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普及阶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普及阶段

(二)普及阶段1958—1978年

黑龙江地区农村机械化经过6年的试验示范, 获得了增产增收,取得了农民的信任。农业机械化有了进一步发展。1958年农业机械经营权下放给农业社后, 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社经营机械的积极性。
1958年, 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农村畜力不足的实际情况, 提出机械与畜力相结合的农业机械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凡是能用机械耕种的农活都用机械耕作, 普遍的办法是拖拉机干重活、整活, 畜力干轻活、零活。具体结合形式是: 春耕时马破槎, 机掏墒; 马地, 机打垅; 马打零、机播种。中耕时机畜一齐趟, 马带夹犁锄两帮; 劳力齐铲地、拖拉机开伏荒。收割时马拉地、机翻地; 机脱谷、马送粮。
1961年黑龙江省列为全国推行农业机械化重点地区之一, 国家向黑龙江大批投放了国产拖拉机。到1964年,农村拖拉机发展到4 810台, 比1957年增加3.6倍。有拖拉机的县从27个普及到全省66个县(市)。有犁、耙、播种机、中耕机、镇压器等平作农具1.4万台。机耕地达到94.3万公顷, 占农村耕地面积的18%, 机械播种30.8万公顷, 中耕38.6万公顷,收获1.53万公顷。小麦、亚麻、水稻3种适于平作的作物, 普遍应用机械耕种。
拖拉机普遍增加后, 一个突出的矛盾是拖带农具不足, 不能垅作。1964年以后, 黑龙江地区陆续研制成功了七铧犁、扣种机、联合耕种机等垅作农具。同时改革生产了窄链轨板和抬高器, 解决了链轨拖拉机的链轨宽, 压垅和底盘地隙小, 趟地打苗的问题, 使链轨拖拉机可以在垅上作业。虽然拖拉机从小麦、亚麻等平作, 发展到大田垅作, 但由于当时地方工业薄弱, 垅作农具生产数量少, 农村仍以 “犁后喘” (拖拉机牵引, 人扶旧式犁作业) 为主。1970年, 中共黑龙江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精神,在全省开展了加速生产配套农具, 消灭 “犁后喘” 的大会战。到1972年, 供应农村的七铧犁、扣种机、联合耕种机等垅作农具达到9 000台, 每个以杂粮为主的生产大队都配上了1台垅作农具, 覆盖面积达到70%。农业机械由平作为主, 向垅作方面发展, 迅速提高了杂粮地区机械化的水平。1972年全省农村有拖拉机11 956台, 是1964年的4倍。1 153个公社拥有拖拉机, 占公社总数的97%。7 942个生产大队拥有拖拉机, 占大队总数的67%。拥有各种垅作、平作农具7.6万台 (件), 机耕面积达到42.2%, 机械播种153.9万公顷, 占播种面积的26%, 比1964年扩大4倍。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22%。以杂粮为主的双城县, 田间耕作机械化程度达到45%。
1973年全省大打 “两配” (配套、配件)、“两力”(动力、运力) 翻身仗, 组织机械工业、科研单位、社队群众通力协作, 改革生产各种配套农具。1974年绥化县改革推广的农具有七铧犁上安装的自动随行器, 拖拉机可以在非标准垅上趟地; 轮式拖拉机配套的无地轮中耕机, 深松铲等。这些配套农具广泛用于播种、中耕、深松。1976年全县350台七铧犁和扣种机全部配上了播种部件, 中耕自动随行器、深松铲、护苗器、割茬机和施肥、追肥等6种部件, 实现了一架多具、一机多能。60台轮式拖拉机也配上了无地轮中耕机, 使拖拉机从整地到播种、中耕、深松、追肥、割茬, 进行系列化作业。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谷子五大作物的机械播种、施肥、中耕面积达到80.5%。1977年机播面积达到82%, 全县12天种完大田, 机械中耕和深松面积达到85%以上。
1974—1976年在全省推广了绥化县的经验。全省生产推广播种、中耕、深松等部件4.1万件, 科学种田面积达到50%。到1978年, 全省农村拖拉机达到29 718台, 有拖拉机的生产大队占大队总数的95%,机耕面积达到58%。机械播种240万公顷, 机械化程度达46.5%; 机械中耕203.7万公顷, 机械化程度达47.2%; 机械收割20万公顷, 机械化程度达3.8%。

