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四5047动爱抚。闽语。福建永春〖 〗。𪜶母过身咯,无侬~他母亲去世了,没人疼他了。   疼痛téngtòng伤、病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 △ 强忍~。 疼痛téngtòng由伤、病等引起生理方面难受的感觉。例如: ❶ 因为没有及时上药,伤口有点疼痛。 ❷ 风雨飘零,心神不宁,骨节疼痛,都足以引起他们剧烈的忿怒…… (叶圣陶《倪焕之》) ❸ 她手掌火辣辣地疼痛。 ❹ 拔去一齿,毫不疼痛。 ❺ 两条腿也疼痛起来。 ❻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 (朱自清《背影》) ❼ 俞秋兰舔舔疼痛的嘴唇,没有回答。 ❽ 龙庆揉着疼痛的红眼睛,……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❾ 她觉得她的心因疼痛而肿胀了。(巴金《春》) ❿ 保尔解开马,忍住膝上的疼痛,咬着嘴唇,骑上去。 疼痛tengtong由创伤或某些疾病引起的难受的感觉:病人觉得腹部~|牙髓炎使他~难忍。 疼痛téng tòng形容词。痛,多用于贬义。 【例】 在战场上炸掉胳膊的事,在医院里开刀的事,肉体上是怎样疼痛的,他早就忘了……(莫应丰《将军吟》) 疼痛téng tòng由伤病引起的痛苦感觉:薛蟠酒已醒了大半,觉得~难禁,不禁有嗳哟之声。(四七·1095) 疼痛 疼痛疼(生~;刺~) 痛(痛楚;楚痛;疾痛;肉~;骨~;跳~;发~;负~) 感觉疼痛:痛觉 痛觉和痒觉:痛痒(~相关) 难受或疼痛的感觉:火辣 感到痛苦或疼痛的地方:痛处 酸麻疼痛:辛(辛楚) 酸疼发麻:酸麻 酸疼痛楚:酸楚 又酸又痛:痠痛 酸痛 痛时且觉酸软:痠痛 酸痛 酸疼无力:酸软 人身肌肉过度疲劳或因病引起的酸痛无力的感觉:痠 酸痛之极:酸削 因受伤而疼痛:伤痛 头部疼痛:头疼(~脑热) 因思念而引起的头痛:首疾 头脑眩晕胀痛:头昏脑胀 头昏脑涨 头昏脑闷 昏头胀脑 昏头涨脑 心脏所在部位感觉疼痛:心痛 刺激皮肉而感到疼痛:刺痛 肌肤因受淹渍刺激而疼痛:刺人 高温与皮肤接触感觉疼痛:烫(~手) 因被火烧或鞭打等而产生疼痛的感觉:火辣辣 辣豁豁 烧灼一样的疼痛:灼痛 燥热灼痛:火焦火辣 轻微疼痛的感觉:酸溜溜 隐隐约约的疼痛:隐病 隐伤 感到疼痛:作痛 剩余的疼痛:遗痛 遗恫 大痛之后未全部消失的痛楚:余痛 非常疼痛:疼得要命 痛不可言 痛不可忍 火烧火燎 疼痛之甚:痛煞煞 彻心疼痛:十指连心 疼痛到极点:彻心彻骨 极度疼痛:死去活来 发疼,很疼:生疼 剧烈的疼痛:剧痛 由于某些病症引起的内脏剧烈阵发性疼痛:绞痛 隐隐微痛的样子:阴阴 胀痛的样子:岑岑 疼痛难忍的样子:龇牙咧嘴 龇牙裂嘴 呲牙咧嘴 傞牙俫嘴 露嘴龇牙 雌牙咧嘴 雌牙露嘴 雌牙扭嘴 酸痛剧烈的样子:酸嘶 (疾病、创伤引起的 难受的感觉:疼痛)
另见:痛苦 难受 ☚ 心里的感觉 饥饿 ☛
疼爱 疼爱疼(疼痛;心疼) 怜爱 爱怜 劳爱 矜爱 愍爱 妪掩 宝贝 父母疼爱子女:老牛舐犊 疲牛舐犊 父母对子女的爱,只知爱惜,不知教育,任其恣情任性:禽犊之爱 父母对子女的疼爱:舐犊之爱 舐犊之私舐犊之念 父母对子女的疼爱的感情:舐犊之情 对子女关心、疼爱的感情非常深:舐犊情深 自己所生养的儿女自己疼爱:自肉自痛 特别疼爱:偏疼 (关切喜爱:疼爱) ☚ 敬爱 怜爱 ☛ 疼痛pain系最常见的一个症状。为病人最普通最敏感最痛苦的一种不适感。其发生是由感觉神经末梢在阈上致疼痛因子作用下而产生的,如针扎、刀割、火烧、电击、蛇咬、蜂蜇、化学物质腐蚀、微生物炎性感染、动脉血栓、冷冻等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精神等因素作用下而产生的。