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经济发展水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1. 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亿元,比1978年的2.61亿元增长12.41倍; 工农业总产值155.06亿元,比1978年的6.8亿元增长21.8倍;其中工业产值147.48亿元,增长60. 7倍;财政收入38 351万元,比1978年的3 074万元增长11. 5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09亿元,增长9. 7倍。经济总量实现了全省“十连冠”的目标,所有乡镇的工业产值都超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988元,比1978年增加1 805元。1992年被列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第8位,全国科技百强县第5位。
2.农业生产稳定增长。199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51.40万吨,粮食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明显优化,荣获浙江省“吨粮田工程建设达标县”称号。“两高一优”农业呈现新的生机,特种蔬菜、高档蔬菜、畜禽养殖和稀有食用动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有了突破。渔业产量1.18万吨,比1978年增长3. 13倍;茶叶档次提高,效益增加;蚕茧首次突破250吨大关。名特水产品如甲鱼、河蟹等养殖得到迅速发展,绍兴麻鸭、板栗、青梅、雷竹等名特产品基地不断扩大,干鲜果开发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荒山和平原绿化进展较好,农业正逐步向优质高效和集约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3. 乡镇工业快速发展。1992年,全县乡镇工业实施“大、高、外”(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全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其中1 000万元以上项目有35个。在投入上注重调整结构,提高档次,增加科技含量。全县共引进设备2 351台 (套),3 417. 58万美元; 新办“三资”企业67家,协议利用外资4 101万美元; 全社会外贸收购额超过20亿,自营出口达到2 601万美元。
4. 市场建设突飞猛进。被称为“亚洲布市第一家”的中国轻纺城座落在离市区12公里的柯桥镇。该镇素有“金柯桥”之美誉,全镇有织机5 425台,年产各种化纤布近亿米,年染色加工坯布3. 17亿米,是浙江省政府命名的“对外开放重点工业卫星镇”,1992年又被国家统计局、民政部、财政部授予“中国百强乡镇”、“中国明星镇”、“全国十大财神镇”称号。柯桥“中国轻纺城”首期开发进展顺利,1992年底已有29个项目审批立项,总投资6. 74亿元,总建筑面积98. 9万平方米。轻纺大桥、自来水厂、客运汽车站和火车站等基础设施正在兴建。1992年轻纺市场成交额达35亿元,为全国十大专业市场的亚军,绍兴柯桥正成为辐射全国的轻纺产品贸易中心。在离柯桥轻纺城12公里的钱清镇,一个占地1. 5万平方米的大型轻纺原料市场也将建成。不久,在中国轻纺城的周围,还将相继建成纺机市场、再生丝市场、装饰布市场、服装市场及棉织品市场等。这些连锁化市场群体的出现,将构成了绍兴轻纺大市场的新格局。
5.科教兴县战略得到有效实施。1993年全县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85项,开发国家级新产品9种,省级新产品116种。通过人才市场共引进各类专业人才1 196名,其中高中级人才占45.4%。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有了新的进展,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98.5%,荣获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的“计划生育先进县”称号。

☚ (一) 基本情况   二、萧山市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1992年,萧山市实现社会总产值159. 31亿元,比1978年的7. 41亿元增长20.5倍:国民生产总值44. 99亿元,比1978年的4.03亿元增长10倍多;国民收入43.02亿元,比1978年的3. 65亿元增长10.9倍;工农业总产值147. 98亿元,比1978年增长30.2倍。
1. 农村产业结构渐趋合理。1992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109. 16亿元,比1978年的3. 35亿元增长31. 6倍。其中:农业总产值占10.62%,农村工业总产值占78. 64%,建筑业总产值占8. 16%,运输业总产值占1. 33%,商业饮食业总产值占1. 24%。
2. 农业生产基本稳定。1992年农业总产值9. 64亿元,比1978年的2.60亿元增长2. 7倍;粮食总产量43.02万吨,棉花总产量6 330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20%和5. 4%; 蚕茧总产量1 124吨,比1978年增长122. 1%; 渔业总产值4 966万元,比1978年增长11.9倍。
3. 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1992年,全市有乡镇企业5 441家,全年总产值达到100.39亿元,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占3/4。
4.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以钱江投资区为重点的江南区率先开发,带动全市的外向型经济发展。1992年全市完成出口交货值12. 67亿元,比上年增长50.3%;全年新增三资企业106家,总投资2.55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1.02亿美元,全市三资企业增加到152家,比上年增长2倍多;新办境外企业2家。1993年全市新增三资企业157家,总数达到309家,又比上年翻了一番多;境外企业发展到5家,比上年增加1.5倍。
5. 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显著增加。1992年,全市预算内财政收入4.4亿元,比上年增长7.3%,比1978年增长5.5倍多,继续居全省各县(市)首位,名列全国各县(市)第4位。农民年人均收入达1 739元,比1978年的138元增长11.8倍。
6. 交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加快。1992年,全市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1 618个(含上年结转),总投资24.01亿元。钱江二桥接线公路和104国道市境内段拓宽改造工程已竣工;新火车站、新汽车站、老年宫、商业城一期工程落成并投入使用;萧山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全市有电视差转台35座,覆盖率为75%;市内电话用户、农村电话用户,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39%。教育事业不断加强,全年用于教育的经费为3 911.7万元,比上年增长5.6%,比1978年的290万元增长12.5倍,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81.3%。医疗卫生条件有明显改善,恢复和发展了农村合作医疗,有63.57万农民参加。

☚ (一) 基本情况   三、鄞县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鄞县既是农业大县,又是经济强县,1992年被列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第19位,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33.65亿元,比1978年的2.67亿元增长12.6倍,国民收入32.92亿元,比1978年的2.56亿元增长12.86倍。工农业总产值达101.73亿元,比1978年的4.63亿元增长21.97倍财政收入2.55亿元,比1978年增长6. 27倍。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名列宁波市第1位,全省第3位。
1. 农村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农村工业成为主导产业。1992年,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达87. 5亿元,比1978年5. 15亿元增长16.99倍。其中农业总产值6. 68亿元,占7. 63%;农村工业总产值76.41亿元,占87.32%; 建筑业总产值2. 98亿元,占3.41%; 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总产值1.42亿元,占1.62%。全县38.5万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达25. 6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67%。
2. 农业生产基本稳定。1992年,农业生产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但全年粮食总产仍达36.67万吨,比上年减6万吨;经济作物普遍增产,林、牧、副、渔各业稳定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仍与上年持平。随着农村工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大批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到1993年,全县已有承包商品粮0.67公顷(1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8 869户,承包总面积达11.72千公顷,分别占全县总农户数、总商品粮田面积的5.7%、63.9%,种粮大户承担国家定购粮任务占全县总定购任务的81.6%。
3. 乡镇企业继续发展。1992年,全县乡镇企业12 885家,总产值达到79.49亿元,比1978年的1. 77亿元增长44. 91倍,其中工业产值达76.41亿元,占县工业总产值的79. 57%,全年实现利税8.9亿元,比上年增长32%。
4. 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1992年,全县外贸出口总额达13.87亿元,比上年增1.2倍,居全省第2位。全年新批“三资”企业106家,协议利用外资总额3 604万美元,是前13年总和的4.65倍。全年新增出口创汇企业200家,总计已达530家;自营进出口额达3 149万美元,居全省首位。
5. 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加。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 852元,比上年增长16.48%,比1978年的158元增长近6倍,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3. 37亿元,比上年9.82亿元增长36. 1%。城乡经济活跃,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87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6. 各类市场迅速发展。1992年,全县已有各类集贸市场72个,全年成交额2. 31亿元,在建市场16个,一批资金、技术、劳务、房地产等市场正在兴起。

