给任务,限制完成。为何对自己的妻子儿女如此苛刻?不交官租要受皮肉之苦,不如此无法还债,无法活命, 自然之理,无须多说。如此劳苦,其生活如何? “虽作人形俱菜色”。“菜色”为脸黄肌瘦。“俱”字说明妻子儿女,所有盐民,统统如此,徒具人形而已。 最后八句为第四层,是作者的议论和为民请命。 “煮海之民”呼应开头,再点题目; “何苦辛”,即何等辛苦,多么劳苦,总结上文。“安得母富子不贫”,怎样使国家富裕而人民不穷苦呢?以母子关系比喻国家政府和人民百姓,既盼望国强,又希望民富,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本朝一物不失所”属歌颂之词,说宋王朝事事做得妥当,唯独海滨盐民未受到皇恩,希望皇帝的仁爱广及海滨盐民。接着,作者提出了具体办法:一是“甲兵净洗”,战争全部消除;一是“输征辍”,停止盐民纳税。二者是相关的,国家无战争,就可减少开支,国君就有余财,有能力罢免盐铁赋税。最后寄希望于宰相:太平盛世,宰相的作用如同调味的盐,可以辅佐国君,使国家再现夏、商、周的盛世。《尚书·说命》把治国比作烹饪,宰相如同调味的作料,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柳永巧妙地把盐民熬的盐和宰相的调味作用联系在一起,以期引起皇帝宰相关注盐民。 柳永曾担任浙江定海晓峰盐场的监督官,因而熟知熬盐过程和盐民生活,这是创作《煮海歌》的基础。他虽然身为官吏,又非常同情盐民,但无权减免盐民的赋税,所以详述盐民之苦,请命于皇帝宰相。为了让皇帝宰相听着顺耳,加上几句赞誉之词,而且还替他们设想了具体措施,可谓费尽苦心。 此诗四句一节,每节一换韵,两节一层。每节每层都有中心,而每节每层之间又有联系,过渡自然。如淋卤、采樵、熬盐、借债、纳租,各为中心,又互相联系,层层铺叙,条理清楚。就全诗看,先叙事说明盐民的基本情况;中间描写采樵熬盐,饱含抒情,表明爱憎;最后议论说理,为盐民请命。 《煮海歌》![]()
柳 永 煮海之民何所营? 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何寥落, 牢盆煮就汝输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 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盐味加, 始灌潮波塯①成卤。 卤浓盐淡未得闲, 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 朝阳出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 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 才得波涛变为雪。 自从瀦卤至飞霜, 无非假贷充𫘳粮; 秤入官中充微值, 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 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 虽作人形俱菜色。 煮海之民何苦辛, 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 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输辍, 君有余财罢盐铁。 太平相业尔惟盐, 化作夏商周时节。 柳永是北宋早期的著名词人。他的《乐章集》里,大多是写男欢女爱的作品。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三首,这首《煮海歌》反映了盐民的艰辛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可以看出,柳永除“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外,还有关心民瘼、为民请命的另外一面。 《煮海歌》层次井然,开头四句领起全诗,先说不事耕织的盐民,以“煮海”为业,引出下面煮盐艰辛的一段;接着再引出盐民在官租私租逼迫下过着苦难生活的一段。最后八句是议论,寓讽谏之意,全诗结构谨严。 柳永担任过浙江定海晓峰盐场的监督官,对盐民生活有所了解,成为他写《煮海歌》的现实基础。在描绘煮盐的艰辛时,柳永用他擅长的铺叙手法,层层展现盐民的劳动过程。潮涨潮落,盐分积淀泥中,盐民匍匐刮泥,堆成“岛屿”,让它风吹日晒。诗人所说“始灌潮波塯成卤”是指淋卤。把含盐的泥块“铺于席上,四围隆起,作一堤垱形,中以海水灌淋,渗入浅坑中”(宋应星《天工开物·作盐》),成为盐卤。然后上山砍柴,不论远近,不避虎豹,早出晚归,船载肩扛,运柴归来,用来熬卤成盐。白花花的盐是盐民经历千辛万苦得来的。清代《如皋县志》曾这样记载盐民之苦:“晓露未晞,忍饥登场,刮泥汲海,伛偻如猪,此淋卤之苦也。暑日流金,海水如沸,煎煮烧灼,垢面变形,此煎办之苦也。”这正是柳永此段诗意的极好注解。 劳动的艰辛还不足以说明盐民的痛苦。他们的痛苦更在于官租私租的重重剥削,因而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虽作人形,面俱菜色。这构成了《煮海歌》的又一重要内容。写艰苦劳动场面,用的是铺叙手法;而接着揭露高利贷盘剥之重,官府赋税之苛,入官盐价之低,触及到封建剥削的实质。作者采用了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手法。不同的艺术手法,适应不同内容的需要。前者引起对盐民的同情,后者激起读者的不平感。 宋诗喜发议论,《煮海歌》也不例外。“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以母子喻政府和人民,正好说明盐在宋代是由官府专卖,低价收购,官府成为盐民最凶狠的剥削者。后二句为盐民请命,祈求朝廷施行仁政,提高盐价,以活民命。由此减少的国家财政收入,只要“甲兵净洗”,去冗兵之弊,就足有余财,尽可罢盐铁之税。诗的最后又寄希望于宰相。像《尚书·说命》所说,治国就像烹饪,宰相即为调味的作料,“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只要宰相得人,恢复“三代治世”是指日可待的。那时,盐民便能安居乐业了。由盐民之苦生发一番大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见解,卒章显志,体现了曲终奏雅的讽谏之意,体现了对“煮海之民”的深切关怀。 后来元代王冕作《伤亭户》,清代吴嘉纪作《风潮行》,都切实写出了盐民的苦辛。《煮海歌》成了这类诗的先驱。 《煮海歌》zhu hai geSong of Evaporating the Sea→柳永 (Liu Yo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