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耕地素质
在1990年的10 278.4万亩耕地中,旱地10 037.9万亩,占97.7%,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及鲁东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和黄泛平原的咸水地带。其中水浇地6 695.5万亩,占旱地面积的66.7%,主要分布在胶济铁路沿线、湖东地区的山前平原、山丘地区的山间盆地、河谷平原及黄泛平原各灌区。水田240.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3%,主要分布于南四湖滨湖洼地,临、郯、苍湖沼平原及沿黄洼碱地区。
从分布比重看,以黄泛平原内陆部分为最大,耕地率70%左右。山地丘陵区耕地率43%—57%,其中2/3的耕地分布于坡麓及平原。渤海湾泥质海岸以上的滨海地区,坡度平缓,海浸范围广,耕地率最小。
从耕地肥力来看,大体是有机质偏低,氮素不足,严重缺磷,部分缺钾,微量元素缺乏。土壤普查表明,全省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0.91%,全氮0.062%,全磷0.054%,速效氮55 ppm(1 ppm为百万分之一),速效磷5.6ppm,速效钾91 ppm。速效磷含量较高的有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兖州、滕州、青岛附近及半岛北部;含量最低的分布在鲁西北四区的砂性土壤。速效钾的分布情况是:鲁东为全省的贫钾区,其中胶东半岛南部和沂沭河东部的棕壤区最低;鲁中平原含量中等;鲁西北四区的黄泛平原是本省的高钾区,速效钾含量高达100—150ppm,有的高达300ppm。
从各项肥力因素和产量水平综合比较看,高肥力土壤分布在胶东半岛山前平原的棕壤及鲁中、鲁中南山前平原、河谷平原的褐土区,这部分土壤自然肥力较好,养分较丰富,保肥供肥能力较强,肥水条件好。中肥力土壤集中分布在胶莱、沂、沭、泗、汶河河谷平原及胶济、津浦铁路两侧的山前冲积平原。这部分土壤多为砂、壤相间的褐土,灌溉条件好,水质好,水源丰富。低肥力土壤主要分布在鲁西北黄泛平原的潮土、褐土化潮土、盐化潮土区,这些地区潜水位和矿化度较高,土壤瘠薄,旱涝频繁,土壤肥力偏低,严重缺磷。因此,全省丰产田多分布在胶东半岛北部等山前平原及河谷平原的壤质棕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