☚ (一) 基本情况   四、慈溪市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1992年,慈溪市被列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的第23位。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7亿元,比1978年的3. 22亿元增长近10倍;国民收入30. 61亿元,比1978年的2. 95亿元增长近10倍;工农业总产值87.82亿元,比1978年的8.25亿元增长近10倍; 财政收入2.43亿元,比1978年的0. 55亿元增长3.4倍,居宁波市第2位,全省第4位。
1.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2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77亿元,比1978年的3. 83亿元增长近20倍。其中,农业总产值9. 23亿元,农村工业总产值59. 71亿元,建筑业总产值5. 22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7倍、33.7倍、10.6倍、19.7倍、18.6倍;在农业产值中,粮食产值占15.29%,棉花产值占11.05%,蔬菜、瓜果产值占23.94%。
2. 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1992年,因严重受灾,棉花平均亩产52.75公斤,总产量1.56万吨,比上年减少33.8%; 粮食总产量19.08万吨,油菜籽总产量2.1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多种经营收入达8.9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原盐总产量1.51万吨,淡水鱼总产量1.26万吨,蜂业总产值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
3.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1992年,全市共有乡镇企业9 063家,其中乡村办企业2 712家。乡镇企业总产值63.58亿元,比1978年增长36倍,绝对值继续保持在全省第4位。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年产值千万元的企业已有151家,其中4家超亿元。
4. 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1992年,利用外资成倍增长,“三资”企业已达131家,总投资8 989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 926万美元,分别为前4年总和的2倍、2.4倍和3倍。全年出口商品总值8.8亿元,比上年增长79. 6%; 出口生产企业发展到217家。对外经济工作也开始起步,已兴办境外企业3家,劳务输出有较大进展。
5.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1992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 72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9. 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 3%和54. 6%。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21. 17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 887元,比上年增长19. 7%,比1978年增长11.4倍。

☚ (一) 基本情况   五、余杭市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余杭市经济发展迅速,1992年被列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的第39位。
1.综合经济实力增强。1992年,全市社会总产值95. 99亿元,比1978年的5.8亿元增长15倍;国民生产总值29. 63亿元,比1978年的3. 09亿元增长8.6倍;国民收入26. 78亿元,比1978年的3.03亿元增长7.8倍。
2.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2年,围绕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加快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步伐。全市农业总产值达7. 73亿元,比1978年的5. 596亿元增长38. 1%; 全年农村社会总产值61.93亿元,比1978年的3.47亿元增长16.8倍。
3.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1992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6.51亿元,比1978年的2.36亿元增长31倍。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13.73亿元,比1978年的1.04亿元增长12倍; 集体工业产值35. 71亿元,比1978年的1.2亿元增长28倍;村及村以下工业21. 33亿元,比1978年的0.11亿元增长195倍;全年工业销售总额66. 59亿元,比1978年的1. 624亿元增长40倍,产销率达95%;实现工业利税4. 3亿元,比1978年的0. 29亿元增长1.35倍,基本实现了产、销、利、税同步增长。
4. 对外贸易继续增长。1992年,全市完成外贸交货值6.06亿元,比1978年的0.02亿元增长288倍;有出口产品生产企业97家,出口商品93种,交货值在1 000万元以上的有味精、双宫丝、色织布、棉毛衫裤、桑丝绸、桑绢绸、丝绸服装、皮拖鞋、覆铜板、千斤顶等10种产品。全市全年新办“三资”企业100家,总投资123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5 396万美元,相当于前8年总和的2倍多。三资企业中有38家已经投产,全年完成产值6.01亿元,实现利润2 450万元,税金1 306万元,自营出口创汇3 7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9%。余杭市三资企业的产值、利润、税金和自营出口额连续4年名列全省 (县级) 第一。
5.财政和居民收入增加。1992年,全市预算内财政收入2.95亿元,比1978年的0.46亿元增长5.4倍。农民人均收入1 297元,比上年增加150元,增长13%;比1978年的153元增加1 144元,增长7.48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2 405元,比上年增加455元,增长23.3%。

☚ (一) 基本情况   六、桐乡市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后,桐乡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1992年被列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第47位,浙江省第6位。
1. 综合经济实力快速增长。1992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22.56亿元,比1978年的1.32亿元,增长16.1倍;国民收入20.34亿元,比1978年的1.15亿元,增长16.7倍;农村社会总产值达53.05亿元,比上年增长35.45%;农业总产值8.59亿元,比1978年的0.99亿元,增长7. 7倍。
2.农业生产全面发展。进入90年代后,桐乡市注重发展“一优两高”农业,依靠科技兴农,实行综合开发,使农业生产取得了新的发展。1992年,粮食总产量31. 1万吨,基本保持稳定。蚕茧生产持续十年丰收增产,1992年实发蚕种776 567.29张,蚕茧总产量2.49万吨,比1978年的0.75万吨,增长2.3倍,年产茧量居全国县级第1位,户均、人均产茧量分别达到188.19公斤和46.49公斤,亩桑产茧149.11公斤,平均每户茧款收入1 639元(不含自留茧量),占农业总产值的29%。晒红烟、白菊花、小桑苗等经济作物都逐年增产。1993年生猪出栏23.43万头,家禽出栏357.07万羽,实现畜禽两旺。
3. 乡镇工业突飞猛进。80年代后期开始,桐乡市乡镇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调整结构、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步伐大大加快。1992年,乡镇工业产值达41.4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3%。1993年,乡镇工业产值达76.43亿元,比1992年增长84. 27%,比1978年的2 374万元,增长320. 9倍。
4.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1992年,全市乡 (镇)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实现了乡乡镇镇通客车的目标。通讯建设投资2 133.64万元,新开通14个乡镇的自动电话,全市实现了自动电话联网,并进入国际国内长途自动网。无线寻呼、移动电话也已开通。全县建成226个用电合格村,占全县总村数的72.44%。
5.城乡市场繁荣,商品充裕。1992年,全市已建成各类交易市场49个,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5. 2亿元,1993年达9.45亿元,增长81. 83%。以濮院镇为中心的羊毛衫及毛纺专业市场,紧靠320国道线,与该镇的羊毛衫一条街连成一片,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拥有营业房1 040间,主要经营各种精纺、粗纺羊毛衫,提花圆机衫及毛纱,花色品种达2 000余种,以价廉物美闻名遐迩,日均人流量超过2万人次,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成都、新疆等20多个省、市、区。1993年羊毛衫及毛纱成交额达5.8亿元。桐乡市已经形成全国最大的羊毛衫 (纱)生产基地及销售市场。
6.科教文卫事业取得新的进展。1992年,全县列入省、市级“星火计划”项目9项,荣获省、市级“星火奖”、科技进步奖8项。乡村校舍改造工作成效显著,1992年投资和集资1 804.7万元,完成了全市最后一批33所村校校舍的改造任务。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被评为全国达标县(市),计划生育符合率达99.52%。农村文化事业继续健康发展。
7.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92年,出口商品总值7亿元,1993年跃过10亿元大关,达11.54亿元。桐乡经济开发区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有11个项目签订了投资协议,并批准实施。
8. 农民收入连年增加,生活不断改善。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 734元;1993年达1 998元,比1978年的154元,增长11.9倍。

