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食果类蔬菜
主要有: 食用浆果的番茄、茄子、甜椒、辣椒等, 食用瓠果的黄瓜、冬瓜、南瓜、丝瓜等, 食用荚果的豇豆、刀豆 (菜豆)、毛豆、青蚕豆、豌豆等。还有少量面积种植的夜开花 (瓠瓜)、节瓜 (菜瓜)、苦瓜、生瓜、白番瓜 (西葫芦)、金瓜(搅瓜)、扁豆、白豆 (洋扁豆)、荷兰豆 (荚用豌豆)、美国甜豌豆 (荚、粒兼用豌豆)、羊角豆、甜玉米等。
50年代, 市郊种植面积较多的有瓜类、豆类、茄果类等。60年代, 种植面积占全年蔬菜种植面积的19.22%。70年代, 比重上升为20.26%。1990 年, 食果类蔬菜种植面积达1.1万公顷, 占全年蔬菜播种面积的29.08%, 其中: 茄果类0.36万公顷, 瓜类0.35万公顷, 豆类0.4万公顷。食果类蔬菜的上市量,50年代占总上市量的15.8%, 60年代占21.9%, 70年代占21.2%, 80年代占20.3%。1990 年上市27.2万吨, 占蔬菜上市总量的29.02%。1996年上市30万吨, 占蔬菜上市总量的25%。茄果类蔬菜 (以番茄、甜椒、茄子为主) 是6、7月份的当家菜, 占月上市量40%以上。1996年, 茄果类蔬菜播种面积0.33万公顷,上市10万吨。冬瓜、丝瓜和夏黄瓜、晚豇豆、晚毛豆等,是8、9月份淡季供应的重要蔬菜品种。
番茄,在上海已有100多年的种植历史。川沙县陆家桥一带为最早种植地区(见清光绪《川沙县志》)。20世纪50年代中期,番茄种植遍及市郊菜区。当时,由于番茄可以菜、果兼用,营养好,而且加工出口罐头较多。因此,番茄生产在蔬菜生产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到60年代初期,番茄栽培面积达0.1万公顷,占春播蔬菜面积的5%。上市量达3万多吨。70年代,上市量增长到6万吨,占蔬菜总上市量的5.9%。80年代初期,年上市量9万吨,成为市郊番茄生产的高峰期。后因邻省番茄流入上海的数量增加、近郊菜地面积减少等原因,到90年代中期,年上市量保持在7.5万吨左右。在6、7月份,番茄上市量要占蔬菜月上市总量的25%左右。80年代以来,由于推广大棚套小棚,小棚外加盖草帘的保温栽培方式,使番茄采收始期提前到4月下旬,比早期露地栽培提早了60天。80年代初,推广了地膜栽培番茄技术,特别是银灰色地膜栽培技术的推广,减少了蚜虫对番茄病毒病的传播;同时推广了抗性强、耐病毒病的新品种,促进了秋番茄生产的发展,栽培面积333.33公顷左右,对延长番茄供应期起到了良好作用。90年代,运用中管棚设施栽培,洋杂1号、2号番茄面积达666.6公顷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