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深圳市
深圳市的前身是宝安县,1979年3月宝安县改为深圳市,1980年8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深圳市划出327.5平方公里建立经济特区。辖5个区和19个镇,总面积2020. 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 72万人,辖住人口180. 68万人。
深圳市依山傍海,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一是自然条件好。全市土地结构可概括为六分山丘、三分田地,一分滩涂水域,开发利用潜力大。二是农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水产类有180多种,其中石斑、鳗鱼、沙井蚝、鲍鱼、扇贝、海胆等海珍品较出名,引进有加州鲈鱼、美国𫛚鱼等20多种;植物类有310多种,南山荔枝、石岩青梅、龙华方柿、黄田黄皮颇为驰名,引种有西芹菜、美国金山橙等;动物类有狄高鸭、美国皇鸽、石岐杂鸡等。三是毗邻港澳,农副产品出口到香港具有运距短,应市快、损耗少、鲜活程度高和竞争力强等特点。这是深圳农业出口创汇的独特优势。
创办经济特区之前,社会生产力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低下,1978年有25%的农村生产队吃国家返销粮过日子,许多农民外逃谋生,大量耕地丢荒。建立特区以来,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短短时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1992年农村三级经济总收入51. 35亿元,比1979年的0. 86亿元增长59. 7倍,平均年递增38. 6%,农村人平分配收入2833元,是1979年152元的18.6倍,有80%以上的农户盖上别墅式的楼房,大部分村兴建了幼儿园、敬老院、卫生所、文化室、图书室和体育活动场所,农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
(1) 转变经营机制,建立商品农业。深圳农业坚持“首先为特区服务,同时为出口服务”的方针,面向深圳和香港两个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转变经营机制。一是在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各种方式,将 一些小集体和专业户联合起来,提供产前产后服务,扶持他们扩大规模经营,组成系列化和社会化的生产体系;对有条件的,组织他们兴办畜牧、蔬菜、水果、水产等专业公司,并以这些专业公司为骨干,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开展集约化和适度规模经营。如养猪、养鸡、水产等通过专业公司本身生产及其与小集体、专业户的联合经营生产的产品占全市同类产品的60%以上。二是根据深圳香港两个市场的需要,建立以进行商品生产为目的生产基地,如建立了水果、蔬菜、畜牧、水产四大基地,商品率达90%以上。从而基本结束了1978年以前,连续几十年以“粮油糖”为主体的自给型经济的历史,实现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2) 发展开放型创汇农业。深圳在建立特区以前,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是国家和集体那种封闭型的投入;生产的农副产品,主要是就地销售,出口产品很少。建立特区以后,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使农业的投入和产出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一是组织多元化、开放型的农业投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圳市政府对农业的投资进行改革,除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外,积极进行外引内联和发展农民个体的投入,已经形成多元化、开放型的农业投资渠道,在农村,农民成为投入的主体;通过外引,吸收一大批外资;通过内联,吸收了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对深圳农业的投资。各种渠道的投资为深圳农业发展提供大量资金。二是建立外向型商品生产基地。面对香港市场,建立以适销对路的鲜活商品基地。至1992年底,深圳市已建立大型种养场1 800多个,其中万只以上养鸡场474个,万只以上养鸽场15个,万头以上猪生产线33条,百亩以上蔬菜基地146个、鱼塘450个、养虾场79个、水果场297个,这些基地成为深圳创汇农业的大户,其商品率达90%以上,使深圳市成为香港市场鲜活商品的重要供应基地,1992年深圳鲜活商品出口总值10. 42亿港元,比1979年的0. 67亿港元增长15. 6倍,平均年递增25.6%。1991年出口香港市场占有较大份额的商品有: 蔬菜10.7万吨,占香港市场20%;淡水鱼1. 52万吨,占25%;活鸡1 767万只,占50%;乳鸽202万只,占50%;鲜奶1. 7万吨,占60%。
(3) 发展“三来一补”为主体的乡镇企业。1979年,深圳的乡镇企业仅是 一些农机具修理和简单的农机具加工,十多年来,通过引进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管理方式,建立起以“三来一补”为主体的乡镇企业,成为深圳农村外向型经济的一大特色。1992年全市农村乡镇企业共8 271家(不含联合体和个体),其中“三来一补”企业5200家。这些企业包括电子、纺织、塑料、机械、食品、农产品加工等,提供就业人数达55万人。1992年乡镇企业总收入45. 5亿元,占农村三级集体经济总收入的88.4%;收取“三来一补”工缴费4.7亿美元。乡镇企业发展已成为深圳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90年代,深圳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时期。根据深圳农业资源的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等,“菜篮子”系列配套工程项目,扩大农业机械在种植领域的利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的生产和出口立足于提高产品档次和出口档次,树立深圳市农产品在香港及海内外市场的产品形象,提高出口换汇率。农业在管理上以挖掘内涵潜力为主导,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继续发展集约化规模经营,发展资金和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业。加强外引内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三来一补”加工工业,逐步增加“三资”企业和自营企业的比重,向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到本世纪末实现以企业化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使深圳成为全省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区之一。主要鲜活产品能基本满足深圳市场的消费需要,外向型农业有较大的发展,使深圳成为香港重要的鲜活商品生产基地。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生态形成良性循环,城乡环境优美,使深圳农村成为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