☚ (一) 基本情况   七、余姚市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1992年,余姚市被列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第53位。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8.28亿元,比1978年的2. 95亿元增长8.59倍。工农业总产值达72.3亿元,比1978年的4.53亿元增长14%。全年财政收入2. 31亿元,比1978年的0.49亿元增长3.71倍。
1. 农村经济稳定增长。1992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54.72亿元,比上年增长35. 8%,比1978年增长12.7倍。农业、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等产值分别比上年增6. 1%、46. 2%、39.2%、24.1%。
2.粮棉减产,特产持续增产。1992年,粮棉生产因受自然灾害,加上种植面积减少,总产量下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4.96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 920公顷,总产量26.77万吨,比上年减少3.19万吨,与1978年持平。棉花播种面积4.87千公顷,产量0.56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2. 7千公顷和0.32万吨。调减的棉地主要改种蔬菜、水果等。毛笋、水果、榨菜等经济特产大幅度增产增收。
3. 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1992年,余姚市有乡镇企业7 928家,其中村以上企业2 861家,村以下企业5 067家。全年总产值达到41. 71亿元,比1978年的1. 34亿元增长近40倍; 实现税利3. 82亿元,比1978年的1981万元增长360倍。全市农村有20万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4. 4%。
4. 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全市外贸出口交货值达6. 5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乡镇企业外贸出口交货值达3. 15亿元,约占50%。自营出口额3 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倍。全市已有“三资”企业103家,总投资1.73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8 847万美元。引进台资取得新的突破,1992年共引进台资企业14家,总投资6 030万美元,协议利用台资1 300万美元。
5.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全市22个乡镇已全部建立了农业综合服务公司,有乡级服务组织176个,村级服务组织737个;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农民推销员达2.5万多人,推销的农产品占全市农产品产量的70%以上,基本上形成了以村为基础,乡镇为重点,市级专业部门为依托,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多成份、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 (一) 基本情况   八、海宁市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1992年,海宁市被列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第58位,为浙江省10大强县(市)之一。
1. 农村社会总产值。1992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51. 5亿元,比1991年增长32%,比1978年增加8倍以上,其中农业产值7. 9亿元,工业产值3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5.6亿元。
2. 农业生产。按照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要求,积极优化品种结构,优质高效的种养业得到很快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展开。199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5.69万吨;麻1. 95万吨,居全省第2位;蚕茧1.61万吨,甘蔗7. 1万吨,均居全省第3位。畜牧业的发展也很快,1992年末全市生猪存栏头数为25. 72万头;湖羊存栏头数为25.22万头,居全省第2位;兔29.37万头,蜜蜂1. 5万箱,均在全省前10名以内。
3. 乡镇企业。海宁是浙江省乡镇企业发达的县(市)之一,连年高速发展。1992年全市拥有乡镇企业14 602家,职工15万人。总产值达40. 7亿元,比1978年增加22倍以上。丝绸被面、袜子、皮革制品的生产历史悠久,产量在省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盐官药刀、硖石彩灯历来被视为艺术珍品。1994年,全市乡、镇工业产值均超亿元,其中7个乡镇超5亿元,2个乡镇突破10亿元。
4.市场建设。硖石集贸市场是浙江省十大集贸市场之一,许村被面市场闻名遐迩。1992年全市商品零售额达10.9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5%,集市贸易成交额5.2亿元。1994年许村被面市场成交款突破10亿元。
5. 外向型经济。进入90年代后,海宁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1994年,全市出口交货值达17.2亿元,比上年增长70%; 其中自营出口3 6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8.8%。出口生产企业达180家,产品有8大类型170多种,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近60个。
6. 农民收入。199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 797元,比上年的1593元增加204元,比1978年的167元增加10.96倍。农民生活向小康迈进。

☚ (一) 基本情况   (三) 中国皮革皮衣之乡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温岭市农村经济发展很快,1992年被列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第59位,列全省第9位。
1. 农村经济总收入。199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7. 39亿元,比1978年的2. 1亿元,增长275. 52倍,全市34个乡镇中,有20个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超亿元。
2. 农业。1993年温岭市农业总产值达18. 54亿元,比1978年的1. 82亿元,增长9. 18倍,居全省首位。1993年粮食总产量36.8万吨,比1978年的35. 6万吨增长3.4%。棉花、油菜籽、蔬菜、甘蔗、柑桔、蚕茧等经济作物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93年生猪饲养量22.87万头,比1978年的37. 53万头,增长64%。
3.水产。1992年,温岭市水产品总产量达14.21万吨,比1978年的3. 67万吨,增长2.87倍,居全省渔业县的第2位,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1.19万吨,海水养殖产量为2. 7万吨。水产品总产值达7. 54亿元。对虾养殖473公顷,总产量1 136吨,养殖面积和总产量均创历史最高纪录。海洋捕捞产量中,虾类占居一半多。全市有以加工虾仁为主的水产冷冻企业150多家,主要产品有冷冻虾仁、粒冻虾仁、凤尾虾仁、蝴蝶虾仁等,在国内外市场颇为走俏。1991年全市虾仁产量2万多吨,出口4 215. 58吨,出口量占全省同类产品的65%,占全国的50%,成为国内外闻名的“虾仁王国”。
4. 绿化。全市2 260公顷宜林荒山,到1993年种植合格面积达2 240公顷,经省验收合格,已完成了消灭荒山的任务。
5. 乡镇工业。1992年,温岭市乡镇工业产值达28.7亿元,1993年猛增到60. 35亿元,比1978年的2 975. 54万元增加201.85倍。全市有18个乡镇成为乡镇工业“亿元乡(镇)”,其中城关、大溪、泽国、北门和石塘等5个乡镇,工业产值均超过5亿元。城关、石塘、大溪等3镇进入台州市乡镇工业10强镇行列。在乡镇工业中,制鞋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到1992年,全市制鞋企业达2 000多家,日产各类鞋上百双,年创产值6亿多元,部分产品出口俄罗斯、乌克兰、东欧和越南。
6. 市场。温岭市市场繁荣,商品繁多。到1993年,全市有各类市场195个,市场面积达67万平方米,集贸市场成交额25.06亿元; 其中有6个市场年成交额超亿元。被评为国家级文明集市1个,省级2个,地区级2个。其中,温岭松门水产品批发市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之一,该市场占地3.3万平方米,可设摊位3 000个,能同时容纳15 000人进场交易,上市水产品品种达100多种,水产品日上市量达200吨以上。建场5年,累计销售水产品达20多万吨,批发交易辐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1987—1992年连续3次被国家工商局命名为“全国文明集贸市场”。目前正在兴建的“泽国鞋业商城”,占地10公顷,总投资1.2亿元,设营业摊位5 000个,建成后,将是全省最大的鞋革专业市场。
7. 外贸。温岭市外贸出口迅速增长,引进外资取得新突破。1993年,全市外贸出口总值达7.25亿元,比1992年净增3亿元。全市已办“三资”企家105家,居台州市首位; 其中1993年新办77家,投资总额6 623. 91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2 128. 53万美元。对台渔业劳务合作输出411人次,创汇21. 73万美元;对台小额贸易创汇287. 25万美元。
8. 农民收入。改革开放以后,温岭市农民收入增长很快,生活显著改善。1993年,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高达2 137.82元,比1978年的135. 23元,增长14.8倍。

