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1991年2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关于在农村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意见》。同年8月,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继续在全省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通知》,根据中央“要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线,以推动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全面完成教育的各项任务”的指导思想,结合当时形势和浙江农村实际,确定了1991年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主题是: 用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和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教育和发动干部群众,引导农民群众进一步坚定对党的领导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建设“经济繁荣兴旺,思想健康向上,社会安定团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艰苦奋斗。
这次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从1991年6月开始试点,10月下旬全面展开。从省到各市 (地)、县(市)直至区、乡,都成立了比较健全的由党委书记或分管副书记任组长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全省共抽调了县以上机关干部18 506名,其中县以上领导干部1 060人,加上区、乡干部,全省形成了近10万人的工作队伍,进驻到3 148乡镇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8.9%)开展工作。一些主要领导同志到乡、村蹲点,总结经验,进行具体指导。在教育中,各地都十分注意从本地实际出发确定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并制定了验收标准,认真把关,以确保教育的质量。
这次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❶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在农村干部教育中,通过回顾我们党70多年来的光辉历程,回顾近10年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在群众教育中,主要通过请“三老”(老干部、老党员、老农民)讲“三史”(村史、家史、创业史)和开展“数手中钱,看身上衣,谈盘中餐,比居中屋,讲身边事”等活动,帮助他们从自身的变化中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❷明确了农村发展的前景。在教育中,各地都进行了小康目标的教育,并引导大家按照“经济繁荣兴旺,思想健康向上,社会安定团结”的要求,制订乡村建设规划。许多市(地)和县(市、区)还总结了一批当地的先进典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红旗村、示范村,使大家学有榜样,干有方向;
❸推动了农村改革和建设的发展。在教育中,一些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地方,特别是一些经济“空壳村”,拓宽了发展思路,着力抓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启动点,积极兴办“绿色企业”和第二、三产业;
❹改善了基层组织状况。在教育中,各地对党员都进行了集中培训,并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的活动,提高了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对后进党支部进行了整顿,理顺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进一步发挥了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
❺推动了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教育中,全省有80%的行政村进行了“三户”(双文明户、五好家庭户、遵纪守法户)复评,开展《社会主义公德歌》的宣传活动,农村的封建迷信、聚众赌博等活动明显有所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