疼痛的性质与程度与刺激因子、作用强度、机体反应程度有关,可有针刺痛、刀割痛、闷痛、胀痛、绞痛、撕裂痛等;依其动态变化情况又有局限痛、弥散痛、放射痛、游走痛等。不同性质的疾病常发生具有不同特点的疼痛,故认真了解疼痛的特点对于诊断某些疾病有意义。 疼痛pain系机体组织受到各种致痛物刺激时产生的痛觉反应。即致痛物直接兴奋神经末梢痛觉感受器,产生冲动并传入脊髓后根神经节细胞,再经传入神经进入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第一感觉区引起疼痛。痛觉能促使机体迅速避开或除去损害物。致痛物包括组织受损时释放的乙酰胆碱、组织胺、钾离子等。 疼痛 疼痛疼痛是一个常见的自觉症状,是由痛感受神经末梢发出的神经冲动,沿传人纤维进入大脑某些部位的神经细胞后,而被感知的一种不舒适感觉。痛觉的产生通常与外周组织的损伤有关。组织损伤时,局部疼痛刺激可通过正常的传导径路引起疼痛,但在神经传导径路敏感性增高的情况下,非损伤性刺激也可引起疼痛。 躯体受到疼痛刺激后,可出现两种痛觉。首先出现的是快痛(或称锐痛、刺痛),而后转为慢痛(或称钝痛、灼痛)。快痛系由Aδ纤维传导,而慢痛则由C纤维传导。可以引起疼痛的物质称为致痛物质,主要包括: (1) K+与H+:当组织损伤或炎症时,细胞可释放K+和H+。K+浓度达10~15mEq/L时即具致痛作用。局部循环障碍或缺血时,常因体液H+浓度升高(pH5.3以下)而致痛。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时,胃酸对胃粘膜的痛敏感区呈致痛作用(其痛阈是pH1.5)。 (2) 组胺: 体内大部分组织都含有组胺。在损伤、炎症、超敏反应等病理情况下,可释放组胺,当其浓度达10-5g/ml以上时,即可致痛。在较低浓度(10-7~10-5g/ml)时只引起痒感。 (3) 5-羟色胺与P物质: 体内5-羟色胺(5-HT)主要由血小板吸附、贮存和运载。当血小板崩解时可释放5-HT,其致痛浓度为10-7g/ml。急性冠状循环阻塞时,由于受损心肌区血小板释放5-HT,肌纤维释放K+,以及生成血浆激肽,刺激了该区的感觉神经末梢,因而引起疼痛。肌肉活动时可产生P物质(一种生物活性肽)。正常情况下由血液循环移除,当循环受阻而致相对缺血时,P物质蓄积到一定浓度也可致痛。 (4) 血浆激肽类: 血液和细胞外液含有生成血浆激肽类的蛋白系统,在激肽释放酶的作用下,由激肽原形成激肽类。缓激肽、胰激肽和蛋氨酰胰激肽是血浆和细胞外液中形成的三种致痛激肽,其中以缓激肽的作用最强。激肽释放酶既可以是外源性的 (如胰激肽释放酶),也可以是内源性的(如血浆激肽释放酶)。胰液中除含有胰激肽释放酶外,还含有致痛的胰蛋白酶,当胰液进入腹腔时(胃溃疡穿孔或急性胰腺炎),刺激痛敏感的腹膜壁层,引起剧痛。炎症渗出液中也含有完整的血浆激肽形成系统,可形成致痛激肽。缓激肽对痛觉神经末梢的刺激作用可被水杨酸削弱,而被5-HT加强。 此外,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前列腺素E在一定条件下也有致痛作用。 机体不同组织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及所出现的痛觉性质、程度和反应不完全相同。因此,一般把疼痛分为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 包括皮肤和皮肤以下的深部组织受到刺激时出现的疼痛。皮肤的痛感受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发生锐痛,有明确定位。位于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关节囊、骨膜等的痛感受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则引起钝痛,定位不明确。