☚ (一) 基本情况   十、诸暨市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1. 国民经济高速增长。199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4亿元,比1978年的2.48亿元增长8.7倍;国民收入21.5亿元,增长8.6倍;工农业总产值56.87亿元,增长8.4倍,其中工业产值48.54亿元,增长29.3倍,农业总产值8. 33亿元,增长86.4%;外贸出口交货值达7.45亿元,增长81.8倍,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33. 1%;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24亿元,增长13. 6倍;财政收入1. 31亿元,增长3. 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 442元,比1978年的101元增长13.3倍。1992年诸暨市被评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64位,1993年再次被评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 (市)和中国明星县 (市)。
2.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发展步伐加快,一批区域化、集约化、商品化基地相继建立,百亩以上的基地达152个,面积2 783公顷。199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49. 77万吨,为历史上第4个丰收年;油菜籽3 282吨,蚕茧2 825吨,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年产茶叶5 878吨,其中名优茶161吨;年产珍珠13.89吨;生猪存栏51. 54万头,供港活猪头数和良种率均列全省第一。
3.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著。1992年,全市农田水利总投入708万工,投资3 474万元,完成土石方505万方,浦阳江标准建设、大中型水库保坝等工程完成了计划进度。1993年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又有较大增长,全年共投入4 574万元,完成土石方和工程量均创历史记录,被浙江省政府授予“水利建设先进县(市)”称号。
4. 乡镇企业突飞猛进。1991年,全市乡镇企业产值21. 3亿元,比1984年的1.59亿元增长12.4倍。1992年,全市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销售收入达20.08亿元,实现税利2. 14亿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40.9%和50%。1993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产值69亿元,同比增长102.7%,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 (市)”称号。
5. 龙头产品开发和市场建设加快。全市已拥有各类市场72个,年成交额20.9亿元。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教为支柱,农工贸一体化的粮、猪、茶、茧、香榧、珍珠、水果、食用笋、板栗等9大龙头产品。1992年10月,诸暨市第4代珍珠市场建成开业,这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成交额最高的珍珠市场,新市场面积10 200平方米,内设1 135个摊位,设施齐全。全年珍珠市场交易量达350余吨,成交总额1.2亿元。
6.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1992年,全市完成了“五路二桥”工程(孝四公路、红桥公路、平阳公路、池家山公路、五沙溪公路,大陈江桥、江藻桥),实现了乡乡通公路的目标。总投资1.5亿元的高湖滞洪水库分洪闸移位工程和江东畈改造开发工程已付诸实施。集镇建设步伐加快,面貌日新月异,总投入达到3.43亿元,交通、电力、通讯工程进展顺利,城乡一体化的格局正在形成。

☚ (一) 基本情况   十一、上虞市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上虞市继1987年跨入全国百名财政大县行列后,1992年又被列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第85位,全省第12位。
1. 国民经济全面增长。1992年,上虞市把经济工作重点放在打基础、上水平、增投入、促发展上,全市经济呈现全面增长的好势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0.50亿元,比1978年的1.98亿元增长9.4倍。工农业总产值50.1亿元,增长18.6倍,其中工业总产值42.1亿元,增长42.9倍,农业总产值7. 96亿元,增长4倍;财政收入1.48亿元,增长4.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 484元,增长10.9倍。
2. 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199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4.2万吨,为历史最高纪录; 棉花总产量7 039吨;络麻总产量7 049吨;畜牧、水产、水果、蔬菜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消灭荒山达标”提前实现并通过验收。农业生产继续从传统农业向“一优两高”农业方向发展。
3. 乡镇工业增势强劲。1993年,全县乡镇工业产值达65. 79亿元,比1974年的3亿元增长21倍。乡镇工业销售收入72亿元,产销率为91.5%。村及村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 5亿元。个体、私营工业产值14亿元,比1992年增长144.5%,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2.7%上升到17. 6%。
4. 外向型经济有较大发展。1992年,全市外贸收购总额2. 33亿元,比1978年的0.083亿元增长27倍。新批“三资”企业30家,累计达到50家,协议引进外资累计11 154. 5万美元。曹娥江开发区建设开始进入滚动发展阶段,100公顷土地已完成“四通一平”,有32家工业企业正在兴建,113家公司已开张营业。
5.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市场建设蓬勃兴起,先后兴建了崧厦伞件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服装市场、羊毛衫市场等几个较大规模的专业市场,总投资达2 225万元,超过了前10年投资的总和。1992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73亿元,比1978年增长5.3倍。城乡集市贸易额达2.23亿元,成交额超过亿元的专业市场有2个。位于329国道线上虞城北侧10公里的上虞崧厦伞件市场,面积达13 320平方米,服务设施齐全,经营各类晴雨伞、太阳伞以及各种伞体材料的零配件,是目前国内第一家大型伞件专业市场。
6. 建筑业已成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1993年,共完成建筑安装产值22亿元。建筑施工队伍规模和施工产值均居浙江省各县(市)在沪建筑施工企业第1位。上虞市第五、第六建筑工程公司曾双双荣获上海市建筑最高荣誉奖—— “白玉兰”奖。

☚ (一) 基本情况   十二、黄岩市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1. 经济综合实力增强。1992年,黄岩市认真实施“三镇率先,四带联动,立体开发,多元开放”的发展战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国民经济发展迅速,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91位。全年实现社会总产值6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54.3亿元,国民收入2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 79%、37.4%、29.29%,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 4%。
2. 农业生产朝“一优两高”方向发展。1992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41亿元,比上年增长34%;农业总产值8亿元,增长4.7%。粮食生产受两次台风影响,产量有所下降,全年总产量31.74万吨,比上年增长10%,比1979年的45.25万吨,下降29.9%。水果总产量17万吨,比上年增长7. 8%,其中柑桔13万吨,比上年增长9. 2%,比1979年的5.62万吨增长1. 3倍,是历史上产量最高的年份。水产品总产量1.67万吨,比上年增长4. 78%。生猪存栏19.42万头,年出栏17.31万头,家禽存栏222.58万羽,肉类总产量1.81万吨。
3. 农村工业高速增长。1992年,全市乡镇工业完成产值36. 24亿元,比上年增长2.2%; 净增产值12.43亿元,占全市工业净产值的86.9%。工业企业的股份制试点开始起步,全市全年兴办有限责任公司13家,总股本达1 027万元。全年新增“三资”企业18家,总投资1 100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681万美元。
4.城乡市场繁荣。国内商业纯购进11.7亿元,纯销售10.6亿元。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1. 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 2%。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投入资金4 770万元,新建、扩建市场各9个,新增场地3.64万平方米,使全市市场增到201个。全市有3个市场被评为全国文明集贸市场,6个市场被评为地区文明集贸市场,是国家级文明市场最多的县(市)之一。

☚ (一) 基本情况   十三、义乌市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市实施“发展商品生产,培育市场经济”的兴商建市战略,促进了全市经济的振兴与社会进步,有“中国小商品城”之称。199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44. 11亿元,比上年增长69. 16%;国民收入24.5亿元,增长58.4%;工农业总产值69. 16亿元,增长83.9%; 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3.4亿元,增长108. 6%;财政收入1. 79亿元,增长52.9%; 农民人均收入1 724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上年增长14%。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199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3.6万吨,比1978年的18.9万吨,增长24. 9%,比1949年的8. 96万吨,增长1.63倍;油菜籽总产量177吨,比1978年的80吨,增长1.2倍;糖蔗总产量12.52万吨,比1979年的11. 1万吨,增长12.8%;茶叶、水果等作物均有显著增产。牲畜饲养量1993年比1978年有所下降,家禽饲养量增加较快,由1978年的60.2万羽,增加到1993年的128.05万羽,增长1.12倍。
乡镇企业高速发展。1978年,全市乡镇工业总产值803万元,基本上没有联户企业和家庭工业。到1984年,乡镇集体企业总产值达5 229万元,另外,村办、联户办和家庭工业有很大发展,产值达9 866万元,两者合计为15 095万元,比1978年增长17. 8倍。以后几年持续快速增长,到1993年,全市乡镇工业总产值达53. 50亿元,比1978年增长665倍多,比1984年增长34.44倍。
中国小商品城是以 “货郎担”发展而成的。80年代初,只是沿街设摊的小商品市场。1982年9月,开始建立第一代小商品市场,来场设摊经营和交易者日益增多。1983年摊位由1982年的705个增至1 027个。1984年,在新马路北端建成占地1.36万平方米的第二代专业市场和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到1985年已有货摊2847个,其中固定摊位2374个。全国有20多个省市的客商来此参加交易,淡季每天约1.8万人次,旺季2. 5万人次,高峰时达3万人次。小商品市场的货源,本地生产的约占40%。全市从事小商品购销、生产的约有3.3万人。以后贸易越来越兴旺,原有场地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1985年冬投资440万元,兴建一个有4 096个固定摊位、1 000多个临时摊位的第三代小商品市场。前后共经过过三次搬迁,六度扩建,到1991年新落成的第四代小商品市场,占地面积4. 3万平方米,拥有7 000多个摊位,管理服务大厦高13层,设置了电视监控、广播电信、自动扶梯等现代化设施,是我国目前屈指可数的现代化、商场式的大型专业市场之一。1992年,整个小商品城摊位增加到1. 7万个,成交额达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税收3 500万元,增长16. 7%,连续几年居全国专业市场之首。市场还吸引了全国400多家工商企业进场设“窗口”。90年代初建立的小商品批发公司,已与市场内3 000多摊主和国内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 800多家国合企业建立业务关系,并在全国设立18个公司,形成覆盖全国的小商品营销集团。1992年10月,被国家工商局命名为 “中国小商品城”。
1993年,义乌市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额达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4%,其中中国小商品城完成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8%,占全市总成交额的80.9%,继续名列全国集贸市场榜首,实现“三连冠”。
在中国小商品城的带动下,义乌市的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科技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市场开始形成,运输市场不断壮大。同时开始向外拓展,已在乌鲁木齐、北京通县创办了两个分市场。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物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通汇股份公司相继创立。边贸活动也十分活跃,许多个体商贩在越南、俄罗斯边境从事小商品贸易,1993年边贸总金额达2. 65亿元。
在市场的带动下,全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大大加快,投资环境不断改善。1992年城市建设投资达3亿元以上,峻工项目35个,在县城稠城镇已形成拥有25幢大型建筑的一流商业街,有气势宏伟的铁路新客站,有投资2 700万元建成的北方联托运市场和长途汽车站,扩建了中型民航机场。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 504万元,比上年增长63.8%;万门程控电话已投入使用,无线寻呼业务激增。全市经济呈现 一派繁荣兴旺景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硕果累累,被民政部和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同时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市”。

