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包括:货币政策目标理论,货币政策工具理论,货币政策传导理论,货币政策效果理论,货币政策选择理论。
1.西方经济学家一般都承认货币政策有四大目标,即物价稳定、就业充分、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目标并不是同时提出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确立的,也就是说某一个政策目标的提出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相关。大体说来,物价稳定目标的提出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那时西方经济社会普遍实行金本位制,货币数量的变化不能对产出、收入、就业发生影响,只能对物价发生影响,所以经济学家们提出货币政策要以物价稳定为最终目标。就业充分目标的提出是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后,那时经济萧条,失业剧增,增加就业就成为货币政策首要关注的问题。经济增长目标的提出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那时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即在资本主义体系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在资本主义体系内,联邦德国、日本战后经济迅速起飞,而美、英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迟缓,在这种状况下,西方经济学家提出货币政策的第三个目标要着力于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的提出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交往频繁以及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收支状况成为各国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国际收支平衡便成为货币政策追求的第四个政策目标。总之,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而提出和确立的。在某一个国家或在一个国家的某一时期中,对这四个目标的选择有其侧重点。
2.货币政策工具是货币当局用以实现目标的手段,大体说来有两大类,即一般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前者,作用的对象是整个银行金融系统的资产和负债,作用的效应是整个社会的货币信用状况;后者,作用的对象是某些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作用的效应是某些领域的货币信用状况。
3.在货币政策理论中,值得关注的是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即通过什么机制发挥政策效应的理论。大体说来,政策传导理论有三种类型,即资产结构调整效应的传导机制;财富变动效应的传导机制;信用可供性效应的传导机制。其中又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传导机制。资产是人们拥有的财产,它包括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等,金融资产中又包括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资产具有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所谓资产结构调整效应,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各经济主体资产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经济生活的变化。在西方经济学说中,由于古典学派不认为货币是一种金融资产,因而在其理论体系中无所谓“资产结构调整效应”。确立资产结构调整效应理论的是凯恩斯、弗里德曼和托宾等人。凯恩斯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理论,能够描述为以下传导机
生产总值变动。上述两种传导机制的比较可以看出:凯恩斯重视利率变动的作用,而弗里德曼却重视两种资产价格相对变动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弗里德曼看来,利率变动的状况是不确定的,它产生的即期效果与它的滞后效果可能相反,同时他认为人们持有的资产多种多样,能相互转化,不限于凯恩斯说的实物资产和债券。托宾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理论,能够描述为以下传导机制过程:中央
值变动。托宾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传导机制理论与凯恩斯、弗里德曼的理论比较,是强调通过影响银行和非银行金融部门的资产结构变动去完成的,而这两个部门资产结构变动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货币供给量变动的作用下,使它们的资产结构“三性”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