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站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交通類 > 道路館驛部 > 館驛 > 站赤
站赤  zhànchì

蒙古語。驛傳之譯名。元於國内設驛站一千五百餘處,有陸站、水站、狗站三種。陸站備馬牛驢及車轎,水站備舟,狗站備犬與橇。大站置驛令,小站置提領,交通樞紐處置脱脱禾孫(檢查官)。使用站上乘具及遞夫者,須持有“圓牌”、“舖馬聖旨”或“舖馬劄子”。各站除供應運輸工具外,對宿於站内之使者,尚須供應“首思”(飲食)。《元史·兵志四》:“站赤者,驛傳之譯名也。蓋以通達邊情,布宣號令,古人所謂置郵而傳命,未有重於此者焉……凡站,陸則以馬以牛,或以驢,或以車,而水則以舟。其給驛傳璽書,謂之鋪馬聖旨。”參閱《經世大典·站赤》。

驿站

驿站

驿(驿置;驿候;驿传;驿递;驿舖;驿铺;马驿) 递 传(传递;传置) 铺(铺驿;铺递;递铺;马铺) 邮(邮置;传邮) 驲(驲站)厩置 马站
驿站的美称:梅花驿
京郊的驿站:畿驿
郊外的驿站:野驿
边境地区的驿站:边铺
传舍,驿站:邮递
元代驿站:站赤
传递文书信息的驿站:置邮 置驿
驿站的厅堂:驿厅
驿站的围墙:驿墙 驿垣
驿站的大门:驿门
驿站的马栅:驿厩
驿站的楼房:驿楼
驿站的客舍:驿馆 驿廨 驿传 驿舍 驿户 驿邸 驿店 驿房 传舍 邮亭 邮庭 馆院 馆驿
传舍,驿馆:邮传
驿站,馆驿:邮舍
古代暂存物资的驿舍:顿堡
驿站的馆舍:馆置
驿亭的客舍:亭舍
古代城廓附近的亭舍:关厢
驿站所设的供行旅止息的处所:驿亭
接待过往官员或外国使者的驿馆:候馆
(古代政府传递文书或差官换马暂住的地方:驿站)

另见:住宿 传递 马

☚ 旅社   妓院 ☛

站赤

元驿传。蒙古语音译。元代驿站,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平,北达吉利吉思,西南通乌思藏,西通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缅国。陆站用马、牛、车、驴,水站用船。辽东设有狗站。其官有驿令,有提领。又置脱脱禾孙于关会之地,以检查乘驿人员。元初统隶于兵部。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通政院,专掌驿站。四大四年至延祐七年(1311—1320年)汉地站事归兵部兼管。

站赤

驿传之译名。盖以为传递军情、诏使往返、官吏调迁、征敛贡赋而设。它是元朝统治机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之于通政院及中书兵部。据载,元在今东北地区的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区内,共设站赤120处。元代站赤之设,开辟较早,种类齐备。以其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之不同,分别称陆站、水站、牛站、马站或狗站。驿站置驿令、提领等官管理。被派充役的民户称站户。元代站赤主要服务于联接以军事为目的的边腹要镇。其中以大都为中心,通向东北者,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通向大宁路 (路治在今内蒙古宁城县大名城)和全宁路(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以北的元朝始兴之地;二是通向以辽阳、咸平为中心辽金始兴之地。

站赤

蒙古汗国和元代驿传的通称。太宗(窝阔台)初年始置。由诸户出站户、马夫,负责供来往使臣等食宿及交通工具等,借以通达边情,宣布号令。至元七年(1270)设诸站都统领使司执掌。十三年后相继隶属通政院和中书兵部。《元文类》卷四十一:“在汉地者, 兵部领之;在北地者,莅以通政院。郡邑之都会, 道路之冲要, 则设脱脱禾孙之官, 以检使客,防奸非。”有陆站、水站、狗站之分,陆站用马、牛、驴或车、轿;水站用船;狗站用橇。每站设驿令、驿丞、提领等管辖,分领五、七百或二、三千站户。驿传玺书谓之铺马圣旨, 遇军务之急, 则以金字、银字圆符为信。据《元史·兵志》,元代诸路站赤达一千四百余处。

站赤

站赤

元代驿站。据《元史·兵志》载,站赤归通政院及中书兵部统领,分陆站和水站,分别以马、牛、驴、车、轿和舟船为工具; 辽东多雪地带还设有狗站。又有军站与汉站之分: 军站由蒙古军人当差,汉站由色目人和汉人当差。其官有驿令、提领等,下统站户差役。又有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

☚ 置   驿户 ☛
站赤

站赤

驿站。元代驿站的译名。掌邮传信件之事。《元史·兵志四》: “站赤: 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

☚ 占   丈 ☛
站赤

站赤

元代称驿站执事者,亦用以称驿站,为蒙古语音译。据史书记载,元代全国设驿站达一千五百余处,分为陆站和水站两种,最初由各府州司县官兼管,后统归于路直接管辖。在重要都市或交通枢纽处的驿站设稽察官,称脱脱禾孙,其驿站称脱脱禾孙站。