☚ (一) 基本情况   十四、东阳市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东阳市经济发展迅速。199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6.7亿元,比1978年的1.5亿元增长10倍多;工业总产值32.41亿元,比1978年的7 893万元增长40.1倍;农业总产值7. 57亿元,比1978年的1.5亿元增长4倍多;财政收入1. 1亿元,比1978年的1 792万元增长5.14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5亿元,比1978年的7 220万元增长6.6倍;出口产品交货值4.69亿元,比1978年的933万元增长40.3倍,名列金华市前茅。全市乡镇工业呈跳跃式发展,1992年总产值达25.5亿元,居金华市各县 (市)首位。
东阳市素有“百工之乡”的称号,其中最突出的是建筑工。由于人多地少,人均只有0.64亩耕地,劳力充裕,农民历来有外出做泥木工活谋生的习惯,因而被誉为“建筑之乡”。80年代以来,全市农村建筑业在发展商品经济的洪流中,奋起改革,开展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联合,迎来了一次新的腾飞。1978年前,全市建筑行业只有1家县属公司、1家城镇公司和3家专业建筑社。到1982年,全市施工企业从5家猛增到60家,从业人员平均每年增加1万人。以后持续迅速发展,1985年与1980年相比,从业人员增加到7.5万人,增长5.8倍;拥有固定资产3 000万元,增长42.3倍;完成产值2.5亿元,增长21倍;实现利润700万元,增长4.3倍。1985年建筑业劳务收入1亿元,人均1 340元,约占全市农村可分配收入总额的35%,成了全市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全市有40支建筑工程队参加了本地或跨地区的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的联合,联合经营产值占总产值的90%以上。联合还提高了工程队伍的技术素质,1985年全市建筑业拥有工程技术人员287人,其中有技术职称的管理人员126人;人均技术装备率达595元,比1980年增长近5倍; 已有50%的农村工程队从等外级上升到4级企业以上,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全优面积突破10万平方米,比1982年翻了两番半。许多农村工程队承建了一些国家重要项目,如参加援藏工程、葛洲坝工程、天津引滦入津工程、深圳53层国贸大厦、北京国际贸易饭店等大型工程建设。歌山乡建筑公司6位施工人员,还被选送到北也门共和国参加总统府大楼的建设。全国各地都有东阳建筑工人的足迹,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很大贡献。
进入90年代,东阳市建筑业在改革中继续创新,把股份制引入了建筑联合体。1992年建立了浙江广厦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浙江省首家以建筑业为主体,集建筑设计、建筑承包施工、房地产综合开发、建材和建筑机械生产经营及工商贸易为一体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拥有职工1万多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00余人。核心企业——浙江广厦企业集团公司,是二级技术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已先后承建了俄罗斯海参威儿童医院、海军医院办公楼等国外工程,在国内外建筑市场享有较高声誉。
1993年,建筑业又有新的发展,全年完成建筑安装产值11.05亿元,施工面积428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10.3%和45. 1%,获省级以上优质工程奖8项,其中2项获建设部“优质样板工程奖”,2项获省“钱江杯”奖,建筑队伍已进入8个国家和地区。

☚ (一) 基本情况   十五、乐清市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乐清市的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9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 33亿元,比上年增长47. 25%,比1978年增长5. 95倍;国民收入16.04亿元,比上年增长47.6%,比1978年的1.59亿元增长9倍多。工业经济创改革以来的最高增长水平,1992年工业总产值达23.88亿元,比上年增长69.63%,比1978年的9 758万元增长23.5倍,其中乡镇工业产值19. 17亿元,比上年增长76.4%;全市18个建制镇中,有4个镇的镇办企业总产值超过2亿元。
全市农村在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大批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全市外出1年以上的人口达8万多人,加上短期外出人口,总人数超过12万人,其中90%以上从事产品销售、修理、饮食等行业。全市外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20%,出省人数居全省首位,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本省的72个县、市、区,在北京还形成了 “乐清村”。
乐清柳市镇是低压电器的产销基地,被誉为“电器王国”。这个镇的农民从80年代初起步,到1986年全镇有6 500多农民投入五金电器生产,兴办了1万多个家庭工厂,开设了1 700多个五金电器店和摊位,吸引全国5万多个单位来此地做生意,年销售额达3亿元,上交税收230万元,柳市镇农民很快成了全省首富。后来由于低压电器的不少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受到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公开批评,多数企业几度停产整顿,低压电器业经受了很大的波折与考验。经过近3年的整顿、反思、提高,他们认真接受了教训,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把提高产品质量摆到首位,招聘了大批高中级科技人员,增加了技术改造投入,建立了高科技的产品质量监测机构,进而使低压电器业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崛起。
1992年,全镇有100多家企业投入新产品开发和技改资金8 500多万元,使产品质量、档次大大提高。有60多家企业成功开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水平的新产品,有16家企业的产品获得机电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和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认证。在柳市镇的带动下,全市低压电器产品质量普遍提高,低压电器获部级生产许可证的有88个,获计量许可证的有200多个,获电子许可证的有40个,乡镇企业持证率居全国第一。由于产品质量提高,出口量也大大增加,柳市镇已有13家低压电器企业的产品出口,1992年交货值2 732万元,占全市五金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60%,许多产品在香港、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已占有一席之地。

