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疾病防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疾病防治

(二)疾病防治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山东屡有多种传染病流行,尤以霍乱、伤寒、麻疹、天花等为最严重,结核病、麻风病、黑热病发病率也很高。1949年,全省54个县麻疹流行,患者30余万人,死亡8万人,病死率高达26%;有麻风病人5. 1万人,患病人数居全国第二位; 黑热病人约70万人; 结核病患病率为1. 2%;全省人口总死亡率达25‰,婴儿死亡率达200‰,人均寿命只有35岁。但是,疾病防治工作却几乎等于零,只有在解放区,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才积极地进行了对各种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1946年山东霍乱流行严重,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霍乱的指示》,各解放区均以区为单位组成防疫指挥部,由区长任指挥,调集民兵封锁疫区,由小学教师、学生组成宣传队,召开群众大会讲解预防方法,组织医务人员进行防治。省卫生总局也派出医疗队奔赴疫区参与抢救工作。两个月内,共抢救患者1 894人,终于控制了疫情,减少了死亡。1948年,全省有40多种传染病流行,以麻疹、天花为最严重,回归热、脑膜炎、猩红热、伤寒、痢疾等烈性传染病也不断流行,仅胶东地区发病即达30余万人。当时,在解放战争十分艰苦、卫生医疗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解放区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积极组织医务人员、主要是民间医药人员,组成抢救大队,奔赴疫区大力进行防治,共抢救患者20万人,取得了好的防治效果。

☚ (一)医疗机构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卫生工作 ☛

(二)疾病防治

(二)疾病防治

1.传染病防治。新疆历史上农牧区流行的传染病有天花、霍乱、鼠疫、伤寒、副伤寒、肝炎、痢疾、麻疹、斑疹伤寒、猩红热、白喉、百日咳、疟疾、黑热病、出血热、性病、头癣、麻风、结核病等。1949年底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高达7000/10万。1950年起,新疆农牧区连续8年全面开展防治工作,进行全民种痘和防治性病;建立麻风病院,收容麻风病人;对重点人群药物灭虱,以及开展灭鼠、灭蝇、灭蚊的爱国卫生运动。到1958年,取得了消灭天花、性病和控制人间鼠疫、斑疹伤寒等各种急烈性传染病的显著成绩。1960年以后,重点开展头癣及结核病防治,头癣发病率由10%~30%下降为0.16%,结核病发病率也显著下降,并基本控制了这两种病的流行。1964年南疆流行霍乱,经采用快速检验诊断法,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使病死率由9.98%下降为1.56%,经全民预防接种,很快控制了霍乱病势的蔓延。“文化大革命”期间,防治工作虽有削弱,但预防接种工作从未间断,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仍呈下降趋势。1978年以后,各地开展计划免疫,对0~6岁的小儿,普遍进行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疫苗、卡介苗接种,有效控制了麻疹、小儿麻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结核病的发生与流行。1985年,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下降为1637.2/10万,农牧区人口死亡率由50年代的20.81‰下降为8.41‰。1995年,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下降为239.92/10万。
2.地方病防治
。新疆农牧区严重流行的地方病有鼠疫、地方性甲状腺肿、布氏杆菌病、地方性氟中毒、包虫病5种。
(1)鼠疫。新疆早年曾有流行。1955年起,在南北疆开展疫源地调查,发现昌吉、玛纳斯、呼图壁、乌苏、精河、和田、阿图什、阿克陶等15个县为疫源地,共有疫点117个。30多年来,经防治人员开展灭獭拔源,严密观察鼠疫动态,采取各项预防措施,鼠疫已被基本控制。
(2)布氏杆菌病。是广大牧区长期流行的一种地方病。1957年调查,全区各地均有布病流行,平均患病率为1%~5%,感染率为13.34%,个别牧区高达50%以上,有现症病人25万,每年还有新发病例。牧区有多处布病暴发点,畜间平均感染率为11.26%。1965年起在各县农牧区开始全面防治,经30年的努力,到1995年,全区59个县(市)已基本控制布病流行,达到国家规定的布病控制标准;另有26个县(市)正积极进行重点防治,力争本世纪末控制流行。
(3)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是新疆长期流行,较大范围的严重地方病。该病是由于环境碘乏而引起。1950年起,自治区即采取食盐加碘、碘油注射、口服碘剂、投放碘块及粮食加碘等一系列措施进行防治。到1995年,全区已有33个碘盐生产厂(场),食用碘盐人口达900多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0%,甲状腺肿与克汀病发病人数显著减少。
(4) 地方性氟中毒。新疆不少地方饮用水中含氟过高而导致中毒,是一种典型的非生物因素性的地方病。1974年,自治区专业防治人员在三道岭煤矿首次发现地方性氟中毒患者,其后,经全面调查证实,全区61个县 (市)均有地方性氟中毒现象,有874万人受到威胁。1980年起全面进行防治,氟病区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打低氟井421眼,建设引水工程19处,理化降氟49处,改水的村数519个,受益人口达73. 5万人。到1995年底基本控制了严重流行区的地方性氟中毒。
农七师123团场的一些地方乡镇饮用水中含砷量较高,被确定为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经进行改水工程建设,目前已基本控制了地方性砷中毒。
(5)包虫病。在全区各县(市)均有发生,以北疆地区为多,又以牧区为主要病区,其发病率与感染率居全国之首,经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及手术和药物治疗,发病率显著下降。
3. 妇幼疾病防治
。1960年起,全区各县 (市) 开展妇女子宫脱垂、尿瘘和婴幼儿佝偻病、缺铁性贫血病的调查防治。1978年,据27个县(市)调查,发现子宫脱垂2. 7万多人,经用子宫托或手术治疗,以及减轻劳动强度等措施,使一些患者康复;发现尿瘘患者540人,经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已治愈,治疗率达74.96%。1983年,全区调查发现佝偻病患儿5. 9万余人,患病率为13.89%,经投服维生素D,肌注骨化醇、钙剂,基本治愈了缺钙患儿;全区缺钙性贫血的婴幼儿占婴幼儿总数的34. 62%,经补铁治疗,发病率下降为23. 95%。1985年后,还对婴幼儿肺炎、腹泻及肠道寄生虫病进行查治,收到良好效果。1995年,全区易发的妇女子宫脱垂、尿瘘和婴幼儿佝偻病、缺铁性贫血基本得以控制。

☚ (一)爱国卫生运动   (三)农牧区医疗管理 ☛
0002164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