☚ 急递铺   军巡铺 ☛

站赤

站赤

是驿传的蒙古语的译称。从元代起,云南在原驿站的基础上建立了“站赤”。站赤的主要任务是:一是“通达边情,布宣号令”;二是使“四方往来之使”及外出公干者、皇族行旅者有食宿之所;三是“纲运辎重物资。”站赤官员有驿令、提领,在关舍地方设咨询官,称“脱脱禾孙”。站赤归通政院及中书兵部总管,另设“急递铺”专送重要公文。站赤有军人或地方武装保护。至顺元年 (1330年) 七月,云南行省所辖站赤七十八处。

☚ 急脚递   急递铺 ☛

站赤

元代驿传。《元史·兵志》:“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参见“驿传”。

站赤

站赤Yuan Dynasty post

元朝邮驿的蒙古语音译。包括驿站、急递铺、海清站三类。驿站传递一般官府文书,并附设有馆舍接待驿使和过往官员;急递铺专司传递朝廷与各级地方官府往来公文,并不承担运送物资和过往官员的任务;海青站专门传递军情急速公文,其传递方式采取行走直道捷径。这三类邮驿性质不同,分工各异,各司其责,统称站赤。

☚ 急递铺   排单 ☛

站赤

元代驿站系统。全国置邮传命机构。元朝有陆站、水站和狗站等。

站赤

站赤

站赤为蒙古语,意即驿传。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迅速传达政令军情;二是方便使臣往来;三是运送军事物资和地方贡品。据《永乐大典》卷19423记载,元代广西宣慰司所辖各站赤计有51处,陆站26处,马470匹,黄牛145头,轿70乘;水路25处,船138只。

☚ 都柳江   驿站 ☛

站赤

“驿传”的蒙文译名。为元化的驿传制度。《元史·兵志》:“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元在中书省、通政院和兵部的管领下,有庞大的站赤组织。中书省直辖的有陆站175处,水站21处; 各行中书省分辖的有陆站806处,水站403处;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另有站15处。陆站有马、牛或驴,并备车、轿;水站有船, 站有橇。驿站置驿令、提领等官管理。被派充站役的民户称站户。元规定站役由中上户承担,其实多由贫下户充役。站役十分沉重,站户因不堪奴役,多有逃亡。

站赤

站赤

“驿传”的蒙译。《元史·兵志·站赤》: “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自窝阔台( 1229—1241 )以来,逐渐在广阔的领域内建立起驿站制度。驿站的设立,起初只是基于政治的、军事的需要,特别是边远各民族地区往来的需要。站有陆站、水站两种,以陆站为主。中书省直辖的有陆站175处、水站21处。陆站有马、牛、驴和车。东北地区又有狗站以狗拉橇。水站用船。各地驿站置驿令、提领等官管理。充役的蒙、汉人户称站户,不纳赋税, 但需供应驿站需用的车马和使臣的饮食, 因供应繁多,负担极重。往往因不堪奴役而逃亡。

☚ 狗站   海运 ☛

站赤

蒙古国和元代驿传的名称。用以称司驿的站户、站官及驿站。太祖成吉思汗时始置,太宗窝阔台时有所完善,由诸千户出站户、马夫,负责供来往使臣食宿和交通工具。共设37站,并设置从和林至察合台封地、拔都封地的驿道。至元代,全国遍设驿站,岭北行省立站119处,各行省立站1400处,计1519处,驿道四通八达,使“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驿站分陆站和水站,陆站又分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狗站。至元二十六年(1289),由泉州至杭州特设海站,以运送外国使臣所贡方物。至元七年(1270),立诸站都统领使司,执掌驿传事宜。十三年,改通政院,后分隶通政院和中书兵部。《经世大典·序录·驿传》:“驿传之在汉地者,兵部领之;在北地者,莅以通政院。郡邑之都会,道路之冲要,则设脱脱禾孙之宫,以检使客,防奸非。”每站设驿令、驿丞、提领等管辖。站户及百者,设百户长1名。驿传玺书谓之铺马圣旨,遇军务之急,则以金字、银字圆符为信。驿站有严厉的管理制度,凡无牌面文字给驿马者,或有牌面文字而不给驿马者,非警急而疾驰马致毙者,皆论罪。

站赤

蒙古语,意为掌驿站者。元代文献中通常指驿站或站官。元代的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方到吉利吉斯(今叶尼塞的上游),西南抵乌思藏(今西藏地区),南接安南、缅国。陆站用马、牛、车、轿及步行,水站用船。辽东又有狗站。站官大站有驿令与提领,小站只有提领。交通枢纽之地并置脱脱禾孙以检查乘驿人员。除中央统辖机关外,驿站并得受地方之提调,初由本处府、州、司、县官兼管,元至十一年(公元1274年)定各站均直隶于路。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