☚ (一) 基本情况   十六、永康市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新中国成立前,永康市各业经济十分落后,粮食不能自给,全市只有一家小发电厂、几家碾米厂和织布、酿酒的手工作坊。新中国成立后,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欣欣向荣、蒸蒸日上。1992年,全市国民收入达到10. 7亿元,比上年增长44.7%,比1978年的0.86亿元增长12.4倍; 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7.4亿元,比上年增长64. 6%,比1978年的1. 63亿元增长16. 7倍;农业总产值达3. 4亿元,比上年增长4.1%,比1978年的0.99亿元增长3.4倍; 财政收入8 850万元,比上年增长15.6%,比1978年的1 327万元增长6.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 267元,比上年增长11.6%,比1978年的65元增长19. 5倍。
永康市人多地少,1992年末耕地面积18.66千公顷,人均只有0.54亩,最小的方岩乡仅0.4亩。永康农民历来有精耕细作的传统,除了外出打工外,农业多种经营相当发达。种植业以粮食为主,主要经济特产有黄花菜、茶叶、蚕桑等。花生、甘蔗、芝麻、中药 (元胡、白芍、白术) 在全省有一定名气,中山乡的生姜(称“五指姜”)也有一定声誉。猪、牛、羊、兔、蜂等的养殖业也较发达,全年生猪饲养量在30—35万头,平均每户年养3头以上,是金华火腿的原料产地之一;家禽中的灰鹅,肉嫩味美,近年发展很快,已出口到港澳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市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有较大发展,先后兴建了1 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3座,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16座,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75座,1万立方米以上山塘746座;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有较大提高,现有机电排灌机泵1.5万马力,旱涝保收面积已占70%;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万马力。1992年,全市农业稳中有升,在受灾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达到19. 42万吨,比1978年的17. 35万吨增长11. 93%,为历史上第7个高产年。1992年全市乡镇企业有9 486家,就业人数6.05万人,实现产值20.2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4%。
永康市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素有“百工之乡”之称,历来有很多从事铁、铜、锡、竹、木、石、绣等能工巧匠,串乡经营于江南各省。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外出串乡经营的手工业人数约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4%。家庭商品性手工业有新的发展,许多能工巧匠在家中从事金属制品加工修理、竹木藤棕草制品、缝纫刺绣、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等,年产值可达5 000万元以上。全市五金机械行业的企业有数千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生产五金产品2 000多种,以质优、价廉、美观、实用等特点畅销全国。永康拖拉机厂生产的手扶拖拉机是农民的抢手货。手扶拖拉机、童伞、锉刀、钻攻两用机、角向磨光机、钢桶等几十种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永康市商品经济更趋活跃,专业市场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全市已建有规模较大的衡器市场、绣品市场、灰鹅市场和乡镇企业原材料市场。1992年12月,为了给中外五金客商提供交易舞台,广交贸易伙伴,繁荣永康经济,市政府又建了一个交易场地有22万平方米、各种服务配套设施达15万平方米、有摊位800个的 “五金城”。

☚ (一) 基本情况   十七、安吉县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199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97亿元,比1978年增长11倍;工农业总产值34.51亿元,增长16倍,其中农业产值7. 34亿元,增长5.6倍,乡镇工业产值16. 71亿元,增长5 060倍;全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0.56亿元,增长16倍;财政收入7 996.5万元,增长3.6倍;农民人均收入1 443元,增长4.8倍。全县共有集贸市场42个,商品成交总额达1.86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速发展蚕桑、名茶、早园笋、竹为龙头的经济特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1993年,全县共营造林木面积1 330公顷,其中经济林935公顷; 完成毛竹低产林改造1 000公顷,发展笋竹两用山1 000公顷。抓好农业综合开发二期工程,其中营造经济林200公顷。同时,狠抓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外向型经济三个重要经济增长点,取得显著成效。1993年,全县乡镇工业总产值达16.71亿元,比1992年增长104. 9%; 个体、私营工业实现产值3.98亿元,比上年增长3倍;完成出口商品总额2.2亿元,比上年增长37.3%。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加大,成果辉煌。1993年,全县新建、扩建小水电站15座,总装机6 295千瓦。全年完成大小水利工程765处,累计投工514.68万工日,投放水利建设资金1 355.9万元。全县营造水土保持林和开荒造地各200公顷,改造中低产田2 006公顷,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为充分发挥赋石、老石坎两座大型水库综合效益而建造的浙北第一渠——安吉赋石渠道全面竣工通水,渠道全长43.2公里,设计流量10.9立方米/秒,工程总投资3 191.5万元,工程量171万立方米,总投工352.2万工日,平均全县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投入2个劳动积累工,每个非农业人员每年投1个义务工。赋石渠道的建成,每年可引水1. 3亿立方米,相当于原有水利工程可蓄水量的3倍,足够安吉县1/3的耕地用水需要,其中一半以上的耕地可以自流灌溉。不仅解决了渠道沿岸地区的干旱灾害,而且对当地群众的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
依据自身优势,积极开发竹类资源。1989年以来,安吉县坚持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来指导竹类资源的开发,不仅把目光放在国内市场,而且开始转向国际市场,使竹类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1989年,中共安吉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了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利用外商的资金、技术,进行毛竹的深加工,使竹制品加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产品向高、精、深方向发展。为了促进竹制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1992年6月成立了安吉县竹业联谊会,沟通各企业之间情况,发挥同行议价、联谊互助的作用。现在全县从事竹制品加工业的大小厂家达300多家,年总产值超过3亿元,其中三资企业70家,年耗毛竹60万支以上的大厂13家,形成了三资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为龙头,遍布各村各户的生产加工网络。港口乡碧门村、塘浦乡净土村已成为竹席加工专业村。
由于笋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毛竹身价倍增。1993年全县笋竹产品产值达8. 5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4. 63%,农民从笋竹上得到的收益比1988年增长了5倍。全县所产笋竹制品多达200多个品种,其中50多种高中档竹制品,不仅销往国内大多数省市,而且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和香港、台湾地区,1993年仅三资企业竹制品出口创汇就达1 000多万美元。全县有30多家罐头食品厂,每年生产成品达2. 1万吨,产值1亿多元,其中外销1.5万吨。过去安吉县75%的原竹要花大力气推销到外地,每百斤只能卖几块钱,卖不掉时只好当柴烧。如今全县一年要从外地调入毛竹300余万支,昔日的毛竹输出县一跃成为毛竹输入县。1993年进而把竹制品的初加工工序扩散到景宁县、嵊州市等毛竹产地;同时积极鼓励外资、内资企业来新办、扩办竹制品加工企业,开发各类竹制新产品,力求使安吉县成为全国毛竹制品的加工中心。

☚ (一) 基本情况   十八、舟山市普陀区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普陀区地处著名的舟山渔场中心,渔业资源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资源,是国家和浙江省的重点海水商品鱼生产基地,全国1/4的商品鱼依靠普陀区渔民提供,是一个以渔业为主要产业的区。主要的海水鱼有大小黄鱼、带鱼、墨鱼、鲇鱼、鲹鱼、马面鱼等;养殖产品有紫菜、海带、对虾、蛏子、蚶、贻贝等。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很少,全区耕地仅69.3公顷,人多地少,粮食主要靠外地调入,本区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大小麦、豌豆等,经济特产主要有棉花、西瓜等。1992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11. 55亿元,比1978年的1. 68亿元增长131.48%; 国民收入8.31亿元,比1978年增长104.7%; 工农业总产值16. 57亿元,比1978年的10.28亿元增长61. 34%; 财政收入6 395万元,比1978年1 829万元增长3.49倍。1992年全区渔业总产量达23.5万吨,比1978年增长16. 97%;海水养殖产量达5 250吨,比上年增长44.35%。全区渔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 613元,比1978年增长8.96倍。
80年代以来,普陀渔区贯彻控制捕捞方针,实行7、8、9三个月禁渔期,80年代初捕捞产量比70年代有所下降。但海水养殖发展较快,1992年海水养殖面积达72.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73.2公顷,比1982年的291. 3公顷扩大了近250倍。进入90年代,渔区大力发展外海和远洋捕捞,通过国家贷款和渔民集资,筹集资金建造钢质渔轮,到外海渔场捕鱼,使渔业总产量超过1978年的产量 (为80年代以前历史最高水平)。在经营体制上按地域建立群众渔业(集团)公司,实行前后方配套服务,以船为核算单位,实行股份合作制,极大地调动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渔业对外开放迈出大的步伐,对台湾渔轮劳务输出和国际劳务合作不断扩大,近年来对台湾渔轮输出劳务人员累计达450人次,创汇43万美元; 部分集体渔业 (集团)公司派出60多位青年渔民,驾驶渔轮远航西非、塞拉利昂等渔场生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90年代以来,为了加速发展海岛经济,普陀区着力于改善海岛投资环境条件。主要大岛之间都建立了海上“蓝色公路”,长途客货运可以通往全国各地;为逐步解决海岛缺水问题,兴建了一批海岛水库,全区自来水入户率达60%;还铺设海底电缆,大陆电已输入各大岛屿。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的交通、通讯、供电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
境内的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岛上寺庵禅院星罗棋布,有“海天佛国”之称。朱家尖岛是普陀山的姐妹岛,岛上奇峰林立,石怪洞异,沙滩绵亘,形成山、海、沙、石、洞相互点缀的海山奇观,为旅游、避暑佳地。沈家门是我国著名渔港,渔汛期间,港内万船云集,桅樯如林,十里渔港,满街渔市。

