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开展竞赛
1951年,在开展爱国增产竞赛运动中,陈永康获得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1962年,部分地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竞赛,比政治思想好,比执行政策好,比工作作风好,比推广先进技术好,比总结经验好。1978—1979年,全省开展“金花赛”(粮食)、“银花赛”(棉花),参加“银花赛”的妇女达120多万人,植棉16万公顷,使棉花亩产水平,普遍比一般大田产量高两成左右。
80年代初,省科委和省农委联合发动搞麦类、水稻百亩联片高产栽培技术中间试验,也是一种竞赛性质的推广活动。22个片的小麦平均亩产450公斤左右,24个片的水稻平均亩产550公斤左右。邗江县湾头公社田庄大队试点成功后,以百亩带千亩,千亩带万亩,促进了扬州地区小麦全面增产。到1983年,全省麦类百亩丰产方发展到558个,面积约6 700公顷;水稻百亩丰产片由24个发展到1 000个,面积约6 700公顷。
1986年秋播起,分省、市、县三级开展 “丰收杯”高产竞赛活动。竞赛项目为杂交水稻、常规粳稻、小麦、夏玉米、棉花、油菜、花生等7项,每项分高额丰产田和连片丰产方两类。在“丰收杯”高产竞赛过程中,全省各级领导把搞好丰产方作为农业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措施来抓,亲自带头搞点,努力保障物资、资金落实,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使高产竞赛得以顺利进行并呈燎原之势。
1992年起,为配合全省 “吨粮田”建设,在原“丰收杯”竞赛的基础上开展 “吨粮杯”竞赛,要求把丰产方建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方”、“攻关方”,建成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的 “活教材”、“活现场”,建成各级领导组织生产的 “指挥方”、“检验方”。高产竞赛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提高,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速度,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