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阿昌族传统伦理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阿昌族传统伦理思想

阿昌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阿昌族,自称因地而异的有“蒙撒”、“蒙撒掸”、“衬撒”、“汉撒”、“峨昌”等。汉文史籍中称“峨昌”、“莪昌”、“俄昌”或“阿昌”等。历史悠久,其先民公元二世纪就居住在滇西北怒江流域,约于公元13世纪迁徙定居在今陇川、梁河地区。与汉、白、傣等民族关系密切。历史上受南诏和大理政权管辖。现有27,708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解放前,封建领主经济占支配地位,地主经济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阿昌族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该民族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民间创世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就描述天地是由遮帕麻(天公)和遮米麻(地母)用自己的身躯和泥、沙、水造成的。天、地造成后,天公地母遂结成夫妻。九年后生下一颗葫芦籽,种植后,很快就结出一个磨盘大的葫芦。剖开葫芦,从里走出汉、傣、白、纳西、哈尼、彝、景颇、德昂、阿昌等九个民族。后洪水泛滥,地母用三根地筋补好了东、西、北三边天地,天公修好了南天门,使世界重获安宁。但大地中央又出了乱世魔王腊訇,它扰乱乾坤,荼炭生灵,无恶不作。天公挺身而出,肩负起降伏恶魔、重整天地的历史重任。史诗从整体上歌颂了遮帕麻与遮米麻那种为天地形成和人类发展而割乳挖喉,不惜牺牲自己血肉的可贵品德与献身精神;通过对“九种民族是一个爹,九种民族是一个妈,九种民族子孙多得像星星,九种民族原本是一家”的关于诸民族同源异流的描写,反映了阿昌族人民企盼各民族团结友爱、亲如兄弟的道德愿望;史诗还肯定了遮帕麻和遮米麻是天地人世间最大的善神,而腊訇则是最大的恶魔,揭示了善恶对立自古存在,但善终归要战胜恶的客观规律。《继母》、《亲妹子与晚妹子》、《牛娃》、《哪个错找哪个》和《大象走路为什么轻轻的》等民间故事,也从多角度反映了阿昌族人民的传统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在社会生活习俗中,还有类似于封建宗法的家族组织,它由一个或几个村寨的同一姓氏组成“家会”,“家会”里设族长、管事、总务等职。族长由德高望重的人担任,管事和总务皆协助族长管理好家族内部的事务。家规规定:“族内子弟有忤逆不孝,致以小犯上者,其家中来报家会时,由家会罚四十大板。”这些家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道德规范的性质。此外,部分地区还盛行“养老田”的做法。以前只有男子方享有财产继承权,儿子成家后必须分家另过。分家时,世俗规定先要给父母留一份田地:“养老田”。余下的田地和财产由诸子平分。同时还需由老人指定一人仍住老家,以负责奉养老人,耕种“养老田”。实际上这也是孝敬父母的道德家规。阿昌族人视勤劳、勇敢、刚毅为传统美德。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素以善打刀、喜佩刀著称,故他族人常称他们是“像刀一样的民族”。提倡忠孝恭顺的道德规范,注重热情好客的礼仪礼节。相信善恶自有报应。在婚恋道德上,青年男女婚前均享有恋爱自由,往往通过“腊撒”即“换手艺”活动来了解(男方)是否讲友谊、讲品德、讲礼貌、讲骨气,对姑娘的道德要求是勤快、灵巧。“腊撒”活动分“相送”、“回礼”、“赠送”和“刹水”四个阶段。通过不同阶段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只有确认对方的德行均符合自己的要求后,才能建立诚挚的爱情。但实际上,婚姻的最后缔结多由父母包办。习俗规定:妇女没有财产继承权;不能住在楼上;不能跨越犁、耙、刀、枪等生产工具。父权制观念浓厚,丈夫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享有支配权。部分地区还残存着“不落夫家”和转房制的原始婚俗及其相应的道德观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