☚ (一) 基本情况   十九、庆元县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从90年代开始,中共庆元县委、县政府把“中国香菇城系统工程”建设作为全县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并已取得丰硕成果。
庆元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食用菌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把抓香菇作为抓庆元经济的牛鼻子。1994年,投资近1000万元,扩建县食用菌科研中心,作为全县食用菌菌种选育和技术推广的主要实施单位。科研中心多年来为庆元县香菇生产的发展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不但成功地培育出241-4、9015、939等系列高产、优质香菇当家品种,还重点致力于实用制菇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推广。该所试验成功的“高棚层架栽培香菇”技术,被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成果鉴定委员会确认为香菇产业中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技术突破。
注重市场建设与流通拓展。1991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兴建庆元香菇专业市场。1992年1月1日,香菇市场正式建成,隆重开业。整个市场占地6600平方米,拥有150多个经营小单元。1993—1994年,完成香菇市场第二期、第三期工程,使整个香菇市场建设投资总额达到1500多万元,占地总面积达到16 825平方米,经营小单元达到500多个。庆元香菇市场各种管理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香菇专业市场,居浙江省十大农副产品市场之首,并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
为了提高庆元和庆元香菇的知名度,1991—1994年,连续举办了三届庆元香菇节,起到了“香菇引路,以菇会友,拓宽市场,振兴经济”的作用。1993年,在第二届香菇节期间举办了“’93全国香菇专题研讨会”,6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以及国内外专家240多人云集庆元,探讨香菇生产、加工和贸易问题。1994年,举办“国际香菇生产暨产品研讨会”,日本、美国、韩国、瑞典、越南、泰国以及台湾、香港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食用菌专家、学者以及商界人士340多人再度云集庆元,共商振兴全球菇业大计,为庆元经济和食用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1994年,庆元香菇及系列产品在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上喜获金奖。
积极采取措施,准备制菇后备资源。庆元县推广人造菇木露地栽培香菇技术已抓了整整10年,制菇原料(主要是阔叶树)消耗很大,为了使庆元菇业保持长久兴旺,庆元县几年前就着手后备资源的培育和建设。3.4万公顷菇木林基地建设工程正在稳步推进,实行封、管、营造多管齐下。同时,积极开展制菇替代资源的开发和研究,以草代木制菇技术和废菌棒利用技术已取得初步成果。
1986—1996年庆元县香菇生产情况见表11-2-1。

表11-2-1 1986—1996年庆元县香菇


年 份制菇规模
(万段)
香菇(干品)产量
(吨)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49
714
1 180
1 200
1 860
4 070
5 500
9 370
13 600
14 560
14 110
395
465
640
744
1 286
2 462
4 142
6 886
9 338
10 013
10 000

生产情况统计表
☚ (一) 基本情况   二十、嵊州市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1992年,嵊州市农村经济建设取得新成就。全市工农业总产值36. 65亿元,比1984年增长5.6倍,其中农业总产值6. 59亿元,增长1.4倍,乡镇工业产值18.4亿元,增长13. 5倍。粮食总产量32.8万吨,茶叶产量8 978吨,蚕茧产量4 196吨,生猪存栏数28. 62万头,长毛兔存栏数71万只,除粮食产量比1984年略有减少外,其它农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全年造林693公顷,消灭荒山606公顷。新开发农业面积628公顷,共达4 526公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放劳动力623万工,完成土石方508万立方米,建成吨粮田8 333公顷,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达51 600公顷,被评为全省渍害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先进市。
嵊州市的名特产主要有“三宝”:茶叶、竹编和泥塑。
嵊州市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天坛牌”特级珠茶,色泽绿润,身骨重实,香高味浓,经久耐泡,是我国名茶之一,闻名全国,远销国外。全市拥有78. 67千公顷专业茶园,1988年茶叶总产量达10 000吨,是全国第一产茶大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誉为“中国茶叶之乡”。1 060个产茶村中,有900个村生产名茶,年产名茶1 500吨。90年代以来年年创建名优品种,每年评选的优质名茶达20余种,其中舜皇云尖、前岗辉白、桂岩雾尖等5种名茶获得浙江省优质名茶奖。1992年全市大抓以茶叶为重点的农业开发,新增面积近万亩,市财政拨出支农资金418万元,筹措市级农业发展基金234万元,发放扶持农业开发和山区建设资金330万元,用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优质茶等基地建设,同时采用租地开发、股份合作开发、村级集体开发、农户开发等多种形式并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竹编是嵊州市传统手工艺品。当地盛产迟燕竹、水竹,其纤维紧密细长,是竹编的优质原料。所产工艺竹编,编织细腻,造型精美,并以模拟动物、人物为特色,品种繁多,著名的有“奔马”、“二龙抢珠”、“苏武牧羊”等作品,同时生产果盒、花篮、竹编屏风等,产品曾多次获奖,其中“奔马”荣获1994年全国首届林业博览会金奖,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高度评价,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誉为“中国竹编之乡”。
嵊州市泥塑开始形成于70年代。泥塑采用民间传统描绘手法,设计精巧,艳而不俗。泥塑“十五贯”、“乔太守”、“梁山好汉”、“寿星背童子”等,“彩”和“塑”浑然一体,优美妥贴,情趣盎然,妙不可言,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1981年获浙江省玩具设计一等奖。
90年代以来,嵊州市服装业生产发展很快。为了发挥这一优势,在城东南经济贸易开发区内兴建“浙东服装领带城”,工程于1992年1月破土动工,10月竣工,总投资1200万元,占地3.5公顷,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内有营业用房715间,大棚摊位4 500平方米,停车场5 000平方米,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是经营服装、领带、鞋帽、轻纺产品及其原材料的专业批发市场。12月8日开业,1 500多名国内客商和来自美国、日本、保加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名外商慕名而来,开业三年,进场交易人数达20多万人次,商品成交额达2.08亿元。