骨膜对物理和化学刺激敏感,而致密骨则不敏感,但疏松骨是敏感的。关节周围表面的组织对针刺、刀割或烧灼不甚敏感,而关节囊表面的组织对化学刺激极为敏感。血管中,静脉有的对针刺敏感,有的对化学刺激敏感,而动脉比静脉更为敏感;血管外膜敏感,但血管内膜可能不敏感。传入神经纤维本身对针刺敏感,对化学刺激也敏感。 内脏痛 内脏器官受到疼痛刺激后,出现钝痛,疼痛的定位往往不明确。胸膜壁层对针刺、化学刺激和摩擦均敏感,但肺、胸膜脏层和心包膜对上述刺激不敏感。心肌对化学刺激和冠状动脉血流供应不足敏感。食管虽可感受温和凉,是否对痛敏感尚未证实,但食管炎时则痛觉敏感。腹膜壁层对物理和化学刺激均敏感,脏层则不敏感。胃肠道对切割、烧灼和挤压均不敏感,但对管腔的过度扩张或肠系膜受牵拉则痛觉敏感。正常的阑尾和盲肠对挤压不敏感,但阑尾炎时,因痛阈降低,挤压时可引起疼痛。肝和肾对切割、挤压和烧灼均不敏感,但肝、肾被膜牵张时则可产生痛觉。肾盂、输尿管和膀胱底为痛敏感区。子宫对烧灼或切割不敏感,但电刺激宫颈及分娩时子宫收缩和宫颈扩张均可致痛。尿道和睾丸对致痛刺激极为敏感。 痛觉过敏 是指对通常不引起疼痛的刺激产生了痛觉,或损伤性刺激引起的痛觉比通常更为剧烈。痛觉过敏往往是神经受损或组织损伤的结果。在组织损伤时产生的痛觉过敏,有原发和继发两种形式。 (1) 原发性痛觉过敏: 痛觉过敏出现在组织损伤区内。例如,在烧伤或感染情况下,痛觉阈值降低,以致非损伤性刺激也成为致痛刺激(如衣服的摩擦也可致痛)。这种痛觉过敏是由于受损组织内的痛感受神经末梢受到局部化学物质的刺激之故。如组胺、5-HT、H+、K+及血浆激肽(尤其是缓激肽)等的浓度升高,在静息状态下就足以诱发疼痛,而当受损部位发生血液循环障碍时,其致痛作用尤为显著。 (2) 继发性痛觉过敏: 痛觉过敏发生在邻近病变组织的未受损区。其特征是痛觉阈值不降低,但在强烈刺激作用下,继发过敏区较正常皮肤感觉区的疼痛显著,唯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继发性痛觉过敏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兴奋扩散所致。后者也可使兴奋扩散所及的神经节段支配的骨骼肌发生疼痛性痉挛和局部血管功能障碍及腺体分泌功能亢进。 神经受损时产生的痛觉过敏,是因选择性损伤粗纤维之故,在此情况下轻微的触刺激也可引起剧痛,尽管此时并无外周组织的损伤。 灼性神经痛 是在神经受损以后出现的一种持久的具有灼热感的疼痛,并伴有受损神经支配区的多汗和局部血管运动功能障碍。其发生机制目前有几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它是由于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在神经受损部位发生了偏转。例如,当刺激受损的外周神经前根时,可在后根记录到神经冲动。这被解释为沿运动神经传递的传出冲动在受损部位偏转至感觉传入纤维,并由此返回到脊髓,从而成为产生灼性神经痛的基础。另一观点认为,在节后交感神经纤维与C纤维之间由于绝缘性的破坏而形成突触,以致沿交感神经纤维持续发放的冲动通过邻近的C纤维转而成为传入冲动。灼性神经痛患者在行选择性交感神经切除术或交感神经阻断术之后,疼痛可以缓解,说明交感神经可能参与灼性神经痛的发生。此外,在灼性神经痛的发生上,也可能因受损神经再生时只有C纤维,而缺乏其他感觉类型(如触觉)的神经纤维所致。最近认为,脑干网状结构可按照中枢闸门控制对各级水平的躯体传入投射系统产生持续的紧张性抑制影响,而这种抑制性影响部分系由来自皮肤和肌肉的持续传入冲动所维持。如果这些传入冲动减少或消失,则可引起不同水平神经元团的持续不停的活动。