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疾病防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疾病防治 (二)疾病防治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山东屡有多种传染病流行,尤以霍乱、伤寒、麻疹、天花等为最严重,结核病、麻风病、黑热病发病率也很高。1949年,全省54个县麻疹流行,患者30余万人,死亡8万人,病死率高达26%;有麻风病人5. 1万人,患病人数居全国第二位; 黑热病人约70万人; 结核病患病率为1. 2%;全省人口总死亡率达25‰,婴儿死亡率达200‰,人均寿命只有35岁。但是,疾病防治工作却几乎等于零,只有在解放区,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才积极地进行了对各种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1946年山东霍乱流行严重,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霍乱的指示》,各解放区均以区为单位组成防疫指挥部,由区长任指挥,调集民兵封锁疫区,由小学教师、学生组成宣传队,召开群众大会讲解预防方法,组织医务人员进行防治。省卫生总局也派出医疗队奔赴疫区参与抢救工作。两个月内,共抢救患者1 894人,终于控制了疫情,减少了死亡。1948年,全省有40多种传染病流行,以麻疹、天花为最严重,回归热、脑膜炎、猩红热、伤寒、痢疾等烈性传染病也不断流行,仅胶东地区发病即达30余万人。当时,在解放战争十分艰苦、卫生医疗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解放区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积极组织医务人员、主要是民间医药人员,组成抢救大队,奔赴疫区大力进行防治,共抢救患者20万人,取得了好的防治效果。 ☚ (一)医疗机构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卫生工作 ☛ (二)疾病防治 (二)疾病防治1.传染病防治。新疆历史上农牧区流行的传染病有天花、霍乱、鼠疫、伤寒、副伤寒、肝炎、痢疾、麻疹、斑疹伤寒、猩红热、白喉、百日咳、疟疾、黑热病、出血热、性病、头癣、麻风、结核病等。1949年底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高达7000/10万。1950年起,新疆农牧区连续8年全面开展防治工作,进行全民种痘和防治性病;建立麻风病院,收容麻风病人;对重点人群药物灭虱,以及开展灭鼠、灭蝇、灭蚊的爱国卫生运动。到1958年,取得了消灭天花、性病和控制人间鼠疫、斑疹伤寒等各种急烈性传染病的显著成绩。1960年以后,重点开展头癣及结核病防治,头癣发病率由10%~30%下降为0.16%,结核病发病率也显著下降,并基本控制了这两种病的流行。1964年南疆流行霍乱,经采用快速检验诊断法,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使病死率由9.98%下降为1.56%,经全民预防接种,很快控制了霍乱病势的蔓延。“文化大革命”期间,防治工作虽有削弱,但预防接种工作从未间断,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仍呈下降趋势。1978年以后,各地开展计划免疫,对0~6岁的小儿,普遍进行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疫苗、卡介苗接种,有效控制了麻疹、小儿麻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结核病的发生与流行。1985年,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下降为1637.2/10万,农牧区人口死亡率由50年代的20.81‰下降为8.41‰。1995年,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下降为239.92/10万。 ☚ (一)爱国卫生运动 (三)农牧区医疗管理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