☚ (一) 基本情况   二十一、常山县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后,常山县的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很快。199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9. 1亿元,比1978年增长4. 62倍;财政收入2 752万元,比1978年增长3. 56倍;社会商品零售额2.4亿元,比1978年增长8.98倍。
常山县是一个山区县。进入80年代以后,重点抓了胡柚和食用菌的生产,形成两大拳头产品。
常山胡柚是柑桔和柚子的自然杂交品种,在常山已有百余年的栽培历史。改革开放后,常山县把胡柚作为农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组织群众大规模地进行开发。到1992年,常山胡柚基地已达2.7千公顷,产量6 077吨。常山胡柚深加工系列产品——漂洋粒粒橙、胡柚砂囊、胡柚蜜饯、胡柚易拉罐、鲜柚汁等畅销市场,引起国内外关注。1992年,成立了“浙江金神胡柚集团公司”,实现全县胡柚生产、科研、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营销体系。常山胡柚1986年1月和1989年12月两次被评为农业部优质产品。1991年3月被农业部授予“绿色食品”称号。
食用菌(猴头菇、金针菇等)是常山县的另一个重点产品。猴头菇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称。金针菇,被誉为“增智菇”。常山县以人工栽培猴头菇、金针菇闻名于世。1992年,共栽培常山猴头菇、金针菇等食用菌4 000万瓶(袋),产量达1.3万吨。在全县形成了以微生物总厂为龙头,基层供销社和乡镇企业为依托,广大菇农为支柱的一条龙生产体系。到1992年底,已研制成功猴头菇罐头、猴头菇蜜饯、猴头菇干品、猴头菇酒、猴头菇酱、复方猴头菇冲剂等猴头菇系列产品,和以金针菇为主料的金针菇罐头、一休菇口服液等金针菇系列产品。其中猴头菇罐头、猴头菇干品、金针菇罐头等三种产品获得部优产品称号。金针菇的栽培和加工开发技术,被国家科委列入“星火计划”。常山县已成为我国食用菌的重要生产基地。

☚ (一) 基本情况   二十二、龙泉市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1993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达4.22亿元,比1984年的9 804万元增长3. 3倍。以袋料香菇、笋竹两用林、椴木灵芝为重点开发项目,逐步走向品种优新化、基地规模化。全市发展袋料香菇4 500万袋,茯苓接菌种100万穴,种植灵芝2 462立方米。全年造林3 110公顷,其中经济林370公顷,用材林27.6公顷,消灭荒山合格率达99.8%,为全省最高,成为浙江省第一个消灭荒山达标县 (市)。到1993年底,全市共建成5.33万公顷用材林基地,亿元产值的食用药用菌基地;初步建成2 666公顷优质高产商品粮基地,4 666公顷笋竹两用林基地。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开发农业,全市股份合作制开发农业面积已达1.53万公顷,其中用材林1. 19万公顷。在开发名特优新产品方面也取得较好成绩,“龙宝牌”香菇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质奖;白天鹅茶、福乐云毫茶、玉螺茶在全省名茶评比中,分别获第一名和一等奖。1993年乡镇工业产值达5. 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4. 7%,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村市场购销两旺,全市有各类专业市场15个,其中福源茯苓市场、香菇市场,以及龙渊镇、城北、住龙等木材市场相继开业,茶丰小五金市场年成交额达800多万元。1993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1 074元,比上年增长18. 2%。
龙泉市还建有我国南方水果种质资源库及示范基地。这个项目是由国家计委列项,总投资1 000多万元,经过10年努力,于1992年建成,并顺利完成了科研项目报告。这个位于龙泉市林场的果园基地,拥有果园131公顷,各种果树18个大类,186个干果水果良种,以及32个优质食用笋竹种。园内专门配置柑杏密植丰产园、品种园、竹种园、苗园、橙类试验园、猕猴桃试验园等7公顷,集省内外名优果树于一园。基地内房、水、电、路、喷灌设施已全面配套,投入生产运行。这个基地的建成,既可为省内外提供大量优质水果苗木,又能为浙、闽、赣等毗邻地区的水果生产起示范作用,同时还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一) 基本情况   二十三、象山县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1992年,象山县的国民经济出现高速增长的势头。全县国民收入达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比1978年的1.16亿元增长1A1倍;工农业总产值达35.6亿元,比上年增长26.1%,比1978年的1.98亿元增长18.2倍;农业总产值8.48亿元,比1978年的1. 19亿元增长7. 1倍; 财政收入9 614万元,比上年增长10. 7%,比1978年的2 248万元增长4. 3倍。199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8. 84万吨,比1978年的17.85万吨增长5%。1992年全县水产品产量达13. 6万吨,比上年增加79%,比1978年的3.06万吨增长4.4倍,居全省第3位;总产值4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近一半。
改革开放以来,象山县委、县政府跳出“七山二水一分田”的陆域经济和传统的渔业经济框框,把发展的眼光投向更为辽阔的海域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以海洋捕捞为基础,发展海水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旅游、外海远洋捕捞等多方位海洋经济上。一方面,利用12千公顷浅海滩涂发展海水养殖,近三年来从世界银行贷款,以及引进日本、韩国等外资数千万元,围垦和开发大目涂海涂3.6千公顷,发展浅海网箱养鱼4 000多只,养殖石斑鱼、鲍鱼、鲈鱼、对虾、条斑紫菜等名贵海产品。另一方面,针对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渔场外移的情况,把发展远洋大马力钢质渔轮作为振兴象山海洋渔业的突破口来抓。到1992年底,全县共投入3.84亿元资金,发展250马力以上的大型渔轮320对,其中钢质渔轮164对,全部投入生产,全县外海捕捞产量8.85万吨,占捕捞总产量的70%。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发展,带动了水产品加工业和船舶修造业的发展,全县建成水产品冷冻厂近300家,船舶修造厂20多家,初步形成了海洋渔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工业体系。
为加快经济发展,象山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改变交通落后的状况,通过民办公助、群众和厂矿企业集资等办法多渠道筹资,修建公路,使全县公路交通主干线全部开通了隧道,结束了几千年以来象山主要村镇,出门必须翻山越岭的历史,并把主干线公路全部浇铺成混凝土路面,为加速象山县的经济腾飞,起到了重要作用。

☚ (一) 基本情况   二十四、衢县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发展水平

衢县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盆地气候特征,是浙江省粮食、柑桔、油菜籽和茶叶的重点产区之一,又是浙江省蚕桑、棉花生产的新开发区,是一个粮、林、牧和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产区。1995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38亿元,比1985年增长151 %。
衢县地处黄土丘陵地区,开发农业的潜力较大。农业综合开发已形成“五轮驱动”(国家、集体、个人、股份合作、联户)搞开发,“三个结合”(农、科、教)出效益的新局面。1990年以来,全县共投入3 595万元,开发荒山、荒丘、荒滩9.87千公顷(其中造田1.08千公顷),改造中低产田8. 93千公顷。1995年农业综合开发实现产值5.5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80.5%。
衢县的乡镇工业相对落后于沿海地区县,但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1992年全县乡镇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比上年增长61.7%、65.2%、46%、50%; 1995年全县乡镇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比1985年增长26倍、49倍、4.4倍、17.3倍。
衢县柑桔栽培已有1 400多年历史,1995年种植面积达11.11千公顷,居全省首位;年产柑桔23.54万吨,也居全省第1位,居全国县级之首。当家品种是衢县椪柑,曾被日本著名农艺专家田中长一郎誉为“亚洲宽皮桔之王”。椪柑色泽黄艳,气味芳香,鲜甜可口,深受消费者欢迎。1991年8月,由政府牵头,有农业、科技、金融、供销、铁路、工商、财税、保险和产销大户参加,成立了衢县柑桔产供销专业合作总社,为柑桔生产提供规划、良种、资金、物资、保险等“一条龙”配套服务。
90年代以来,组织科技人员进行了椪柑选优、名茶开发、红壤改良等科技攻关,其中“红壤种桔实验示范区的综合技术开发”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经过一年协作攻关,“衢县椪柑”被评为省优质柑桔一等奖,茶叶新品种“衢县春露”被评为省一类名茶。1995年该县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椪柑之乡”。现在,衢县椪柑以“一品红”商标为主的创柑桔名牌战略正在全面实施。
衢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颇多,主要有孔氏南宗家庙、府山、白云山、太真洞等。

☚ (一) 基本情况   第十二章 农业机构 ☛
0002336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