在灼性神经痛情况下,若能暂时消除肢体的不适(如麻醉剂的局部封闭),以加强肢体的活动性,从而增加来自皮肤和肌肉的传入冲动(特别是来自肌肉的冲动),就能破坏不同水平神经元团内持续活动的更迭,起到镇痛效应。但若疼痛已成为突出症状,以致肢体的活动长期受限时,再行局部麻醉,甚或行外周交感神经切除术,也均不易产生镇痛效果。 牵涉痛 许多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在受同节段神经支配的体表部位所出现的疼痛。例如,起源于横膈中央区的胸膜或腹膜病变可引起肩和颈部疼痛,这是因为横膈中央部与肩和颈部的感觉传入冲动均由C3~C4进入脊髓之故。内脏病变时不只限于体表出现牵涉痛,身体深部的其他组织也可出现牵涉痛,如阑尾炎早期,出现上腹痛。此外,躯体不同部位之间也可出现牵涉痛,如牙齿病变时出现面颊痛,往往不易判定真正病痛的牙齿。因此,牵涉痛的发生,并非由于内脏传导径有何特殊性质。心绞痛时可在肩胛及上臂内侧出现牵涉痛 (心脏传入纤维进入脊髓C3~T5),反之,有心绞痛史的患者,于第一胸椎椎间韧带注入高渗盐水,也可诱发心绞痛。产生牵涉痛的部位往往符合于神经节段支配的规律。但也还有一种不符合于神经节段支配规律的牵涉痛,称为习惯性牵涉痛。即当身体某部受刺激时,以往有过创伤或其他病理过程的部位可出现疼痛。例如,用膨胀气囊刺激上消化道时,不符合于神经节段支配部位的瘢痕也可出现疼痛。 了解牵涉痛的不同类型非常重要,因为许多内脏病变除了出现牵涉痛外,并无其他体征,如肺炎早期,肺部症状和体征并不明显,却可出现明显的下腹部疼痛,甚至出现肌卫及触痛,易被误为阑尾炎。 为了解释具有神经节段支配特点的牵涉痛,曾提出了两种学说: ❶聚合-易化学说。认为来自内脏的感觉冲动进入脊髓后,建立起“激动性灶”,易化来自皮肤并进入同一节段的神经冲动,兴奋脊髓丘脑束纤维,于是出现了应皮肤区的痛觉。 ❷聚合-投射学说。认为某些内脏传入纤维与体表传入纤维聚合在一起,共同终止于脊髓、丘脑或皮质的同一感觉神经元,而通常聚合的部位是脊髓丘脑束神经元。由于来自内脏和体表的痛觉传入纤维数目多于脊髓丘脑束神经元,因此,必然有某些痛觉传入纤维聚合于同一脊髓丘脑束神经元,并与其形成突触联系。当来自内脏的传入冲动兴奋此神经元时,就可使共聚于该神经元的体表传入神经所支配的相应部位出现牵涉痛。而单独与脊髓丘脑束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的内脏传入神经纤维只引起非牵涉的内脏痛。习惯性牵涉痛的发生机制,按闸门控制学说,可能是由于机体某损伤或病变部位发出的冲动使闸门处于长期开放状态,以致来自远隔部位的冲动引起了原先受损部位的疼痛。 牵涉痛的聚合-易化机制 (自 Ruch,1963)A、B和C分别代表起源于同一脊髓节段的所有脊髓丘脑纤维的神经元团。A代表与皮肤感觉器官有传入联系的神经元区; B代表与皮肤和内脏传入纤维有联系的重叠区,B引起牵涉到皮肤的痛觉; C代表与内脏有传入联系的神经区,引起真正的内脏痛。a、b和c分别表示细胞体在A、B和C区的脊髓丘脑束纤维 幻肢痛 是指截肢后仍出现该截肢部分的幻痛。幻肢痛通常发生截肢之前该肢体已出现过剧痛的患者。根据闸门控制学说,幻肢痛的发生可能是由于截肢前过量的感觉传入冲动使闸门处于持久的开放状态,以致截肢后不仅截肢端的传入冲动可以引起幻肢痛,其他部位的感觉传入冲动也可引起幻肢痛,例如压迫头部或健康肢体可诱发幻肢痛。减少感觉传入冲动往往可以缓解幻肢痛。如用10%普鲁卡因注入患者的脊柱棘突间组织可引起截肢部分的麻木感,并可短期或持久缓解幻肢痛。在幻肢痛的发生上,复杂的记忆机制也可能参与作用,这是因为尽管截肢部分已不复存在,但皮质感觉区内仍保留其代表区,当身体某部受到刺激时,在出现幻肢痛的同时,往往回忆起截肢前该部分受损的情况。 ☚ 神经肌肉传递障碍 脑脊液循环障碍 ☛