☚ (一)试办阶段   (三)全面发展提高阶段 ☛

(二)普及阶段

(二)普及阶段

这个阶段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农村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在国家无偿投资支持下,福建农村社、队筹集大量资金购买拖拉机、农用汽车、排灌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农业机械逐渐普及。
1968—1978年,福建得到国家发展农用机械无偿投资1.65亿元,社队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高,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拥有量从1973年的55.01万千瓦,增加到1978年的167.83万千瓦;小型拖拉机从1966年的543台增加到1978年的4.32万台。
为适应农业机械化建设的需要,国家还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农机化管理、科研、制造、推广,农机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69—1978年,省拨给各地农业机械管理站事业费2 300万元,全省创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67个,职工355人;县级农业机械培训班67个,职工406人,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一次可培训5 000人。1980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40.35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 772台/22.59万千瓦,比1970年的1 041台/2.43万千瓦,增加6.47倍/8.30倍;手扶拖拉机6.58万台,比1970年的0.48万台增加12.7倍;当年机耕面积43.1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3.4%;农用排灌动力机械6.68万台/50.31万千瓦,比1970年的1.18万台/9.68万千瓦,增加4.7倍/4.2倍;农用载重汽车3 059辆,比1970年增加15.4倍;联合收割机96台,比1970年的3台增加31倍。其它各种农业机械也得到迅速增长。农业机械在抢农时、赶季节、抗灾害、夺丰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更好协调、促进全省农业机械化,1973年成立福建省农业机械化办公室,1975年与省农业厅农机管理处合并,改名为福建省农机管理局(一级局)。1980年初,省机械厅农机生产处合并到省农机管理局后,又改名为福建省农业机械局, 作为全省农机化管理的职能部门,行使农机制造、销售、管理、科研、培训、修理等六大职能。1974年,公社一级开始成立农机管理站, 当年建站数为185个、263人, 到1980年全省成立公社农机管理站917个、2 247人;县农机培训班为社队培养大量农机化师资、技术骨干和各种农机手;地、县农机研究所负责农机具引进、试验、推广和科研工作;农机供应公司组织农机具销售,从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机化管理体系。
在农业机械工业方面, 全省也得到较快的发展。1966—1976年,全省新建扩建宁德、龙溪、龙岩、莆田等4个地区农业机械大修厂, 把一些具备条件的公社拖拉机站提升为县农业机械修造厂。农机管理部门在管理上,主要推行“单机核算,五定一奖赔”的管理办法,但由于社队农机经营上吃大锅饭现象严重,这些管理办法很难推开, 因而绝大部分农机经营单位经济效益差,不但未能给农民带来实惠,反而成为集体经济的包袱。
这个阶段,受“左”的政策影响严重,农机化决策脱离了中国国情,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急于求成,留下了深刻教训。但由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机化管理体系, 有了一大批有农业机械专业知识的管理技术人才,为乡、村培养了大量掌握农业机械知识、懂得经营管理的农民技术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农业机械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 (一)起步阶段   (三)持续发展阶段 ☛

(二)普及阶段

(二)普及阶段1986—1990年

中共福建省委在总结“大念山海经”实践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山海经继续念,山海田一起抓”的指导方针,坚持抓农田基本条件的改善,促使粮食生产上新台阶;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以“两水一菌”(水产、水果和食用菌)为主的开发性农业稳步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发展。1989年5月,省委、省政府又作出了《关于加快造林绿化,大力发展林业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林业“三五七”工程的宏伟目标,要求全省上下“全党动员,全民动手,狠抓七年,绿化八闽”,先后组织实施了“造林绿化工程”、“果茶工程”,全省山地农业综合开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0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批准了“福建省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立项, 大大推动了全省农业综合开发上一个新的水平。1990年, 全省粮食总产量879.64万吨, 水果产量75.78万吨, 水产品产量118.64万吨, 食用菌产量18.24万吨, 肉蛋奶产量92.05万吨,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10.7%、157.7%、56.0%、145.5%、47.9%。全省的水果、水产、食用菌、畜牧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外向型农业开始形成和发展。

☚ (一)启动阶段   (三)发展阶段 ☛
0000849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21:10