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海洋生物开发利用
海洋生物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最早的海洋资源。据考古资料,早在四五千年以前,浙江省先民已在舟山群岛运用网具从事渔业捕捞。目前,海洋捕捞仍然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获取动物食物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海洋生物的开发利用正在深化,海水养殖业以及以海洋生物为原料的加工业和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并已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浙江海域历来是我国的主要渔场,年捕获量均在百万吨以上。70年代后,由于海洋捕捞强度的不断增加,并集中对集群性强的近海洄游鱼类(即传统经济鱼类)进行捕捞,致使这些鱼类资源急剧衰退。四大传统经济鱼类中的大黄鱼、小黄鱼和乌贼已衰竭,带鱼虽还维持着一定的产量,但已呈现个体变小、性成熟提早等衰退状态,鲳鱼、鳓鱼、马面鲀、石斑鱼、梭子蟹、中华管鞭虾、鹰爪虾、仿对虾等也因开发过度而衰退。
浙江沿海群众向有在潮间带采挖天然资源供食用的习惯(称之为“讨小海”、“打岩头”)。采挖的种类:软体动物主要有蛏子、牡蛎、泥蚶、樱蛤、泥螺、荔枝螺、贻贝、等边浅蛤、长蛸、短蛸等,甲壳动物有藤壶、龟足,藻类有紫菜、裙带菜、羊栖菜、浒苔、石花菜等.其年采挖量估计至少在万吨以上。由于长期无节制的采挖,其天然资源量亦在大幅度下降。据粗略的估算,目前天然资源量尚在万吨以上的,仅有藤壶一种;资源量在千吨以上的,也只有贻贝、牡蛎、浒苔等几种。
近年来,浙江在大力加强渔业资源保护的同时,沿海各级政府致力于浅海和滩涂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已在养殖的鱼类有石斑鱼、黑鲷、鲈鱼、𩾃状黄姑鱼、中华乌塘鳢等;养殖的甲壳动物有中国对虾、长毛对虾、锯缘青蟹等;养殖的软体动物有缢蛏、牡蛎、泥蚶、青蛤、文蛤、贻贝、泥螺、樱蛤等;养殖的藻类有海带、紫菜、羊栖菜、裙带菜等。此外,在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以及舟山海域进行了多年的中国对虾放流增殖试验,在浙南进行了海蜇放流增殖试验,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海洋生物的深度开发利用在浙江起始时间还不久。以往水产品的加工业,主要是冷冻、冷藏和加工成罐装、瓶装、袋装的干鲜水产食品。近年来,海洋生物的加工利用已开始向海洋药物及保健营养食品的研制方面发展,已研制生产的药物有多烯康、角鲨烯等,营养保健食品有“百灵花”、“海贻”营养液等。浙江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据海岸带调查,沿海可供药用的海洋生物有420种,包括鱼类213种,软体动物81种,节肢动物26种,棘皮动物12种,腔肠动物8种,大型海藻65种,其他15种,其中不少物种的资源量较大,有良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