疼痛 疼痛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多数病因疼痛而就医。它是病人的主观诉述,不能进行客观的测量,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几乎没有一种躯体性疾病不在它发展的某个阶段出现痛。许多病是因其痛而得以诊断,例如阑尾炎、心绞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医师可能因为对疼痛的认识不足而耽误诊断。 大体而言,疼痛是由于组织受到伤害性刺激而引起。有的组织只对特定的伤害性刺激产生痛反应,对其他伤害性刺激则不产生。引起皮肤痛觉的戮、割、灼等刺激对肠胃不致痛。骨胳肌和心肌在缺血情况下收缩产生痛。关节滑膜腔内发炎引起疼痛。尿酸钠结晶的局部沉积引起痛风性关节痛。血卟啉病的急腹痛可能与卟胆原的毒性作用有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急腹痛和胰岛素分泌过多症的腹痛,高血钙的尾骨痛只能认为可能与代谢障碍有关。更有些情况则并不存在任何伤害性刺激,例如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内脏痛 内脏可因过度扩张、平滑肌痉挛、缺血或化学物质刺激而引起位于体表深部的内脏痛。这是一种钝痛,定位觉不明确,常伴恶心、出汗或血压降低等植物神经反应。胸腹腔内脏痛觉经由交感神经(内脏神经)传递,穿越交感神经节而不进行突触交换,然后由白交通支而进入脊神经。盆腔的内脏痛经由腰骶副交感神经传递。心和主动脉弓的感觉纤维经T1~4传入中枢。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囊的感觉纤维经由T6~10传入。小肠、肾的感觉纤维经由T10~12传入。大肠、输尿管的感觉纤维经由T10~L2,盆腔器官由S2~4传入。 神经根痛 感觉神经根或感觉神经节受压迫或其他刺激性损害时可出现根性神经痛和感觉异常。对神经根的牵引诱发痛的加剧。神经根受压的病人痛分布于受涉脊神经根的硬节,感觉异常分布于相应的皮节。S1受压时的痛自臀沿腿后部向下放射呈典型“坐骨神经痛”,感觉异常位于足底。L5受压时的痛放射可能相同,感觉异常发生于足背和小腿外侧面。 牵涉痛 内脏或深部组织病变的痛可能反映为与其相同或邻近脊髓节段的皮节、硬节或身体更远隔部位的浅表痛或深部痛,称作牵涉痛。例如,心绞痛一般位于前胸,可向一侧上肢远端放射。有时痛位于颈项或肩背(C3~7),甚至肩关节活动受限,上肢远端皮肤萎缩、手腕肿胀等。痛也可能发生于上腹(T6~10)或颌(三叉神经分布区)。食管、纵膈疾病的痛也可呈类似分布。腰肌损伤或撕裂可发生引至鼠蹊和阴囊的痛而类似肾绞痛。 牵涉痛的机理可能为周围性。两个部位的感觉信息经由同一个后根神经节细胞的周围分支传向细胞体。由于病变部位经常传入的伤害性刺激信息破坏了周围神经元的功能完整性而不能正确定位。牵涉痛的机理也可能为中枢性。躯体浅表或深层传入中枢的阈值下冲动跟病变内脏传入的异常冲动相会聚而发生总和。躯体的感觉纤维分布远较内脏为丰富,其传入冲动的定位性也较内脏为更明确,两者的冲动在中枢总和时产生的痛觉,使病人感到是发生在平时有较明确定位的躯体部位。牵涉痛有时发生在无关的节段,可能是因为这些节段所支配的结构也存在病变。 冠心病而伴颈椎病的患者,心绞痛可能牵涉至颈项。由于自律神经及伴随其行走的传入纤维的分布非常广泛,内脏牵涉痛可有多种可能性。将冷水注入胃内有引起前额、眼后和双颧疼痛的。此外,躯体和内脏传入冲动还可在脑干、丘脑,甚至眶额皮层,发生会聚;两侧半球可通过胼胝体互相连结。因此,牵涉痛、异位痛还可能和大脑皮质有关。 放射痛 涉及感觉通路的病变可引起向受涉纤维所支配部位放射的痛。正中神经在通过腕管处的受压可出现拇指、食指远端的刺痛。胫后神经在跗管的受压可引起足底烧痛。