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皖南丘陵山地林茶粮区
该区包括石台县、绩溪县、旌德县、宁国县、泾县、青阳县和黄山市全部,贵池市、宣州市、东至县、郎溪县、南陵县的一部分。土地总面积约2.6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9%。其中,耕地约306千公顷,占全省的7%,耕地率12%;林业用地约1 920.6千公顷,占全省的6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3%。总人口约564万人,占全省的9.6%。其中,农业人口约459万人,占全省的10%。这是一个山多田少,以林茶为主的山区。
该区是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三组相对隆起的山地构成,地貌类型多样。其中山地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6%,丘陵约占38%,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约占6%。同大别山区相比,丘陵和平原所占比重偏高。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水热条件相当优越,土壤以黄红壤为主,适宜于发展杉、竹为主的用材林和油桐、油茶、漆树为主的经济林以及茶叶生产。该区是全省森林资源最多的重要商品材产区和盛产名茶的全国重点茶区之一。区内山间盆地比较开阔,农业生产用地有一定基础,全区多数县粮食能够自给,林、粮、茶争地矛盾较小,有利于林、茶基地建设。今后农业生产发展应以林、茶为主,种好现有农田,提高粮食自给率,重点建设林、茶商品生产基地。
区内按人均占有林业用地和耕地多少的不同,共划分6个二级区。
1.宣郎广丘陵稻茶竹区。该区位于皖南山区的东北部,包括宣州市、郎溪县、广德县、泾县、南陵县的部分地区。人均耕地、林业用地分居皖南区的第一和第六。粮食自给有余。新建的林、茶场营造了大量杉、竹、茶园。土地后备资源丰富,适于发展林茶的荒丘岗地比较多。农业生产方向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粮、林(竹)、茶兼顾,注重发展放牧业。
2.东贵青丘陵粮桑林区。该区位于皖南山区西部沿江一带,包括贵池市、东至县、青阳县的丘陵部分。人均耕地、林业用地面积分居皖南区的第三和第四。为皖南区中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商品率较高而林地较少的一个亚区。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全区适宜于发展蚕桑、油桐的荒山荒地较多。农业生产方向是进一步搞好粮食生产,积极发展蚕桑和木本油料、薪炭林等。
3.宁旌绩低山丘陵林茶粮桑区。该区包括宁国县、旌德县全部,宣州市、绩溪县、泾县、广德县的一部分。人均耕地、林业用地面积分居皖南区的第四和第二。区内山、丘、畈兼有,林、粮、茶、桑综合发展的条件相当优越。粮食基本能够自给。区内农业生产方向应实行林、粮、茶并重,因地制宜地发展蚕桑生产。
4.黄山九华山中低山林茶区。该区包括祁门、石台县的全部,黄山市黄山区,歙县西北部以及贵池市、黟县、休宁县、东至县、青阳县的山区部分。人均耕地、林业用地面积分别居皖南区的第五和第一。这是省内重要的以杉、竹为主的用材林基地和盛产内外销名茶的优质茶区。旅游条件得天独厚。区内农业生产方向是以林、茶为主,积极发展采集、加工和旅游业。
5.休屯盆地粮油区。该区包括黄山市屯溪区和休宁县、黟县、歙县、绩溪县沿新安江上游的河谷平原地区。人均耕地、林业用地面积分居皖南区的第二和第五。为省内低纬度的山间盆地,发展粮、油生产的水、热、土条件优越。发展多种经营的潜力也很大。区内农业生产应以粮、油为主,积极发展桑、茶、果生产。
6.歙南中低山林茶果区。本区包括歙县南部地区。人均耕地、林业用地面积分居皖南区的第六和第三。区内山高、水多、林少、耕地少、粮食严重不足,陡坡垦殖比较普遍。该区是“屯绿”的主要产地。本区农业生产应以林、茶为主,因地制官发展蚕桑、果树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