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一次水利规划及实施1958—1970年
1957年完成了第一次全省水利规划。这次规划是全面而奠基性的,包括防洪、除涝、灌溉、航运、水力发电、水土保持。重点是消除水患,按水系对黄河、沙颍河、洪汝河、淮南诸河、卫河、唐白河制定了防洪工程体系;对220条平原河道中的117条进行低标准的初步治理;在消除水患的基础上,根据水源条件,发展水库、引黄、引丹、井泉等多种灌区,发展水力发电;确定山丘区因地制宜普遍推行多种水土保持措施,以减少山丘区的水土流失。
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按规划兴建的大型水库有三门峡、陆浑、窄口、宿鸭湖、白龟山、昭平台、石山口、五岳、鸭河口、宋家场等10座。一大批中小型水库动工兴建,开挖了洪河班台分洪道,整治了涡河、惠济河、王引河的部分河段,建成了南湾(淮南)、梅山、宿鸭湖、板桥、薄山等水库灌区以及共产主义渠、大功、东风、三义砦四大引黄干渠。在这时期,无论工程上马的数量还是建设的速度都远远超过第一时期。但是由于受“左”的政治形势和连续旱灾的影响,工程建设面铺得过大,片面追求速度,许多工程质量掌握不严,遗留尾工大,不能发挥工程应有效益。由于在平原地区推行“以蓄为主”的方针,兴渠废井,搞节节拦蓄,盲目引黄大水漫灌,造成平原地区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碱化急剧增加,盐碱地面积由1957年的37.7万公顷增加到79.9万公顷。
1961年中共河南省委及时发出“平原以排为主”的指示。1962年初成立了河南省除涝治碱指挥部,贯彻执行“挖河排水,打井灌溉,植树防沙,水土保持”的十六字水利方针。暂停了引黄灌溉,平原地区拆除阻水工程,恢复自然流势。对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检查和排队,修订了原规划,恢复了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基本建设继续以治理河道、续建配套水库和灌区为主。1962—1965年进行了黄河第二次大复堤,清淤治理了卫河、金堤河、天然文岩渠、洪汝河、涡惠河、沱河;建成了陆浑、白龟山水库;对梅山、南湾、薄山、引漳入林(红旗渠)等16灌区续建配套,并于1965年底制定了水利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田)的6条标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农村形势较稳定,加上广大干部和水利职工的努力,水利事业仍然取得一定的进展。1966—1970年治理了虬龙沟、新运河、卫河、马颊河、徒骇河、沱河、颍河、建设了沿淮庄台;续建五岳、泼河、宿鸭湖、孤石滩、香山、尖岗等大中型水库;逐步恢复沿黄地区引黄灌溉,继续对10大灌区续建配套;平原井灌及山区水土保持也有较快的发展。至1970年,全省已建成大型水库14座,中小型水库1 924座,塘堰坝38.4万座,水井70万眼(其中机电井25.4万眼)。全省蓄水工程总库容123.7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251.2万公顷,为1949年的6.6倍,占当年全省耕地面积的34%;治理易涝面积119.8万公顷,占全省低洼易涝面积的57%;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8万平方公里,占山区水土流失面积的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