脊神经根受压时发生向相应皮节或硬节放射的疼痛。脊髓痨、亚急性联合变性而损害后索纤维,脊髓空洞症破坏胶状质后都可有放射痛。颈椎病或多发性硬化刺激颈髓后索,当颈项突然屈伸可出现沿背部向下放射的触电感。 扩散痛 涉及周围神经的病变,其疼痛除了可向远端放射外,尚可扩散至该神经的近端部分,甚至扩散至邻近其他神经或较远脊髓节段的感觉分布区。正中神经在腕管内的受压,可表现为影响整个上肢的臂神经痛。1例手指远端挫伤的疼痛最后向近端扩散至枕项部。这种现象可能与感觉冲动的会聚和伤害性刺激传入纤维的多突触传递有关。 灼性神经痛 周围神经外伤后,特别在交感神经纤维丰富的正中神经或胫神经部分中断后,伤肢远端出现弥漫性烧灼样疼痛。局部的轻微刺激或其他部位的强烈刺激,甚至噪声、情绪激动均可使痛加剧。伴有肢端皮肤、血管、指甲的营养障碍。一向认为是受伤部位的神经短路,交感纤维的传出冲动经伤害感受器传入纤维回传而引起自发痛。但组织检查尚未见到此类假突触。目前认为是由于受损神经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变得敏感而诱发伤害性冲动。这些冲动作用于脊髓侧角的交感细胞,由后者发出异常冲动至周围,反射地引起各种植物神经症状。 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病毒侵及后根神经节或半月神经节等,在神经分布区(通常为胸段脊神经或三叉神经眼支)的皮肤上发出水疱,并出现疼痛。有些病人在皮损消退后却继续存在疼痛,称疱疹后神经痛。也具有灼性神经痛的弥漫烧灼性,轻微触动局部的毛发也引起不适疼痛。局部皮肤活组织检查示神经纤维总数减少而以粗纤维减失为更显著。认为是由于神经正常传入冲动型式的改变和丧失了粗纤维的中枢性抑制作用而发生痛。 残端痛 截肢病人的肢体残端可能发生剧烈疼痛。局部极度敏感,轻触即可使疼痛加剧。所有残肢,在大神经切断端均有神经瘤。鼠坐骨神经切断后的神经瘤主要由有髓鞘细纤维和无髓鞘纤维的芽支组成,这些纤维不断有自发放电。因而,残端痛很可能是由长至神经瘤的纤维异常放电而引起。 幻肢痛 病人截肢后常有肢体依然存在的幻觉,称幻肢。其中相当一部分病人的幻肢发生剧烈疼痛,称为幻肢痛。切除直肠、肛门的病人也有的出现幻肛痛。可能是由于截肢后,正常经由粗纤维进入脊髓痛觉非特异传导通路的抑制性冲动减少,以致胶状质或多突触传递通路的兴奋性异常增高而引起幻肢痛。也有认为幻肢痛的发生是由于失去相当一部分传入纤维后,脊髓灰质细胞发生异常的神经再支配所致。 痛性麻木 切断周围神经或神经根后,神经分布区的感觉消失。过一段时间后,麻木区可能逐渐出现感觉不适和疼痛,并逐渐加剧,称痛性麻木。局部可有感觉过敏。这是由于丧失了切断神经的传入信息后,中枢内形成一个过度活跃的慢性放电灶而引起牵涉至此麻木区的感觉不适和疼痛。 中枢痛 中枢病变累及脊丘通路或后索-内侧丘系后可引起痛觉。以血管性疾病和变性疾病较为多见。中枢神经系统自后角直至皮层的任何水平受损均可引起中枢痛。以丘脑后腹核发生软化灶后的丘脑痛或丘脑综合征最为熟知。病变对侧持续疼痛,呈爆发性加剧,可由各种外界或内脏的刺激而诱发。尽管电刺激正常大脑皮质并不引起痛觉,但少数病变损及皮质体感区或第2体感区的患者出现中枢痛。各种治疗顽痛的中枢手术在术后经过一定时间都可出现中枢痛。以中脑和丘脑手术后的中枢痛发生率为最高。 癌痛 恶性肿瘤晚期组织破坏广泛引起的疼痛为一般所了解。但有的癌肿首现症状即为疼痛而无其他异常,病人各种检查阴性,直至较晚才得以确诊。特别是发生在后咽、后纵隔、腹膜后和脊柱的癌肿,不影响器官的功能,而放射检查在局部骨质破坏不超过1mm3以上时无异常改变。对以局限恶痛为孤立症状的病人应结合总的情况密切观察。 三叉神经痛 见“三叉神经痛”。 舌咽神经痛 见“舌咽神经痛”。 蝶腭神经痛 表现为不规则的头痛,有时引向眼后、上颌或上腭,偶或痛位于鼻后、颞枕部或颈部,伴流泪、流涎和鼻塞。