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除四害
从1954年开始,全省每年开展了春季爱国卫生运动,主要搞好环境卫生,疏通沟渠,清除入冬以来积存的粪便、垃圾、污物、减少病媒昆虫孳生场所;适当地发动与组织群众开展挖蝇蛹工作;夏秋季发动群众灭蚊、防蚊、打捞孑孓,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病率。1956年,吉林省爱卫会提出在12年内,在切实可行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臭虫、苍蝇和蚊子。到1965年,全省城乡共涌现出1万多个卫生先进乡、镇和街道、单位,改良水井4万多眼,修建厕所123万多个,改造畜圈89万多个,苍蝇、蚊子、老鼠的密度有了明显下降,消灭了天花、人间鼠疫,霍乱、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也明显减少,提高了人民的健康素质。“文化大革命”期间,爱国卫生运动组织机构解散,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以后,加强了爱国卫生除“四害”工作,每年各级政府都投入一定力量,发动群众,开展灭害工作,使“四害”密度得到较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