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
新中国成立前本州农业生产条件极差,生产力水平低下。1949年全州塘库总蓄水库容仅221万立方米,灌溉引用流量47. 7秒立方米,机灌和电力提灌是“一张白纸”。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国家、集体和农民投入大量资金和劳动力,大办水利事业。到1990年末,全州共有蓄、引、提灌工程31 960处,蓄水库容量2.72亿立方米,为1949年的122倍;引用灌溉流量181.5秒立方米,提灌装机容量4.88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29万公顷,占全州稻田面积的67.12%,为1949年的1. 66倍;保证灌溉面积7.85万公顷,占全州稻田面积的56.7%,为1949年的2. 64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109平方公里,占全州水土流失面积的46.3%,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村小水电站已星罗棋布地发展起来,到1990年全州有79. 2%的乡(镇),57.8%的村,51%的农户用上了电。
新中国成立前本州没有任何农业机械。1958年才有拖拉机6台,156千瓦。到1990年底,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5. 6万千瓦,有大中型拖拉机942台,小型拖拉机2 620台,排灌机械7 887台,植保机械734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 14万台。各种农业机械拥有量以千瓦计,比1958年增长2 281倍。
农田物质投入有了增加。1990年全州农耕地化肥施用量达到11.29万吨(实物),平均每公顷耕地施化肥612. 75公斤, 比1953年平均每公顷施0.45公斤(1953年前没有化肥)增长1 361倍。随着科技兴农活动的开展,本州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有了新突破。1990年全州杂稻推广面积达到9.45万公顷, 占水稻栽播面积的69%; 比杂交玉米0. 91万公顷, 占玉米播种面积的40.2%。新法育秧、防治病虫害、改造中低产田均有较大进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