体检可发现鼻甲充血、鼻粘膜红肿、结膜充血和面部红斑。多数病人可能因鼻中隔弯曲和鼻腔感染引起,蝶腭神经节恰位于中鼻甲之后端,邻近蝶窦和筛窦。 枕神经痛 单侧枕大神经分布区间歇性电击样痛。有明确的触发区,因戴帽、梳发或直接触击而诱激疼痛。颈椎关节病、颅脊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等引起的继发性枕神经痛为持续性,并伴颈项肌痉挛。 膈神经痛 膈神经行经过程因肿瘤、感染、手术受累而引起,为一侧肩部或上臂C5皮节的持续疼痛,可伴横膈抽搐。膈神经麻痹引起同侧横膈上抬和不能活动。 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分布区的发作性疼痛,有时呈束带状。常伴相应部位的感觉过敏。可因脊神经根的炎症或受压引起。胸腔病变和上腹部内脏疾患的牵涉痛可表现相同。下位肋骨前端活动度过大的“肋端”综合征也可引起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引起的已见前述。 臂丛神经痛 组成臂丛的神经根、神经索和神经干病变所引起臂丛分布区疼痛。臂神经痛又称神经痛性肌萎缩,表现为突起一侧或两侧肩部疼痛,位肩胛骨内侧缘或腋窝,可沿颈侧向上或沿上臂外侧向下放射。以脊肌或三角肌部位为最痛,持续数小时至几天。随疼痛之消减而出现肩胛带和臂的肌肉无力。以前锯肌、三角肌或斜方肌为最常受累。颈椎病因骨刺或椎间盘等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臂丛神经痛多发生在中年以后。以C6~7神经根受累为最多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沿一侧上肢的桡侧放射至拇指和食指或食指和中指。因颈项运动、咳嗽、打嚏等而加剧。可有上肢肌力减退和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感觉障碍大多轻。臂丛神经穿过斜角肌和进入第一肋骨与锁骨间狭窄区受压产生的臂丛神经痛称肋锁综合征。在30至50岁期间发病,女性为多。疼痛自肩部引向上肢远端尺侧部分,可伴有麻刺感或其他感觉异常。以左侧为多见或较重。患肢提拿重物时易于诱发症状。上肢取内收屈肘位或将手高举过头时可使痛减轻。当锁骨下动脉也受压时可有手指的发作性苍白或紫绀,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 坐骨神经痛 见“坐骨神经痛”。 股神经痛 因股神经受压或损伤而引起,其他最常见病因是糖尿病。疼痛始自髋部,沿大腿前内侧面向下放射至内踝。伴有屈髋和伸膝的无力,膝反射减弱或丧失以及下肢前内侧面的浅感觉减退。 闭孔神经痛 闭孔神经在行经骶髂关节、盆腔和闭孔的过程可因邻近组织的病变而引起神经痛。痛位于髋关节内、大腿的内侧面或膝关节内。伴有大腿内收无力和大腿内侧面的浅感觉减退。 跖神经痛 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表现为站立与行走时的足底刀割或烧灼样疼痛,有时放射至足趾。可能为跖神经局部机械性压迫(如穿紧鞋)的损伤所引起。 阴部神经痛 阴部神经因骑马或骑自行车的长期受压或盆腔肿瘤、带状疱疹病毒等侵及而引起神经痛。表现为会阴、阴囊、阴茎或大阴唇、阴蒂部位的疼痛,阵发加剧。局部常呈感觉过敏。 尾骨痛 为尾骨及其邻近部位的疼痛,可能沿股后放射。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跌倒时的臀部着地而致尾骨挫伤或骨折。也有在过长产程、直肠手术或久坐后发生。走动、排便和向前俯身等均可使痛加剧。另一少见原因为高血钙症。 ☚ 特殊感觉障碍 痛性强直发作 ☛ 疼痛 疼痛pain一种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的复杂感觉。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症状,也是病人就医的主要原因。疼痛又是一种警戒信号,对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具有保护作用,使机体采取措施避开或去除造成疼痛的因素。但强烈或持久的疼痛又会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因此必须了解疼痛的病因,明确诊断。疼痛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按照疼痛部位又分为内脏痛、神经根痛、中枢痛、扩散痛、灼烧性神经痛、残端痛、幻肢痛、痛性麻木、癌性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按其性质一般有刺痛、烧灼痛、绞痛、撕裂痛、钝痛、牵涉痛、放射痛、隐痛等。痛的经过可为间歇性、阵发性、周期性、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由于个体对痛觉感受程度的差异和病变部位不同,因此,不能完全用痛的程度去衡量病变的轻重。但通过对疼痛的性质及程度等的了解,对确定病因及病变的性质均有较大的帮助。疼痛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外周感受器受刺激后,冲动经脊髓的后根神经节细胞,并沿脊髓丘脑侧束进入内囊,传布至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第一感觉区,引起有定位的疼痛感觉。头面部的痛觉由三叉神经传导,沿三叉神经丘脑束上行至脑桥,与脊髓丘脑束汇合,进入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第一感觉区而引起痛觉。内脏的痛觉冲动主要是通过交感神经传入,经后根进入脊髓,随后沿躯体神经相同的路线,到达大脑感觉中枢。而气管与食管的感觉则是通过迷走神经干的传入纤维而上传的。 ☚ 消瘦 皮肤痛 ☛ 疼痛pain
疼痛pain;ache 疼痛pain; ache; hurt 我的脚感到~。My feet hurt./我周身~。I’m aching all over./肚子~tummy ache 疼痛téng tòngache; pain 疼痛 疼痛pain由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通过神经系统的传递,进入意识领域产生的一种知觉经验。痛觉不同于触、压、冷、温等原始感觉,它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常与其他感觉并存,构成复合感觉;常具有主观经验属性;疼痛是疾病中最普遍、最重要的症状。疼痛是机体受到伤害的信号,可以引起机体主动性或被动性防御反应,有利于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但也使人们感到痛苦,产生不利的心身影响,甚至产生严重后果(例如自杀欲念)。虽然疼痛通常被认为是器质性的,但也有一些类型的疼痛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则叫做“心因性疼痛”。对疼痛的反应受心理状态影响也很大,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疼痛只能由个人亲身的体验来描述,而难以客观地测量。 ☚ 糖尿病 体能疗法 ☛ 000028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